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原则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23 共617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北京地域特色街区景观改造探究
  【第一章】地域性特色街景改造设计问题研究绪论
  【2.1 - 2.3】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概述、构成及空间营造
  【2.4  2.5】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原则
  【3.1】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的方法研究
  【3.2  3.3】国内外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的实例分析
  【第四章】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规划理念及其表现
  【5.1】以居住为主的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
  【5.2  5.3】以商业为主的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
  【结论/参考文献】特色街区景观优化设计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2.4 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原则

  2.4.1 景观风貌的保护

  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风貌是由街区景观构成要素组合形成的抽象感受,是环境中具有普遍价值并能被人的视觉所感知到的物质形态组合体,是风景体验者对景观的一种整体感受[2].我们对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风貌的保护需要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老建筑的保护、街区格局的保留、空间尺度的控制、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植物和水资源的利用。

  2.4.1.1 老建筑的保护街区中的老建筑不仅是指需要修复的、博物馆式的老建筑,还包含一些价值较低的、破旧的建筑。在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中,最吸引人的景观就是经过改造设计之后赋予新生命、新用途的老建筑。但是,通常任何街区内的老建筑都会产生出功能与当时需求不相符的状态,这叫做过时性。这种状态的产生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因为其内部结构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二是因为街区中经济活动造成建筑的落后。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老建筑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改造设计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如修缮、功能置换和修旧如旧等。但是在改造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它的空间肌理。因为对一座建筑的空间肌理的任何改动将不可挽回地永远改变它的历史,同时这种改变也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1].

  对于街区中的老建筑,我们应尽可能的保持其本身特征,避免这种特征被消除或改变。

  一个老建筑无论在城市中还是地域性特色街区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增加街区的活力,还能够突出街区景观的地域性特色。街区由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内部保存了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有的曾是新建筑则变为了老建筑。这些老建筑经过改造设计,展现出新的气息。这种多样的建筑集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

  由于这些老建筑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不能够轻易被替代。如果想要一直保持街区的活力,就需要对老建筑进行保护,就像拉斯金所指出的:??人的不同行为的融合。所谓人的不同行为就是指人在做不同的事情,出于不同的理由和不同的目的,而建筑就要反映和表达这种差异性--问题不仅仅是形式,更主要的是内容。作为人而存在以及人的存在应是我们最感兴趣的。建筑就像文学和戏剧一样,是人的差异产生的丰富性才给人的环境带来活力和色彩??现在再来看看单调现象带来的危害??我们的城市划分法则中存在的最大误区就是它允许整个区域只有一个用途[2].

  老建筑无论其美观与否,或有无意义,我们都应该尽可能的使用它。在特征上进行修复,而不是替换。如果必须替换,新材料都应与老建筑原本的色彩、肌理等视觉上相一致(图 4),因为老建筑的修缮比全部拆除重建更加经济。在修缮时,我们也需要做到资源的再利用,减少材料的消耗,这样做不仅环保而且提高了资源的管理水平。对已经消失的老建筑替换上,应严格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而不是进行推测或借助其他建筑结构上的元素来设计。老建筑是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中最基本组成要素,正是因为街区中新老建筑的共存才突出了建筑多样性的价值。

  2.4.1.2 街巷格局的保留

  地域性特色街区格局的保留,需要对街道系统进行必要的整合并加强管理。以北京为例,北京街区中街巷的布局有序、胡同肌理的整体性以及建筑色彩的古朴感等方面的保留,都体现了街区的活力和"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街区格局的保留是保护街区肌理的重要前提,而继承和发扬地域性特色的建筑形式,更是对街巷格局完整性的保护。地域性特色的街区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它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而延续下来的。如果在改造设计时,没有完整的保留街巷的格局,那么街区的整体性也会遭到破坏。所以在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改造设计时,应做到布局有序、整体协调以及完整的保留街巷格局。

  2.4.1.3 空间尺度的控制

  地域性特色街区空间尺度的控制不仅是街区景观风貌保护的重点,而且还是街区景观改造设计重要手段。例如建筑尺度决定街区景观风貌,建筑的组合构成了街区的天际线等问题,所以说如果在街区中兴建一些现代高层建筑,势必会造成街区空间尺度的破坏、地域文化的流失以及街区整体的不协调,从而影响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风貌的完整性。

  然而,街巷是街区中的一种带状空间,街区的肌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街巷的走向之外,还应控制其自身的空间尺度。以北京为例,北京街区中胡同最多,胡同宽度与建筑高度的比例约为 1:0.8-1:1.1,这种比例关系能使人们视野开阔,以及居住或者驻留此地的感觉更加自然。如果超过或者不够这个比例,那么胡同与建筑空间的尺度就会不协调,人们会感到不舒服的同时也会产生视觉疲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平安大街的改造设计,它是一个失败的案例,由于街道被拓宽使建筑与街道的比例失调,缺少围合感(图 5)。因此,严格控制街区的空间尺度,才能有效的保持街区整体的景观风貌,从而突出街区的地域性2.4.1.4 基础设施的改善。

