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蒲松龄俚曲的艺术特点探析
【引言 第一章】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条件
【第二章】蒲松龄俚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蒲松龄俚曲的音乐形态
【第四章】蒲松龄俚曲的艺术价值
【结论/参考文献】蒲松龄俚曲的创作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蒲松龄俚曲的艺术价值
蒲松龄俚曲运用音乐为载体,宣传教化人民,宣扬真善美、批评假恶丑。这也反映出蒲松龄的道德观,也是他对社会文明、对社会和百姓的责任心的表现,表现了他的救世婆心和良苦用意。
4.1 蒲松龄俚曲对俗文化的推动
4.1.1 蒲松龄俚曲对明清俗曲的继承
蒲松龄俚曲的音乐体系继承了前人的音乐,在十五部俚曲作品中共用了五十多支曲牌:
【耍孩儿】【玉娥郎】【银纽丝】【跌落金钱】【叠断桥】【呀呀油】【憨头郎】【房四娘】【哭皇天】【黄莺儿】【倒板浆】【桂枝香】【劈破玉】【皂罗袍】【怀乡韵】【西平哥】
【陕西调】【西调】【山坡羊】【罗江怨】【刮地风】【清江引】【西江月】【香柳娘】【鸳鸯锦】【楚江秋】【黄泥调】【金纽丝】【十和解】【蟆曲】【干荷叶】【边关调】【满词】
【采茶儿】【四朝元】【脑五更】【梆子腔】【侥侥令】【天平年】【莲花落】【浪淘沙】【园林好】【一剪梅】【鹧鸪天】【罗江怨带清江引】【沾美酒带太平令】等。
从这些曲牌可以看出,有的曲牌很古老,【西江月】【浪淘沙】就出现在唐代教坊中。有的出现于唐宋词中,如【鹧鸪天】【黄莺儿】【沾美酒】【桂枝香】【一剪梅】。蒲松龄俚曲中的曲牌在明代的南北曲曲谱中也有很多,但大多数取材于明清时期的时调小曲,有的曲牌仅是用其名,明代就有一些文人发现了传唱于民间的曲子有所不一样了。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录着这些流传的小曲“渐于词曲相远” 而“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自何而来,真可骇叹”的事实。
蒲松龄俚曲的曲牌取材于明代中叶到清康熙年间民间教派中的小曲和当时戏曲选集所收录的时调小曲作品,还有就是在明代后期和清初所流传的小曲曲调。可见蒲松龄俚曲融合明清时期的俗曲,在原有的俗曲基础上重新加以分组和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自由灵活的说唱音乐,为后世对明清时期的音乐研究留下了活化石。直到现在山东地区还有俚曲的演出,正是蒲松龄的收集和创新这些俗曲,才使得这些古老的曲调仍然在现代发光发彩。蒲松龄俚曲的音乐传承于明清时期的俗曲,他继承了前代的艺术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改革和创新,将俚曲音乐服务于故事内容,而不是受制于宫调限制,将民间的俗曲和小调连缀成套,开拓了清代俗曲和戏曲艺术的新领域。这无论对后来中国的说唱艺术的发展,还是对山东地区曲艺音乐、曲牌体戏曲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4.1.2 蒲松龄俚曲对俗曲文化的推动
明代中后期文人开始对民间的曲调产生兴趣并搜集整理,如明万历年间的刊本《词林一家》和《玉谷调簧》,崇祯年间冯梦龙辑录的《夹竹桃》、《挂枝儿》及《山歌》等。
到了清中叶之后,文人搜集民间俗曲更是蓬勃的发展,其中影响最深、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蒲松龄的俚曲。
俗曲的发展跟当时文学领域要求抒发真实感情、要求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和个性解放的趋势相关,正是由于俗曲语言通俗、受众面广、真情表达,满足了文人的需要,这样获得俗曲与文学融合,使其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俗曲的发展与当时文人参与有很大的关系,小说和俗曲的结合使得俗曲出现了另一条道路,如冯梦龙的《三言二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因其内容丰富,故事情节波澜,神话鬼怪故事题材,所以才推动了蒲松龄的俚曲出现。明清时代俗曲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也与当时明清时期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蒲松龄俚曲的出现正是应和了当时的形势,当时俗曲的传唱场所多为妓院和酒肆,而且有的是低俗趣味的。蒲松龄受过传统儒家思想教育,音乐修养也到达一定境界。在蒲松龄俚曲的编写上,剧本内容经过文学修饰,音乐借鉴民间曲牌和民间土啌等民间小曲,将一些有特色的曲种保留了下来。蒲松龄俚曲的语言大量运用了淄川方言,为后世研究清代音乐和民间生活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蒲松龄俚曲推动了明清时期俗曲的发展,为俗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4.2 蒲松龄俚曲在淄川音乐中的发展
蒲松龄俚曲经历了半个世纪十几代人的传承,依然能够独看出它与众不同的风格。
由于它贴近淄川人民的生活,运用淄川当地的方言演唱,再加上传承的相对严格,因此保留了古代俚曲的音乐特色及其本来面貌。因此它是活生生的、流传在现代的古代艺术。
4.2.1 蒲松龄俚曲曲牌对淄川音乐的渗透
