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心理学论文

年轻运动员积极心理素养测试问卷编制前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0 共1244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调查问卷设计研究   
【第一章】年轻运动员积极心理素养测试问卷编制前言  
【2.1】积极心理品质初测问卷的研究 
【2.2】积极心理素质再测问卷的探析 
【第三章】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结构模型与问卷信效度 
【结论/参考文献】青少年选手积极心理品质问卷构建结论与参考文献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运动员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实现自己的冠军梦,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日苦练的运动员,尤其是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发挥失常,即克拉克现象常有耳闻,这些重大生活事件给运动员的幸福造成了严重影响。

  而分析影响运动员比赛表现的关键因素是技战术能力和心理水平。有研究资料显示,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 70%以上由运动员的心理水平决定,加之,由于被选中参加大赛的运动员技战术水平间没有显着差异,运动员比赛更多是对心理能力的挑战(张力为,2001)。所以对与运动员幸福相关的心理能力的关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20 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 Seligman 提出关注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让生活幸福的科学,主张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以及积极的组织机构或积极的公众品质。其中积极心理品质与焦虑、愤怒等本能性的消极心理品质不同。积极心理品质是半自动化或非自动化的,可以借助后天来挖掘与培养;christopherPeterson(2010)在所着积极心理学中提到,人的才能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荒废,技能在一定条件下会失去,但积极心理品质绝不会如此,积极心理品质的体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当一个人拥有或培养了较好的积极心理品质时,这些品质会无时无刻地帮助他对抗自己缺点,抵制诸多的挫折和不幸的经历(洪兰,2010),因此它是使人适应环境的最佳力量,能促进个体的最佳发展,这对青少年运动员处理比赛等特定环境的应激是积极有益的,有助于青少年运动员技战术在比赛中的稳定甚至超长发挥,从而实现自我,获得幸福。而目前只有针对运动员积极品质中的某一两个品质的量表,比如运动员自信量表等,还没有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整体状况的测量工具,而直接引用其他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可能存在量表适用性问题和一些日常生活背景的局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第一、从青少年运动员的实际出发,编制出适合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工具。

  第二、检验问卷信效度及适用性,为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和评估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

  1.2.2 选题意义

  本研究在理论方面具有以下意义:首先,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理论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成人化趋势。积极心理学家在研究积极心理品质时,大多数选取成年人为研究对象,由于成年人基本上是一个已经完全社会化的个体,受社会价值影响的程度很深,因而导致研究结果中外在行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变得较为突出。其次,在运动心理学领域,对焦虑、自卑等消极心理方面的测量研究甚多,而对积极心理的量化研究甚少,积极心理品质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之,积极心理品质的可塑性和稳定性,能够进行单独的定义和测量,这为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和培养提供了希望。但目前国内外,尤其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甚少。虽然这样对研究资料的参考带来一定困难,但也为本研究的价值提供了可能。通过本研究编制出科学而有效的测量工具,希望能对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提供一定的支持,丰富积极心理品质在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同时为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和指导提供依据。

  本研究在实践方面具有以下意义:积极心理品质作为个体的成长资源,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成长成才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运动员来说,更是如此。青少年运动员在测量工具的帮助下,了解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并对特定首要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重点关注,做到扬长避短,提高其幸福感,积极超越极限,挑战自我。此外曾有学者指出,应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多维结构的研究,以探寻其具体维度和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的指导提供依据。因此本研究可能为竞技体育部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都明白青少年运动员作为储备人才在竞技体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并通过测量在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尽可能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积极体验和积极组织,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发展。

  1.3 研究任务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通过作品分析法和半结构化访谈进行资料收集,确定适合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心理品质结构维度,编制适合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心理品质问卷。

  第二、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初步检验。

  第三、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结构效度进行检验。

  1.3.2 总体研究思路

  通过对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人物传记进行作品分析,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分析与归纳统计后,建构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模型,依据维度模型,编制初测问卷。

  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初测问卷第一次施测后,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问卷题目进行修正。

  对修正问卷进行第二次施测,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

  1.4 文献综述

  1.4.1 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界定

  1.4.1.1 对青少年运动员年龄的界定

  目前青少年的相关研究中对青少年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尤其对青少年年龄的界定更是存在差异,就青年学词典,雅虎知识堂,国家统计局,心理学界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等对青少年阶段年龄的划分出现众多分歧;而研究只有在把握好研究对象及特征的基础上,对青少年进行理论研究,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测评与培养。