  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地域性特色街区的景观风貌保护中最基本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街区中的老建筑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建筑质量不佳、时间较长缺少维护和不适应现代的生活环境等,给人们带来了不便。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使街区的老建筑获得重生,街区景观风貌因此得以保护,给街区带来活力。反之,则会被淘汰。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物质的缺乏,某些地区的政府无力维持街区的正常发展,虽然制定了保护措施,但实施力度欠缺。大部分基础设施跟不上现代生活的需求,如生活垃圾的处理、停车等问题,这样势必对街区造成破坏,因此,基础设施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解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可以适应街区人口密度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及道路交通等问题,使街区的整体景观风貌得以保护。

  2.4.1.5 植物和水资源的利用

  地域性特色的街区之所以环境宜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街区的绿化。如北京胡同中可以看到见缝插针似的种植树木(图 6),甚至有的在胡同建筑外墙种植一些瓜果蔬菜。因此,在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风貌的保护时,应恢复被占据的街巷绿化空间,利用植物进行适度的园林空间规划和增加公共空间。除此之外,由于树木的生长期较慢,能够见证历史的发展,并给人们带来回忆。因此,对植物的利用在提高街区景观风貌美学价值的同时,强化了街区的场所精神以及人们的绿化意识。

  植物本身就具有地域性特色,不同地域的植物种类不尽相同。它的地域性和历时性是表达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风貌最有价值的因素之一。此外,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风貌的保护中,通常利用水来柔化环境,使街区中不同的景观通过水的利用很好在对街区进行改造设计时,植物和水资源的利用能够有效的保护街区景观风貌,我们应该将它与人文景观相同对待。如 1975 年《世界遗产公约》中所提到的:我们应该同时努力保护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遗产。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植物和水资源利用在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改造设计时的重要性。

  2.4.2 形态的延续
  
  街区形态主要指建筑的朝向和街巷的走向,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以北京为例,北京地区的地域性特色街区一般由胡同和四合院构成。胡同的走向为由东向西,布局灵活;建筑大多为传统的四合院,四合院的朝向决定胡同的走向,是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的典型表现。所以街区形态的延续不仅能够保护街区地域性特色,还会使街区的完整性得以保持。

  2.4.2.1 街区连续性的保持

  地域性特色街区连续性不但可以从视觉上得到体现,还可以让人们心中的场所记忆保持连续不断。我们需要将它作为城市的肌理片段,不可单独进行研究。

  地域性特色街区的连续性不仅指界面的连续,还包含街区中各部分之间相邻(比如一组建筑);带有节奏感的间隔性重复(如相同建筑材料的使用,每个房间中窗扇的重复,相似的市场功能以及共同标志的使用等)。这些功能的使用都有助于将一个丰富的物质实体感知为一个整体或者物体之间相互关联的意象,并暗示其本身的相似性。除此之外,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是历史遗留的实体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过去。因此,保持街区的连续性有助于保护地域性特色的街区形态,人们凭借街区的连续性可以了解街区的整体文化意象和景观的独特个性。

  2.4.2.2 街区的视觉延续

  我们对一个街区的空间感受,首先是通过本身的功能意义,其次是通过它的视觉范畴。

  地域性特色是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因此在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改造设计时,一定要注意街区视觉的延续,这是强化街区形象和丰富其内涵的关键。地域性特色街区的魅力在于它的丰富性和多样化特点,最重要是它能够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视觉感受。如一些历史遗存下来的建筑物,它们都有明确的物质边界,使身在其中的人们能够感受到独特的地域文化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所以说地域性特色街区改造设计有必要强调街区视觉的延续性,从而强调其景观的多样性。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在这个环境中体验到带有戏剧性的生活乐趣。

  2.4.2.3 建筑界面的保护

  建筑界面是地域性街区景观形态的载体和视觉焦点,建筑界面通过地域性特征的多样性构成了街区丰富的景观环境。在对建筑界面保护时需要对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认真的探索研究,否则容易造成街区文化品味的下降,甚至会出现假古董取代真文物的现象。

