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乡村金融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第一章】农村金融系统优化发展研究绪论
【第二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变迁历程
【第三章】中国乡村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
【第四章】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发达国家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比较与借鉴
【第六章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探究参考文献
第 3 章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
在上一章的分析中,我们很清晰地发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演进过程中,一直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变迁。这种中国特色式的变迁体系中恰恰不包含市场自身的诱致性,也正因如此,才产生出了诸多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不协调,供求结构不合理等等问题,最终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
3.1 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评价标准
农村金融效率是指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以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将现有的金融资源如现金资源和信贷资源等这些货币资本,或者现金、存款、票据和证券等金融资产,进行最优配置,最终达到帕累托最优。农村金融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前提条件应该是:(1)农村金融资源供求均衡;(2)资金提供方获得最大收益;(3)资金需求者成本最小化[32].而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必要前提必须是: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的放宽、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多元化、融资手段多样化、金融资源价格弹性化以及资金流动自由化。只有满足这些必要的前提条件,才能使金融资源的供需双方选择更加多样化,从自己的偏好和最大利益出发进行最佳选择。本文主要采用农村金融市场供需总量。
3.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评价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中金融资源总体上处于供求失衡,并且存在严重的错配现象:
大量的农村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金融产品投资组合主要以存款为主,产品结构单一,没有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农业低盈利和高风险的现象同时存在,使得农村金融市场闲置资金向城市“出逃”,农村存款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33].以上种种现象皆说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失灵问题。一方面,市场失灵即市场利率无法正常的引导市场资金的有效配置,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供求不均衡以及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此外,在农村金融资源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滋生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这也是市场失灵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我国一直以来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供给机制,使得正规金融处于垄断地位,加上市场准入的严格管制造成了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壁垒高、基层金融严重“真空”的现象。具体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3.2.1 市场失灵具体表现
1.农村金融市场存贷款差额巨大。农村存款与贷款的差额从从九十年代的 4000 多亿元,不断上升到现在 224847 多亿元,整体呈上升趋势;存贷差占存款比重也从九十年代的-4.1%上升到 2013 年的 84.57%,整体呈上升趋势(具体见表 3.1)。
2.金融资源严重外流。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无形的手”--利率总是在引导着贪婪的资金寻找最佳去处。但是仅仅依靠“无形的手”就会造成金融市场资金在一味的追求配置效率的同时无法兼顾公平,而且不利于低效益型的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业这样的高风险、低收益产业。闲置资金在衡量收益高低后,自动流向城市建设项目这样高收益的地区,最后导致广大农村发展以及农户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量的闲置资金从农村流出,大大削弱了农村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逐步拉大了城乡发展的差距,使得二元经济结构深化。
从下表 3.2 可以看出,截止到 2006 年底,农村存款与全社会存款的比重一直在 50%左右,而农村贷款占全社会贷款的比重却从之前的 12.5%下降到 2012 年 5.75%,由此可以看出,农村成为全社会存款的主要来源,这就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情况。
3.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严重
(1)信息不对称理论简述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意思是在日常交易中,交易双方所知道的信息是不充分的,不对称的。相对来说,拥有更多有关信息的交易者就更具有讨价还价和交易的优势,另一方就处于劣势。一般来说,卖方比买方对产品有更多的信息优势[34].
