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
2. 1一般情况
5次调查依次回收有效问卷份数为1256、1259、1227、1194和1247,问卷回收有效率均约99% .通过整合5次调查数据,保留了5次均参加调查的研究对象的数据,剔除中间存在缺失的数据,最终样本例数为970.其中重灾区415人,男生 占48. 2%(200人) ,女 生 占51. 8%(215人) ,轻灾区555人,男生占49. 2%(273人) ,女生占50. 8%(282人)。第一次调查时研究对象年龄10 ~ 14岁,平均年龄(11. 6 ± 0. 5) 岁。
2. 2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外部因素的发展趋势
由表1可见,重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得分和社会支持得分高于轻灾区(P < 0. 05) ,自尊得分和同伴关系得分低于轻灾区(P < 0. 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得分存在上升趋势(P < 0. 05) ,无论重灾区还是轻灾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均有下降。自尊得分在5次调查中存在下降趋势,但也出现2次微小波动(P < 0. 05) ,同伴关系得分在5次调查中存在波动,社会支持得分在5次调查中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 3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2. 3. 1模型的构建与拟合 根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构造无影响因素的心理健康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5次心理健康的实际测量值作为显变量,构造了两个潜变量即心理健康的截距和心理健康的斜率。截距因子载荷均赋值为1,表示心理健康平均水平,斜率载荷分别限定为0、1、2、3和4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的线性变化趋势。本研究重点探讨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并且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自尊、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故初始模型中纳入初始年龄、性别、灾区类型、自尊(H1-H5)、社会支持(K1-K5) 及同伴关系(N1-N5) ,分析这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P1-P5) 的影响。根据参数的显着性结果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
2. 3. 2模型结果 以无影响因素的零模型观察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截距的方差为893. 489(P < 0. 001) ,提示心理健康得分在初始水平是不同的,斜率的方差为34. 187(P <0. 001) ,提示个体心理健康得分线性变化趋势是不同的,并提示随时间的推移两灾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得分均有增高趋势( 心理健康程度降低趋势)。截 距 和 斜 率 的 协 方 差 为- 38. 528(P =0. 004) ,提示开始心理健康得分高的个体 ( 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得分变化缓慢( 心理向更不健康的方向发展缓慢) ,反之,心理健康得分低的个体( 心理健康状况好) ,心理健康得分增加较快( 心理向更不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对较快) ,因此,青少年整体心理健康有趋向降低水平发展,但个体之间的差异有减小趋势。
在此基础上,加入影响因素如初始年龄、性别、灾区类型、自尊、社会支持及同伴关系( 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