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蒲松龄俚曲的创作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1 共304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蒲松龄俚曲的艺术特点探析
  【引言  第一章】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条件
  【第二章】蒲松龄俚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蒲松龄俚曲的音乐形态
  【第四章】蒲松龄俚曲的艺术价值
  【结论/参考文献】蒲松龄俚曲的创作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蒲松龄一生坎坷,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他在生活艰辛的环境下,依然创作了不少小说、诗词、赋等作品,尤为着名的就是《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堪称雅俗两种文化相融合的典范之作,其语言的驾驭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令人赞叹。

  明清时期民间俗曲的发展欣欣向荣,在这样总的环境下蒲松龄运用淄川当地的方言和民间流行的俚曲小调,创作出蒲松龄俚曲这种集文学、音乐于一体的说唱艺术形式。蒲松龄俚曲是明清时代一部长篇叙事音乐作品,较以前那些仅是收集、拟作民间艺术作品的文人,蒲松龄俚曲是在蒲松龄收集整理后通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音乐素质加以润色的结果,使得这种收集、整理更有意义,也使得民间留存的艺术形式得以流动的延续下去。

  蒲松龄俚曲运用流传在民间的俗曲加以润色和发展,使其在音乐上更加连贯,故事上更加生动有趣,这也是当时民众喜爱并传唱的理由。蒲松龄俚曲不仅在语言上鲜活生动、通俗易懂、故事情节上引人入胜,而且在唱腔上和曲调上把流行的俗曲小调进行进一步改革,形成了他独有的艺术魅力。到现在,蒲松龄俚曲还在山东淄博地区周边由蒲家后人传唱,并被誉为我国明清俗曲的“活化石”.蒲松龄之所以能成功撰写俚曲,除了他的文学修养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外,也因他具有音乐方面的修养和才能。

  中国历代古人都是琴、棋、书、画样样在行,蒲松龄也是。蒲松龄俚曲的创作成功,也与蒲松龄音乐修养有极大的关系。他不仅精通诗词歌赋,又有音乐的修养。在继承前代的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的需要选择曲牌,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曲牌联套的形式,将流行的民间俗曲联缀成套,开创了清代初俗曲说唱和戏曲艺术的先河。

  蒲松龄俚曲有着承前启后的价值。在音乐上他将曲牌的选择更多地根据作品需要,他继承了诸宫调、鼓子词和南北曲的曲牌特点和音乐结构,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打破以往的常规,不受宫调限制和次序、字数的限制,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自由选择曲牌联缀成套,所以在蒲松龄俚曲中发展出了多种类型的曲牌联套形式。在音乐上的价值不只是继承更是发展和创新,这也是蒲松龄俚曲能久唱不衰的理由之一。蒲松龄俚曲在历史上的价值它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生活。也正是蒲松龄俚曲批判封建社会的腐朽,歌颂人民的反抗,希望英雄的出现等这些方面,才使得蒲松龄俚曲传唱到现在,这是其作品久唱不衰的理由之二。在审美上,蒲松龄秉承着儒家思想中对美的定义,但是又在其基础上有着自己认知,他赞誉所谓“拙”的人,摒弃“巧”的人,他的作品中的真性情是其作品久唱不衰的理由之三。

  但是,蒲松龄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蒲松龄是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教育,受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很深。他的思想是不可能超越阶级和社会背景的局限。

  对于腐朽的封建社会体系,蒲松龄也找不到改变它的方法和途径。他憎恨贪官污吏的贪婪、狠毒,但却指望能有清官来将之惩戒。所以,在看待他时我们抱持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

  总之,蒲松龄俚曲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音乐,并发展出自己独具一格的音乐体裁的俚曲。它既有文人的雅致,又有通俗的韵味,更有地方色彩。对流传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专着:
  [1]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 吴叠。中国民歌的旋律结构与调式[M].全音乐谱出版社,民国 77 年。
  [3] 蒲松龄着蒲先明整理。聊斋俚曲集[M].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
  [4] 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 刘晓静。三百年遗响--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2.
  [6] 陈玉琛。齐地音乐丛书-聊斋俚曲[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7] 纪学艳。齐鲁艺术地理[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8]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民歌(第三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9] 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室。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辑)[M].齐鲁书社,1980.
  [10] 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室。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二辑)[M].齐鲁书社,1981.
  [11] 信惠忠。五音戏音乐研究-山东戏曲音乐[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12] 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13] 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室。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辑)[M].齐鲁书社,1982.
  [14] 苗晶 金西 星学 萍生 占河 纪中。山东民间歌曲论述[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3.
  [15] 邵吉志 .从《志异》到“俚曲”-蒲松龄新解[M].齐鲁书社,2008.
  