(2)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①金融组织负债方面
农村金融组织负债来源主要是存款人的存款和同业拆借等资金。该业务主要的参与对象是存款人和其他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存款人和其他金融机构对负债机构的资金运用一无所知[35].一方面,负债机构为了获得资金最大收益,必将其投资于一些高风险的项目,增加了资金的偿债风险;另一方面存款人和其他金融机构在获得一定资金利息收益前提下,当然希望自己的资金被投资于低风险项目上。而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就使得负债机构产生了道德风险,为了更好地资金回报,倾向于高收益的高风险项目投资。
负债机构这样的冒险行为一定程度会造成存款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信任,尤其在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甚至谣言四起的情况下,必将发生负债金融机构的挤兑风潮,影响深远。这样的金融灾难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要做到位,而更重要的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无形中使存款人和其他金融机构心理上多一层安全保障,即使发生这样的挤兑风潮也便可迎刃而解。
②金融组织资产方面
金融机构资产是利用负债资金进行的投资,获取额外收益[36].恰如二手车交易市场上的情形,二手车的车主对自己车的使用年限、破损程度、有无大修等等细节了如指掌,反过来,二手车的买家对以上信息却浑然不知,看到的只是车身表面,而无法了解车的机理。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同样存在着以上问题,金融机构只能简单的查询并了解借款人的工资流水、账单等,至多将借款人的固定资产(比如房产、工厂)、车等抵押来增加其还款可能性。但是追根究底,只有借款人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工资账单等真实性,自己房产的实际价值。所以即使金融机构绞尽脑汁地降低授信对象的坏账风险,现实中还是会存在借款风险。
一方面,在授信完成之前,由于上述原因,金融机构面临极大的逆向选择风险,尤其在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和数据等作为衡量借款者信用的地区[37].在融资市场上,往往到期偿债风险越高的授信对象越积极地提供各种抵押证明,以期获得资金投资于风险更高的项目。正常情况下,放贷机构须与借款人进行较长时间的接洽,完成借款者信用信息,才能批准贷款。一般来说,不管是时间成本还是人力、物力等实际成本,都是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承受的。而一旦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监管、盲目放贷,信息不对称使得其无法准确区别高风险和低风险客户,那么金融机构就会按照统一的名义利率贷款方案而非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则。最终导致的后果便是高风险客户充斥整个融资市场。原因是:
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将贷款利率设定在低风险客户和高风险客户各自所愿意承担的利率之间,由此低风险客户认为自己承担的风险高于融资后所得最大收益,如果借款成功也必将是净损失,所以只得放弃借款,或者寻找其他融资渠道;而高风险者则截然相反,其承担的资金成本低于其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之后所得收益,这个融资及投资的 NPV是正值。所以必会积极地接受此次借款。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不仅使金融机构逆向选择的风险增大,在授信完成之后,借款者追逐高收益,必将资金运用在投资失败的可能性极大的高风险项目上,最后导致坏账、呆账等。但是,一旦对农村金融需求实行严格管理,就会将一大半资金需求者挡在门外,大大降低了资金供给,导致供求严重失衡,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4.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高
(1)交易成本理论简介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指出,交易前发生的费用和研究分析阶段花费都可以包括在内,归根究底,交易成本的产生可归结为人的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在现实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降低不确定性,我们以承诺等合同形式来约束行为双方,而由此产生的谈判、签约、监督等时间和费用就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产生的这部分交易成本却不符合投入-收益原则,因为其并未带来交易之外的额外收益,相反这部分交易成本恰恰削减了市场经济行为的交易效率和收益。
(2)金融市场交易成本高
金融市场交易成本包括融资前后两个阶段的成本总和,即信贷资金申请者的资信状况、金融业机构的业务能力、融资手续费、利息费用等。此外,金融市场系统风险性、不确定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增加了交易成本[40].
3.2.2 政府失灵具体表现
1.在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管制上,政府很容易干预过多,超出了本来应该管的范围,反而使得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下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在此之上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要在某些市场配置无法保证公平的经济金融领域发挥作用,而决不能认为政府可以替代市场的主导作用。现在来看,中国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无效干预,二是过度干预。在金融监管部门对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日常业务实行直接干预情形下,往往破坏了金融机构的独立核算体系;为了降低农村金融风险,严格控制农村金融机构准入之后,最终往往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单一,尤其是妨碍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无法满足农村不同经济体的资金需求[41].最后往往不仅在纠正市场失灵问题上收效甚微,还阻碍了民间金融组织的建立,影响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2.在农村金融体系建立的外部环境问题上,政府亟待采取措施保证其良好运行。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腾飞式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却一直未能实现大的突破,这反过来又称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在农村金融法律环境的构建中,始终没有出台明确的针对农村金融业的法律,如《合作金融法》和《民间金融法》等,这样就造成了很多不正规的金融机构到处钻法律空子,扰乱了农村金融秩序[42].此外,某些农村金融机构在执行具体操作时,很多时候出现无所依据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影响范围大,金融风险无法控制。其次,目前来看中国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建立不完善,导致某些农村金融机构在审核借款者信用等信息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费用。此外,在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设计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农村金融市场无法完全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推动力[43].
3.目前中国农村农业风险体制落后,金融组织机构风险居高不下。农业本身具有长期性和风险性,为了降低农村金融机构负担的成本,中国政府首当其冲成为主要扶持者。但是面对农业灾害,带有补偿性质的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政策受到国家财力、人力的限制,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扶农效果。此外,合作性质的农业保险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相对于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更加商业化,赔付率也更好,但是在缺少政府有关政策的支持下,支出大于收入,亏损严重[44].近些年来,虽然政府不断采取有关措施,比如支持商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大力开发农业保障性产品,可是,涉农保险产品种类少、层次简单,针对农业天然的风险性问题,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