  对于地域性特色街区建筑界面保护的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保持新旧建筑之间已创造出和谐的景观风貌,如贝聿铭设计的法国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它与老建筑共同存在,交相辉映,给这一具有典型地域性特色的环境带来了活力(图 7);二是保持老建筑在街区中作为视觉焦点的作用,对于地域性特色的街区建筑界面而言,虽然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让它尽可能的保持原样,但是一定的修缮和维护是必要的;三是保持老建筑的色彩,使其能够很好的延续和表现街区地域性特色。但是如果我们必须对建筑进行改造设计时,要注意该建筑一定要以一个中性或者非建筑的建筑形态出现,这种形态的建筑又可以很好的融入到环境中。这样既可以保护街区的建筑景观风貌,还可以使建筑界面保持美观和谐。

  2.4.3 美学价值的挖掘

  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它也是地域文化通过街区中的文物古迹等物质载体来表达的一种地方特色。人们通过这些载体来了解一个城市、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街区景观的美是不断完善和更新的,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街区的空间形态、功能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变化。那么其中一些人为因素也会破坏街区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此我国的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及其美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文化缺乏活力,没有发展目标,则最终会被淘汰。如若想要其长久的发展下去,需要延续地域文化特色、探寻街区景观的美学渊源以及挖掘美学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能够反映出三个方面的美学价值,即形态美、环境美、意境美。

  解释如下:地域性特色街区随着历史的发展,景观也在发生着变化,而承载这个变化是一起被改变的具有形态美的街区;景观在发生变化的同时地域文化也在不断延续,这种延续均会在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环境中得到体现,如北京的"京味文化",它有着典型的地域性特色,而这种地域文化在被延续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街区的环境美;意境美是通过景观围合的环境来体现,并且影响人们心中的美学意向。因此我们通过这三个方面来挖掘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美学价值,能够有效的对街区景观改造设计指出方向,同时突出地域性特色。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过去留给我们所能看到的物质、非物质遗产表现出的场所精神是一种特殊价值,也是街区时代变迁的见证。我们在尊重街区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对景观环境进行美学价值的挖掘,其目的在于为街区创造出一种有着共同的地域性特色,但不同质的景观,并追求和谐统一的视觉美感。

  2.4.4 历史和文化的保护

  2.4.4.1 历史的保护

  地域性特色街区是经过历史的发展才逐渐形成,具有"历时性".在其改造设计时,不可将街区的景观建筑均保持在一个时期,尤其是街区中单体的文物建筑,如寺院、教堂等等。我们有必要将它定格在所属的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状态上,虽然它的使用价值会终止,但是它将作为历史的证据保留下来。因此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的改造设计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历史,保护历史。

  2.4.4.2 行为文化的保护

  地域性特色街区行为文化的保护表现在社会性上,它是街区内人们的居住形式和社会文化的综合体。每个地域性特色的街区行为文化是不同的,以北京为例,其行为文化主要表现在和睦的邻里关系,这种状态与老北京的文化有很大的联系,尤其是胡同文化。它体现着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也是北京地域性特色街区中一种行为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胡同中的行为文化逐步消失,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太大改变。正因为如此,胡同的生活景象才可以完整的延续下来。

  街区行为文化的保护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在街区内创造的一些文化活动来活跃街区气氛,尤其是在商业活动中。或者针对不同的地段提供多种活动,使人们在街区内活动时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什么活动等着他们。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街区活力,并保持地域的"真实性".

  除此之外,地域性特色街区行为文化的保护中还应对物质实体进行保护,并延续传统的居住模式。它是一切行为文化的基础,也是保护街区行为文化的最佳方式。

  2.4.5 街区整体调整下的"微循环"

  地域性特色街区整体调整下的"微循环"是景观再利用的模式,是整体调整下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设计策略。地域性特色街区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它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在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中讲到,我们应该从整体调整下进行微循环。这是对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改造设计来说最理想的手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很好的保持地域性特色,而且能够对街区的环境和设施得到提升。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这种微循环模式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建设周期,因此在资金的筹措上较容易。

  而且能够有效的对街区景观进行改造设计,提升地域性特色街区的品味。

  整体调整下的"微循环"还包含艺术性,理由是景观设计本身是一个艺术性的设计过程,在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改造设计中将艺术性融入其中并进行"微循环",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美学价值。

  除此之外,景观保护和再利用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保护对象中,有些物体会出现严重破损不能进行保护,而具有较高价值的物体最终会变成保护对象,这是一个动态有序的循环过程。因此,如果将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看成一个整体性的调整,保护对象和景观更替就可以被"微型化",并进行"微循环",可以有效的将街区景观进行再利用。这也是街区景观的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

  2.5 本章小结

  本章从理解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基本概念入手,来分析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构成要素和空间营造,从而研究其改造设计的原则。并从景观风貌的保护、形态的延续、美学价值的挖掘、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以及整体调整下的"微循环"等方面来研究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改造设计。通过理解这些问题以便下一步分析其改造设计的方法和实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