  结合本研究的最终宗旨是为了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发展,即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指导,并考虑到本研究是在心理学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进行,因此将依据心理学界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心理学界普遍认为青少年期即青春期,一般指 12、13 岁至 17、18 岁这段时期。初中阶段(11、12 岁至 14、15 岁)被称为少年期,高中阶段(14、15 岁至 17、18 岁)被称为青年初期(莫晓春,2009)。

  1.4.1.2 对青少年运动员等级的界定

  运动员在中国一般分为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三级运动员、少年级运动员五个技术等级。在五个运动技术等级中,运动健将是最高称号,由国家体委授予。一级运动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国家体委直属体育院校、各系统的中央体协授予。二级、三级、少年级运动员由地(市)、县体委及体育院校、各系统中央级体育协会分别批准授予(百度百科资源)。本研究对青少年运动员样本的界定为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和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的学生,并考虑到样本量的问题,因此将这些学生界定为青少年运动员。

  1.4.2 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1.4.2.1 积极心理品质的起源

  Term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成为积极心理学的最早渊源(Gillham, J. E. & Seligman, M. E. P. ,1999)。研究者曾提出心理学研究的三大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被基于同等程度的重视,即研究消极心理,让个体生活更有意义和对人才的鉴别(seligman,2002)。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心理学发展失去了该有的平衡,尤其是在战后 20 世纪以来,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的发生机制与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Seliglman & Csikszentmihalyi,2000)。通过文献搜索也可以发现,心理学研究中大多以焦虑、抑郁以及恐惧等居多。但生活原本以让人幸福为宗旨,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服务于正常人积极向上的最佳发展。积极心理学正是集中于对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坚持以人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优势和美德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心理学思潮(Sheldon & King, 2001)。Seligman(2005)也认为这种潮流应将重点放在对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建设上,突出人的意义和价值,应以积极的心态对生活做出诠释,激发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人们实现幸福生活。再者,积极人格理论强调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组织环境在积极人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和环境,成为培养人积极人格的关注点,也成为塑造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主要途径(刘媛,2013)。

  Seligman 与 M .Csikszentmihalyi 和 R.Fowler 等知名心理学家在 1998 年就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内容概括为以下三大方面研究。首先是主观水平上的积极情绪体验。其主要关注主观幸福感,研究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产生机制。其次是个体水平上的积极心理特质。确定了积极人格研究的关键是制定人格的分类系统,进行正确的分类和鉴定,才可能为测量和量表编制提供依据。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依赖于激发个体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使其成为一种习惯化的生活方式。因此,可以通过加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使其在习惯化中形成积极心理品质。(Hefferon.K.& Boniwell.I.,2011)。第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确定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机构,如何更能有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并产生积极体验。这涉及到国家政策和相关机构制度的制定,需要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整体配合研究(徐红译,2010;任俊,2012);而也有人将此部分归为群体水平上的积极公众品质,如责任、利他、文明职业道德等(刘翔平,2013)。虽然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但最终都归结到积极心理品质这一落脚点。综上所述可见,积极心理品质与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组织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当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丰富对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社会组织方面的认识。

  1.4.2.2 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基础

  为了更好的指导和实现个体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发现并利用其积极心理品质,从而帮助自己更好的实现自我,体验幸福,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视角理论,积极体验理论,乐观解释风格理论、社会支持系统理论、积极自我理论和情境力量理论等。

  第一、积极视角理论强调的是,我们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关注事物积极的方面,并去不断地努力行动,达到一种习惯化的程度,幸福的体验才能油然而生。而不是将注意力仅仅汇集在事物消极和阴暗的一面,关注个体的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体验。

  第二、积极体验理论主要指,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所谓接近性行为和行为倾向是指,情绪的主体对情绪的对象能够出现接近或接近的行为趋向(任俊,2006)。也就是说个体得到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如运动员在比赛后获得成功或打破记录的积极体验,这是个体在自我超越上的满足感,这种心理享受能激发个体对积极品质的追求和自我成长。第三、乐观解释风格理论主要是,在习得性无助的启发下,结合罗特的归因控制点理论提出的。乐观解释风格指导个体将消极信息归因于暂时的,特定的,外部因素,将积极信息归因于稳定的,一般的,内部因素。第四、社会支持系统理论是,积极心理学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解读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通过满足个体的社会支持,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提高个体的乐观水平,从而得以健康发展。第五、积极自我理论强调个体在对现实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状态,对自己的积极认同与接纳,并会进行不断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拥有积极自我的个体有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但两者需要维持一种协调的状态来形成积极的自我。第六、情境力量理论关注积极情境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助力作用,主要侧重于对积极的组织环境的考虑。这提醒我们应该重视积极情境的建构,通过改善积极的环境来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