  期刊:
  [1] 丁龙涧。聊斋俚曲的谐趣[J].蒲松龄研究,1995(02)。
  [2] 唐宁,唐艺。从俚曲音乐的曲式结构感情色彩析它的艺术特色[J].蒲松龄研究,1996(02)。
  [3] 王川昆。蒲松龄的音乐才能[J].蒲松龄研究,1996(03)。
  [4] 李万鹏。聊斋俚曲中的十样锦[J]. 蒲松龄研究,1997(04)。
  [5] 管谨义。谈蒲松龄的俚曲及其【玉娥郎】[J].蒲松龄研究,1997(04)。
  [6] 汪玢玲。聊斋俚曲中民间谚语、歌谣、故事辑录[J].蒲松龄研究,1997(04)。
  [7] 李永祥。论聊斋俚曲的幽默[J].蒲松龄研究,1997(04)。
  [8] 王富聪。聊斋俚曲及其改编戏曲之作[J].蒲松龄研究,1997(04)。
  [10] 王川昆。对蒲氏“俚曲”的思考发微[J].蒲松龄研究,1998(02)。
  [11] 巩武威。论聊斋俚曲蓬莱宴[J].蒲松龄研究,1999(02)。
  [12] 陈四海。试论蒲松龄《聊斋俚曲》中曲牌【耍孩儿】[J].星海音乐学院报,1999(04)。
  [13] 车锡伦。聊斋俚曲曲牌的来源之(一)[J].蒲松龄研究,2002(02)。
  [14] 刘晓静。蒲松龄俚曲中“承前启后”的【玉娥郎】[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04)。
  [15] 刘秀荣。蒲松龄俚曲源流探微[J].人民音乐,2002(04)。
  [16] 巩武威。秦腔与蒲松龄聊斋俚曲[J].当代戏剧,2002(05)。
  [17] 刘晓静。蒲松龄俚曲的调式与音调特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02)。
  [18] 刘晓静。《聊斋俚曲》曲牌运用情况[J].蒲松龄研究,2003(02)。
  [19] 刘晓静。蒲松龄与【叠断桥】[J].蒲松龄研究,2003(03)
  [20] 徐元勇。明清俗曲在说唱音乐中的流变[J].中国音乐学,2003(03)。
  [21] 刘晓静。蒲松龄俚曲中的【耍孩儿】[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01)。
  [22] 刘晓静。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5(04)
  [23] 张鸿魁。聊斋俚曲方言特点[J].蒲松龄研究,2005(04)。
  [24] 王百灵。浅谈俚曲情感表现的多样性[J].蒲松龄研究,2006(03)。
  [25] 郑刚。聊斋俚曲《磨难曲》之【玉娥郎】音乐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04)。
  [26] 刘晓静。解读蒲松龄俚曲曲牌乐语[J].蒲松龄研究,2007(04)。
  [27] 吴钊。谈蒲松龄的俚曲[J].中国音乐,1983(01)。
  [28] 牟仁均。蒲松龄的聊斋俚曲音乐[J].齐鲁艺苑,1981(02)。
  [29] 张鸿魁。聊斋俚曲的曲牌定律[J].语文研究,2002(03)。
  [30] 陈玉琛。试论聊斋俚曲唱词的音乐美[J].蒲松龄研究,1992(01)。
  [31] 石蔚。从聊斋俚曲看蒲松龄的音乐审美观[J].蒲松龄研究,2001(01)。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贺志朴教授的关怀和指导下完成的,向贺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本人工作单位同事和领导,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完成论文。

  感谢刘晓静和陈玉琛两位老师,他们在蒲松龄俚曲研究做出的贡献,给予我的论文以极大的启发,让本人在论文的写作上能理清思路,完成毕业论文。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在我就读期间,家人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