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微时代高职教学管理体系优化探究
【第一章】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导论
【第二章】微工具在教学管理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第四章】微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现状与成效
【第五章】微工具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应用中的困难
【第六章】微工具等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中的对策
【参考文献】高校教学管理中微工具的应用参考文献
第 3 章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3.1 高职院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
3.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晰了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而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高技能的专门型人才是其重要的教育目标。职业教育要服务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变,服务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不断地探讨和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其培养的后备军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并能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高职教育要找准定位,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
3.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第一,三性质凸显要求本质。高职教育具有实用性、职业性和地方性的特征。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决议,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实用性:注重实用,以实用为本。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则体现在无论是从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规范,还是从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都和未来国家需要的职业人员和职业所需要的职业人息息相关。其培养规格是以职业岗位群实际需要的专业类型来确定的。坚持在培养过程中贯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理论知识够用的基本方针,为培养对象构建合理的智能结构。高职院校的设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当地的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需要而设立,具有地域性特点。从这个角度上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既要以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引领,又要以现实的人才需要结构为着力点,以职业结构的分析和需要为着眼点,以实用性为着手点,设置有针对性、实操性强的课程,渗透正确的职业观和服务理念,切实地满足职业和岗位群的需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三结合体现发展路径。生产和教育教学结合,工作和学生学习结合,学校和相关企业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真正发展、特色发展和有水平的发展,才能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才能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深化改革,促进高职院校更高水平的发展。在 2006 年和 2007 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确立了 60 所高职院校为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同时教育部设立了 12 个国家级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基地,并批准了一大批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建设专业。目前,这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尤其是产学研合作、评估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研究,并逐步建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工作和学生学习相结合即半工半读。从高职教育的性质而言,它是高等教育,是实用性的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半工半读缓解了学生的生活和经济压力,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的真实结合,利于反思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了隐形的机会。我国的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金牛班就是这个模式。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第二次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强调:为加速培养一大批制造业紧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部鼓励并指导企业和近百所学校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互补,联合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校企合作便有助于学校对于市场的及时了解,便与把新工艺、新技术、新信息和新的管理规范引入到教学中,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性,对高职教育教学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协调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利于学校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降低了实习基地和就业推荐的人力和物力资本。校企联合办学不仅有利于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规格,而且对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形成高职办学特色等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企业而言,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企业对于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学习,并得到了技术员工对企业的贡献。
第三,三主体促进发展多元。许多高职院校借鉴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以顾客观念建立学生为服务终端的服务链体系,变“传道、授业、解惑”为服务于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完善人格的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同时,学校为适应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如校企股份制合作培养模式、校内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培养模式、校外生产性实习培养模式等,使办学特色鲜明,提升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上海市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跨行业的联合办学,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新路。积极发挥民办职业教育的力量,促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走改革开放的路子,引进国外力量,感受多元化的职业教育魅力,并积极吸取国外的教学经验,全方位的进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
3.2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3.2.1 树立教学管理的时代性观念
首先,树立教学管理的实时性观念。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灵活以及便捷,实现了信息的遍地开花,而多种传播介质的使用实现了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和多种形式信息的传播,促使信息更加即时、便捷、高效,低成本化。而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信息中,知识的更新和补充速度更是飞速,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对于知识和技术双重发展的高职院校而言,无论是技术的发展还是知识的充实,都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因素,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管理在微时代中更具时代性、创新性。高职院校需要顺应时势,借助微时代中职业发展的新领域,职业领域的新技术,职业领域的新工种,更新以下内容:拓宽、细化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更新、借鉴学校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充实、整合学校教学管理的知识技能,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更新视角、知识、方法和必要的设备。而微时代的信息化以及信息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和便捷化更加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实时性地进行和开展。
其次,树立教学管理无限性观念。这种无限性源于微时代中时空的无限性。微时代中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和扁平交互性特点,信息一产生便以几何速度进行无时空界限的蔓延。而通讯设备的无线和可移动性更是促成了这种势头的优化发展和可操作发展。正如淘宝卖家随时更新产品,随时与顾客在线交流,随时发布促销优惠活动一样,高职院校这一具有更加注重直观实用的教育机构,更应该借用微时代的各种资源,打破时空的界限,随时随地的进行各种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直接化,平面化而非金字塔式的层层传递。在微时代中,能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性教育的特征:
教师的实践指导,学生的实习场地、技术所需要的指导等等。微时代的无限囊括性可以利用各种技术,促使教学管理目标的合理化制定,教学管理制度的细化开展,教学管理计划的高效实施,教学管理过程的最佳整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效率工作和教学管理质量的切实保证。最后,树立教学管理的人本化观念。微时代中实现了信息的平民化。真正意义上使教学相长有了动力性和可操作性。微时代中,各种信息平等地发布在任何一个终端设备上,不仅实现了信息量的丰富也使学生和校方的学习平台同级化,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唯师性下降,甚至是人人可为师,只是领域不同而已。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自己的思想见解,可见学生的身份同时具有了传播者和讲授者的角色。所以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更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遵循学生的发展,更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地位。
3.2.2 助力教学管理的便捷化发展
首先,教学管理囊括的两大板块--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在微时代中背景下的应然状态是发挥相关主体的主动性,体现相关主体的平等化地位。无论是教师的业务、管理以及道德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晋升、评定、待遇等都应该透明化并具有随时随地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入学的选择,学习的管理,成绩的评定等,都可以在微时代背景下,获取快捷有效的信息。以学生的学习为例,微时代中,各种学习内容完整凝练,短小丰富,虽然显得碎片化,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却为学生提供了丰盛的文化技术“自助餐”,可以使学生们快捷地选取自己喜欢的信息并且追踪深入,锻炼了他们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判断评价的能力。当跟踪兴趣点和疑惑点开展知识或者技能学习的时候,一定程度上还弥补了偏实践性的空缺,让学生进行学术性的目录式检索性文献式学习。学校还可以选取典型性有价值的公众平台,进行一站式、类型化、长期性地学习。
其次,教学管理中不论是教学管理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管理、制度管理还是过程性的监控以及结果性的评估,都需要以更加快捷的方式呈现、运行和监督评估。例如微时代中电子纸的发展可以实现各种宣传影响的滚动性、超薄化,这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管理各方信息的及时、高效呈现和发挥作用。通过展示本学校历史的辉煌成果和风云人物,潜移默化树立标杆形象,进行方向引领。还可以系列化地利用公众平台或者推送信息进行相关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学习讲解和交流。在教学管理的评估和质量方面,可以利用微时代中多种多样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方式,融合文件、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多种维度的展示教学和管理成果,并进行日常式的跟踪调查,了解关注度和粉丝量。
3.2.3 细化教学管理的类别型方式
在微时代中,各种手段的群组讨论功能,可以实现组群内的主题化讨论学习、发布信息,传播思想等。教学管理人员繁多复杂,不仅包括师生群体,可以说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都围绕教学管理工作而开展进行,既要守好教学管理的主阵地,又要使各部门信息灵通,真正发挥他们的服务性功能。根据信息发布对象的身份和职能,分好组,分功能、分需求的按照不同的接受对象进行信息的发送和交流内容的选择。校领导、教师、管理骨干、管理干事、学生,其他需沟通部门,不断细化人员,分层进行信息的传送,这样便于信息的针对性发放和工作的具体化明晰化开展,便于不同的接受者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