  上述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回答了如何提高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虽然每个理论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其宗旨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这提醒青少年运动员可以针对自己的特殊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理论看待自己的积极心理现状,这也正是探讨积极心理品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4.2.3 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

  积极心理品质已成为当代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类所普遍拥有的积极特质。其实积极心理品质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致力于关注并促进人们拥有的所有优势,从而发挥自己的现有能力和潜在力量,它不仅关注个体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行为,更重视社会文化对人的塑造。积极心理品质表现为个体对现实状态的一种态度,可通过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社会组织得以加强。关于研究者对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的学术用语,国外对此的表述主要有 positive character;positive mentalcharacter;character strengths; strengths of character; human strengths 等。

  其中 Seligman 用“积极品质”(positive character)来表示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任俊等,2010)。

  积极心理品质作为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家将其界定为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的人格特质(Hannush, Mufid James,2005)。

  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在经验总结后,将积极心理品质定义为: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基础(王新波,2010)。

  由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特质性,个体的积极品质会渗透到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应对竞争激励带来的心理、生理、社会事件,并得以健康成长。而这对于以竞争为主导的竞技体育,积极心理品质备受青睐。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是为了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取得最佳的训练和比赛效果(吴鋆,2011)。因此,将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心理品质定义为:以青少年运动员外显的和潜在的积极特质为出发点,其认知,情感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人格特质,为个体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继而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最佳的训练和比赛效果。

  1.4.2.4 积极心理品质的特征

  积极心理旨在让个体追求更高水平的适应,积极心理品质是使人适应环境的最佳力量。与人格特征相似,由于人们受道德和文化的影响,积极心理品质也被认为是不同的(Hadassah Littman-Ovadia and Shiri Lavy,2012),所以在对积极心理品质的查阅后,概括为以下共同特征:

  首先,稳定性。它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的特点。它不可能像技能一样,被荒废或浪费,而是可以普遍地得以体现;并且研究发现,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在 30 岁之后持续稳定,此后缓慢增长。其次,可塑性。积极心理品质不像焦虑、愤怒等消极品质经过进化,或是根植于不可逆转的生物学基础,具有本能性,而是半自动化或非自动化的,需要经过后天挖掘和培养的品质。第三,建设性。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促进个体应激适应能力,增进个体的幸福体验。积极心理品质本来就具有社会期望性,具有该品质的个人会受到周围人的欣赏,在处理事件和个人生活上,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幸福。

  第四,积极心理品质存在个体差异性和选择缺失性。不同个体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维度,数量和程度可能不尽相同。个体可能无法完全拥有所有积极心理品质,但只要具备自己与众不同的品质,个体就算是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第五,每个积极心理品质都具有不良的对立面。积极和消极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有各自定义的变量,积极心理品质并不是消极解除之后的一个附属结果,并不会伴随消极心理的消除而自然产生。

  总的来说,积极心理品质是优点,具有稳定的实在的建设作用,其并非遗传而得,而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和自我的影响。

  1.4.3 积极心理品质的维度和测量

  1.4.3.1 积极心理品质的维度

  Peterson 和 Seligman (2004)根据禅宗哲学类学籍对积极心理品质词汇进行提炼总结和相关标准(12 个筛选标准:1、是普遍存在的;2、是能够履行和实现的;3、具有道德价值的;4、不能贬低他人;5、有不太恰当的对立面;6、是特质性的;7、能够得以测量;8、是显着的;9、存在一种经典或模范;10、存在天才或神童的例子;11、能够选择性的缺失;12、能授权某种公共组织)的筛选后,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界定,筛选出了 24 种积极心理品质,分别归属于六大美德,并体现在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的关系,Seligman 将积极心理品质界定为“个体获得美德的心理过程和机制”,换句话说,每个积极心理品质都是美德包含的一个方法,都归属于美德的一部分,只是不同积极心理品质间存在差异,这为今后的测量提供了依据。具体参见表 1.