蒲松龄俚曲所用的方言,是以山东方言为基础的淄川方言。在民族和戏曲音乐的发展历程中,蒲松龄俚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音乐继承和传递作用。它继承了前人留下的南北曲、诸宫调、鼓子词“土腔杂调”等曲牌音乐,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发挥,这些对以后淄川音乐上都有极大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1、蒲松龄俚曲在曲牌上对淄川音乐的影响山东淄博流传的大型民歌的套曲《张古董借妻》,其中的作品形式有多种的曲牌联缀而成。
【银纽丝】 【满江红】 【一江风】 【满江红】 【叠断桥】 【粉红莲】【叠断桥】 【金罗索】 【叠断桥】 【叠断桥】 【叠断桥】 【粉红莲】 【叠断桥】 【叠断桥】 【叠断桥】 【叠断桥】 【叠断桥】 【太平年】 【叠断桥】 【叠断桥】 【叠断桥】 【金纽丝】 【太平年】 【叠断桥】 【叠断桥】 【叠断桥】 【叠断桥】 【粉红莲】 【尖尖花】 【叠断桥】 【叠断桥】 【叠断桥】【叠断桥】 【叠断桥】 【叠断桥】 【叠断桥】 【清江引】。
以上这些曲牌,在蒲松龄俚曲中大多都是常用的,在曲牌音乐的音调上,和蒲松龄俚曲的曲牌音乐的音调也是一致的。所以,蒲松龄俚曲的曲牌音乐在淄川音乐中渗透得很深。
2、蒲松龄俚曲音乐对淄川音乐的影响还以《张古董借妻》为例,在音乐上也继承了蒲松龄俚曲的音乐特点,【银纽丝】是蒲松龄俚曲中重要的曲牌,在《姑妇曲》《蓬莱宴》《富贵神仙》等都出现此曲,如图 4-1 是《蓬莱宴》第二回“两地相思”.那么和《张古董借妻》相对上例曲谱中的【银纽丝】除了结束的时候有几个音与蒲松龄俚曲的【银纽丝】稍有不同外,它的整个曲牌音乐都是从蒲松龄俚曲中照搬过来的。从此可以看出,在音乐曲调和曲牌上,蒲松龄俚曲的音乐在淄川已经开花结果,这也是蒲松龄俚曲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的佐证。
4.2.2 蒲松龄俚曲是文人思想解放的体现
俗曲在清代的发展应该是更胜于在明代,并且在清代俗曲的发展趋势更趋于成熟和完善。不仅在民歌和小曲的创作与整理上的情势更加兴盛,在类别上也出现了从民歌和小曲延伸发展出来品类众多的地方戏曲、说唱艺术。上至宫廷贵邸,下及穷乡僻壤,全社会、各阶层无不参与的程度。在清代的俗曲已经不像在明代时有一个探索和接受的时期,清代的俗曲已经被人民所接受,而且文人们也乐于写俗曲,清代文人也收录整理了许多俗曲作品。当今我们所知晓的一些俗曲作品和辑录大部分是由清代文人整理的,郑振铎所着的《中国俗文学史》说:“曾搜集各地单刊歌曲近一万二千余种,也仅仅是一斑。诚然是浩如烟海,终身难窥其涯岸。”
①清代还出现了如《边关调》、《绣荷包》、《九连环》、《跌落金钱》、《倒扳浆》等好多有别于陈旧的俗曲的曲牌的作品。
到了清代,由于社会动荡,人民对当时统治的不满也逐渐显现出来,有志向的文人用自己的笔杆写出对现实不满,而不像以往的儒家子弟专注仕途,他们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国家的期许。蒲松龄俚曲通过通俗音乐的方式表现对社会的不满,通过俚曲的形式痛斥黑暗的官场。在社会的变革中,其实文人是起到了带头的作用。社会制度的颠覆也有从文人开始的,所以文人的思想变动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走向。蒲松龄俚曲就是其中一种最具代表性的,通过通俗的方式在民间广为传唱,让听者产生共鸣。
这也正是文人思想解放的体现。
对蒲松龄的作品研究可以发现,《聊斋俚曲》在当时无论是传唱度还是受关注度乃至其影响力都是不可轻视的,也验证从明代中后期开始,文人重视民间文学的风气有关,在明代以前对于“俗曲”“俚曲”等这些民间小曲称之为粗俗不雅之作,难登大雅之堂,民间文学和音乐是被当时的上流社会嗤之以鼻的粗糙之作。到了明代,在社会经济和风气的变化下,很多文人开始重视民间文学。一直到清朝,文人墨客在创造通俗歌曲时会采用或模仿民间歌曲的体裁和形式,创作俚曲在当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曾经言及,明代的文人如朱瞻基、刘效祖、赵南星、沈仕、梁辰鱼、等已经在创作中模仿民间流行的俗曲了。文人参与民间俗曲创作的情况,是蒲松龄俚曲创作的先声。
4.2.3 蒲松龄俚曲在方言上的研究价值
蒲松龄俚曲在语言上采用的是淄川当地的方言,是为了能切实融入到百姓中,使当时百姓能够听明白。有许多的俚曲作品是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部文言小说,蒲松龄通过自己的文采和音乐天赋,将淄川的方言更好地融入曲牌音乐当中,使得故事情节不仅具有独创性,且内容更亲民,在他的俚曲作品中就能看出当时社会的生活风俗。蒲松龄俚曲的说唱形式也正是由于加入了本地的方言,做到了既诙谐幽默,又通俗易懂,所以在山东淄博一带广为的流传直到今天。
蒲松龄出生的年代是明末清初,那个时代是文学创作和语言转向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所以蒲松龄俚曲在汉语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由于他采用的是淄川方言,所以在山东方言的历史上也有着不了磨灭的重要位置。在近代汉语的末期,蒲松龄的俚曲还保留有近代汉语的某些痕迹。在这些迹象中能看出,当时正处于近代语言向现代语言的过渡阶段。那个时期的方言资料并不是很多,蒲松龄俚曲又具备了当时淄川一带方言的词汇、语言和语法等特点,可以说是现在研究清代时期方言的宝贵材料,同时也是研究山东方言百年发展走势的有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