  VIA(value in action)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分类尽管为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提供了结构框架,建立了品质与美德间的连接。然而,应该注意的是,VIA 分类可能不是积极心理品质结构的唯一结果,可能有些心理品质被忽略,这就需要对其他变量进行考虑(Smith, 2006)。其中,Linley(2005)等也曾质疑积极心理品质的分类的全面性,筛选的恰当性,结构分类的实用价值,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问题。因此,该结构模型涉及的 6 大美德 24 个积极心理品质做了世界性的调查统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全球适用性的外部效度,但是针对竞技体育运动员,这样一个以竞争和挑战为主的特殊生活背景下的群体,研究个体积极心理品质有其必要性。就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针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虽然关注和建构的都是人性的优点,但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分类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

  1.4.3.2 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

  Peterson 编制的 VIA-IS (The 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CharacterStrengths)量表在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使用。量表经过 175 个国家的 15 万人参与测试,涉及 24 个分量表,每一项品质有 10 个项目数,分散在整个测验中,由 240 个项目构成,每个人完成量表大约需要 30 分钟(Ruchl W 等,2010)。

  用里克特式的(Likert-style)五级项目计分,各分量表的 alphas 系数均大于 0.7,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量表在 4 个月后的重测系数达到 0.7 以上,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迄今为止,己有 130 万人参与这个量表的测试。

  在以测量成年人群的(VIA-IS)量表编制后,由于青少年群体的需要, Park &Peterson 对语言的简洁性与情境性进行了修改,编制了“青少年价值-行为特征量表”,量表适用年龄为 10 到 17 岁,主要关于中小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如学校、家庭和朋友等。该量表由 198 个项目组成,采用 5 级计分,含有 24 个分量表,测量青少年的 24 种积极心理品质。Park 和 Peterson 通过对不同的样本施测从内部一致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对 VIA-Youth 进行了检验,克隆巴赫α系数都在 0.70 以上,结果比较满意,在心理专家、教师、志愿者反馈等多方建议下,参考了实践经验和最初版本的心理统计分析结果。

  在我国,孟万金等依据 VIA-Youth 和相关积极品质的研究,在 VIA-Youth 基础上对 198 题进行了翻译和修订,最终编制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共 61道题目, 由六个分量表组成,用于测量中国中小学生六大维度的 15 项积极品质,统计检验。表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官群等,2009)。随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 编制了正式测验量表,在同质项目和测谎题的考虑下,将量表扩展到 100 个项目(王新波,2010)。

  台湾学者陈嘉皇对国外的积极心理品质理论进行翻译,仍然为 6 个维度 24 个品质,在原量表中,从每个品质下的 7-9 题中,抽取了 2 个题目,用 48 个题目组成了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简易版本(洪兰,2010)。

  1.4.4 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

  1.4.4.1 国内运动员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克敌制胜的法宝,青少年运动员在心理方面有着极强的特殊性和可塑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应从小开始(乔羽佳,2006)。国内许多学者对青少年运动员应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发现,青少年运动员必备的心理素质包括兴趣和动机、情绪控制能力、注意能力、意志力和良好的专项运动意识(丁仁涛,2012);其中,心理坚韧性是优秀运动员必备的心理品质;并且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总体情况比较理想(李静和刘贺,2009);而必胜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是构成运动员积极心理的首要因素(吴鋆,2011);其中,注意能力和情绪控制维度与青少年运动员的总体幸福感正相关(廖慧珍,2011)。

  有研究针对特定运动项目进行了积极品质的研究。总的来说,球类运动员要求具有:敏捷思维,敏锐知觉,注意能力,积极情绪,适宜的智能结构(张向阳,1998)。

  具体来说,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应具备自信心,成就动机,意志力,情绪稳定,注意能力(顾震,2006);再者,排球运动员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为情绪稳定,意志力,自信心,思维灵活,以及团队的心理组合(沈贵素,1989);而网球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是运动知觉能力,思维敏捷,创造力,注意能力,意志力,情绪控制力(李立健,2000)。

  从上述可以看出,意志力和情绪稳定是所有项目都必需的,但不同的项目由于运动本身对运动员心理的要求,在对积极心理品质的侧重上还是存在差异的。另外短跑运动员要求具有意志力,活力,注意能力,灵活性,自信心,顽强拼搏的精神(田玉梅,2011)。

  而举重运动员必备的心理品质是自信心,成就动机,注意能力,自我肯定,情绪稳定(俞忠友,2009)。通过对特定项目的研究总结发现,不同类群项目运动员的积极心理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统一类群下不同项目的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也不尽相同,希望这对不同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有借鉴价值。

  1.4.4.2 国外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

  Seligman (2002)认为最大的成功和主观幸福来自于提高并使用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青少年自己特别重视的积极品质有领导力,实用智力,智慧,社交能力,精神性,爱与被爱的能力。他们还认为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很大程度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生活经历习得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发现同龄人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培养的推动作用(Steen 等,2003)。随后,研究进一步还发现,青少年有高水平的幽默,爱,感恩,而自律,宽容,超越水平较低。而有研究却发现,青年人高水平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爱,幽默和善良,低水平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谨慎,自律和谦虚(Satoshi等,2006),可见积极心理品质受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会不尽相同。针对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了可以解释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四因素结构:节制(例如,审慎,自律),智慧(例如,爱学习,好奇心) ,精神性(例如,希望,虔诚,爱) ,以及其他定向(人际)(例如,恩慈,谦虚),这为以后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和实践上提供了方向。在此基础上,关于积极品质与积极情绪倾向性(如快乐,满足,骄傲,爱,同情,娱乐,和敬畏)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快乐和满足项目上不能清晰分辨(Park和 Nansook,2006)。值得关注的是,还有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的五因素结构:情绪品质,人际品质,节制品质,智慧品质和精神性品质;其中情绪品质与积极情绪倾向相关最高。需要注意的是,在前一个研究的基础上多了情绪品质(Gusewell 等,2012)。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军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分高于一般学校学生,尤其是精神性更高,毕业时,学术成绩和军事表现更好,能很好适应学校生活的学生有更高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Alejandro,2012)。对军校学生和一般公民的比较发现,一般公民的积极心理品质显着低于军官,且军官拥有高水平的正直,希望,勇敢和团队精神(Matthews,2006)。军校的特殊性可能为竞技领域这样一个特殊成长背景群体的研究提供了一定支持。

  也有研究针对青少年的特定积极品质进行了调查。首先,毅力作为运动员不可缺少的品质,研究发现,葡萄糖为人的身体能量,意志力是人的心理能量,坚持使人更加强大(Baumeister Roy F,2011)。其次,在对 13 到 18 岁的青少年研究发现,智慧优势主要与艺术性兴趣相关,社会兴趣与超越和人际优势相关,进取与领导力优势相关(Rene 等,2012);外向性,宜人性,严谨性和节制也对领导力有预测作用(Dennis,2007)。智慧作为认知不可缺少的部分,研究发现智慧者能进行辨证思考,关心他人,接受生活局限,较少绝望,努力解决问题,寻找目的和意义(Kramer,2000);同时,智慧美德也与创新表现正相关,与压力体验负相关(Sweetman,2012)。这对运动员高压力的应激比赛环境来说是值得关注的。再者,希望作为达成目标的动力,研究发现儿童的希望会减少其行为阻碍,希望也和父母家庭作用相关(Kashdan,2002),那么希望对运动员比赛前的心理退缩有警戒意义。最后,在积极心理品质中,幽默是在最后才被纳入这一结构体系中,因此有研究对 176 名青年进行幽默与其他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发现幽默可以很好的预测其他积极心理品质,证明了幽默在积极心理品质中的地位,并且证实了幽默风格对幽默这一品质的关键作用。可见,青少年的毅力,智慧,希望,幽默,等品质对于其必不可少。

  1.4.4.3 积极心理品质与健康发展

  通往幸福的途径,可能是快乐,可能是生活得有意义,可能是乐此不疲。但快乐往往伴随着痛苦,有意义的生活往往与一个人的价值相联系,而投入需要我们有十足的动力,并为此付出行动。有研究对积极心理品质与幸福的评估发现,幽默是最容易达成幸福的。幽默可能有助于人在压力面前换角度去思考,是人获得社会支持,提高积极情绪体验的来源(Edwardsa & Martin,2004)。而另一研究发现,虽然感恩,希望,兴趣与幸福显着相关,但爱,即与人的亲密关系,是一个人活得幸福的最重要品质。有许多研究对与积极心理品质有关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进行了研究。幸福是个体一致的追求。明确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并为之付出行动能很好的改善个体的幸福感(Seligman,2005),通过幸福指数也反映了个体对幸福认知的显着改变(Mitchel,2009)。有研究则发现虽然主观幸福感没有改善,但能够显着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Parks,2009)。对伴有恐惧感的退伍军人的研究发现,其积极心理品质和幸福感都显着偏低(Kashdan,2009),对自卑感的患者研究发现,自卑与希望、勇敢和爱是显着负相关,而与谦虚、谨慎显着正相关(Proyer,2009)。因此积极心理品质多的个体面对困难可以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Park,2004)。同时,不仅可以防止消极结果,而且可以引领个体积极健康的生活(Park, 2004; Waters,1997)。在对 574 名德国青年人的研究中发现,积极心理品质与积极情绪体验存在显着正相关。并且特质性的积极情绪和状态性的积极情绪体验间没有显着差异(Gusewell 等,2012)。总之,积极心理品质不仅可以改善个体的心理现状(卢郭华,2008),也对个体的心理现状通过应激产生间接效应(洪炜,涂红红,2009)。

  积极心理品质是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基础。积极品质是复合的,由积极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最近研究发现对于青少年来说,积极心理品质不仅与学术成就,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高相关(Nansook Park,2009);也与主观幸福感和适应能力相关。

  其中,智慧和节制对在校表现和成就有预测作用;节制和超越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青少年对性格的了解与其最佳发展和幸福感有关(Shoshani 等,2013);另外,倾向于乐观解释风格的个体心理更健康(Peterson 和 Christopher,1995)。

  青少年的幸福感不仅与热情,希望,好奇心和感恩相关(Satoshi 等,2006);也与自尊和能力显着正相关(Dahlsgaard 和 Katherine Kampe,2005);采用编码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幸福感还与爱相关(Nansook Park 和 Christopher Peterson,2006),Park(2005)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精神和团队意识对幸福感的获得有显着影响,审美和信仰对幸福感的影响不显着。这也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了参考。再者,青少年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将来对人际和职业的处理,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Elizabeth 等,2006)。积极心理品质作为个体的成长资源,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积极心理品质高的个体,问题行为较少,较少出现暴力,酗酒,抑郁等行为(Sheldon, 2001),并且热爱学习,与青少年的药物滥用等问题行为显着负相关(Mindy,2008)。

  关于积极心理品质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专家认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有重要影响,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能增进孩子的幸福,较少心理问题(Park,2004)。可见青少年的重要他人如父母,同学老师等提供的直接环境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关键性作用。因此有学者指出,应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多维结构研究,以探寻其的具体维度和影响因素,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指导。

  1.4.4.4 积极心理品质的外因及干预

  “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刻地告诫我们环境对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当然父母和学校也在为了青少年的积极发展不断努力。已有许多研究发现,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生活幸福,父母疼爱,老师喜欢,同伴亲近。那么是什么影响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亦或者怎样才能对青少年进行更好的积极心理品质干预?对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外部影响干预的关注,也许可以从下面获得一些启示。美国人在 911 事件后,七项积极品质表现增加:感恩,希望,仁慈,领导力,爱,精神性和团队合作,十个月后这些品质仍在提高(Peterson 和 Christopher,2003);并且个体经历创伤事件越多,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得分越高(Peterson, Park,Pole, 2008)。通过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干预后,出现心理问题的个体能更好的恢复心理健康,感受幸福(Peterson etal.,2006)。这些充分体现了个体经历对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重要性。科学实验结果也表明,与不做练习的控制组相比,积极品质(好奇,感恩,乐观,幽默和热情)训练组显着提高(Ruch 等,2012)。再者,通过目标设置和目标努力过程,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也可以得到提高(Denise 等,2012)。还有研究对 285 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九周的积极心理品质干预课程,发现在六周后干预组比控制组的幸福度提高,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显着增加(Zhang, Yonghong,2014)。

  上述研究说明,应该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干预以求改善与提高。这些可能都对学校训练内容和策略的革新有借鉴价值。当然要注意积极心理品质相关外界情景的具体化(Mary 等,2013),这可能是对积极机构的挑战,或许这样才可能使外界因素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作用最大化。

  目前研究疑惑文化差异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心理学家对此关注后发现,特定积极心理品质(如谦虚)存在性别和文化上的差异,但前提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相关的社会积极机构存在差异(Robert Biswas 和 Diener,2006)。另外,关于他人支持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发现,父母、兄弟姐妹、同伴和老师的教育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Khan 和 Aqeel,2013)。在竞争复杂的社会,青少年运动员需要在外界支持和个体努力的积极作用下,储备积极心理品质,积极面对生活挑战。

  目前,通过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干预改善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研究得到了证实,有学者表示,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塑造的(朴兰淑,2012),也有研究对比青少年和成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状况发现,彼此在重要性的排序上存在一定差异。希望和团队精神对于青少年来说更为普遍和重要(Richards,2003)。而成年人对领导力和诚实更为看重,并且成年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其生活满意度高度相关,因此,为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其现阶段积极品质的培养,更应该发展与将来发展相关的积极心理品质。(表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