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基层政府应对及引导好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31 共428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邯郸市水污染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探究 
【引言  第一章】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导向分析绪论 
【2.1 - 2.3】网络舆情爆发、演变及消亡阶段 
【2.4  2.5】邯郸水污染事件经验总结与启示 
【第三章】基层政府应对及引导好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基层政府网络舆情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三、 基层政府应对及引导好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一) 网络舆情的引导原则

  基层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抓住网络舆情的生成演变规律,并紧紧围绕坚持以防为主、弘扬社会主旋律的原则,坚持公开透明、及时回应的原则,坚持统筹合作、积极互动的原则,合理地应对及引导网络舆情。

  1. 坚持以防为主、倡导社会主旋律的原则

  对于基层地区来说,诱发网络舆情的原因多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贴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因此,只要把握住诱发的源头,网络舆情事件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控制的。这就要求基层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要切实为老百姓服务,将老百姓的贴身利益放在第一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危机预警能力、应急处理能力,高度关注并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对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问题,做到正确研判、及时预警、及早处理。争取把各种矛盾冲突化解在初始阶段。[23]

  同时,积极利用门户网站、论坛、政务微博等网络平台,弘扬社会主旋律,让网络空间充满风清气正,让负能量无机可乘、无处可藏。

  2. 坚持透明公开、及时回应的原则

  当下,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越来越强,信息不公开,是负面网络舆情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没有把信息让广大群众知晓,将信息被动的采取“删、堵”的方式,网民便会对引发舆情的信息进行各种猜疑,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夸大、扭曲等失真现象,进而使网民不能够理性的看待问题,加速负面网络舆情的蔓延。此时,倘若政府部门又不能将其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及时且有效的公诸于世,便无法得到公众的理解、支持。因此,基层政府部门面对负面网络舆情时,必须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遵循可疏不可堵的原则,迅速采取“网上来网上去”的交流方式,利用网民易受那些拥有众多粉丝影响的特点,加强与网络意见领袖的交流合作;特请一些专家参与到关于某些社会现象的讨论中来,打造一个专家与网民互动的平台;建设一支强大的网络评论队伍,使其专门从事以各种不同身份在各大网站上面发表言论和观点,帮助普通民众了解更多的事件信息,引导网民理性、客观的思考和判断[24]……通过积极主动且及时的发布公正、客观、详实的权威信息,快速反应,把握舆情处理的“黄金时间”,抢占舆论引导高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控制和引导舆论走向,疏导和安抚网民情绪,以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为指导,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

  3. 坚持统筹合作、积极互动的原则

  单靠基层政府某个部门的力量,很难实现正面舆论的大范围覆盖及传播,这就要求基层政府必须在各个县区分别设立应对网络舆情的常设机构。然而,要想真正做到统筹合作,不仅仅要求具有直属关系的政府相关部门上下级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上下联动,也需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传播媒体的沟通交流,形成左右互动的局面。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利用各个部门的影响力,共同使舆论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前行。[25]

  (二)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建立

  1. 领导重视

  随着网络越来越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层政府也应积极运用网络将其参与到政府管理过程中来。要求领导干部要重视网络舆情方面的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基层领导干部要做到“触网”但“不怵网”,主动去接触网络、了解网络,认识到网络尤其是网络舆情对人民生活、政府管理的重要性。思想重视,才是本领提升和制度保障的关键。

  2. 推进组织机构设立

  当基层政府领导将网络舆情工作纳入到重要位置后,便会对推进各县市区相关机构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的设立起到重要作用,进而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保障了互联网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构建网络舆情联动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各级组织机构的设立,只有各县区都建立起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这一专门从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部门,才能在网络负面舆情爆发时,做到各级组织机构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形成上下一体的工作模式。

  3. 提高工作人员素养

  有了领导的重视,机构的设立,舆情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从事具体工作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职业敏感性、职业素养对舆情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要求其能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做到及时发现、正确研判、有力引导网络舆情,更需要其能够在平常的工作中也保持高度警戒状态,在危急时刻,能扛得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迅速反应为领导献计献策,甚至于有时在来不及等领导做出指示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工作,缩短事件反应时间,为抢占舆论高地赢得时间上的保障。因此,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引导其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则显得十分必要。

  (三) 网络舆情爆发前的预防工作

  1. 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完善网络问政平台

  如今,通过网络来了解社会、表达思想、参与政治决策等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方式。然而,还有许多政府部门在危机突发事件来临时,还采取以前的模式将信息进行删除、封锁,不能做到及时地将权威信息公之于众,最终导致谣言泛滥。在未来的舆情监测中,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政府权威部门应完善信息公开的渠道和网络问政平台,努力加强自身形象的重新塑造,在事件发生后快速、真实地报道,利用迅捷的网络媒体平台与受众进行良性的沟通和互动,为网民解疑答惑,通过营造一种和谐的沟通环境,进而赢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基层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与跟踪,拓宽渠道畅通民意的上达,充分发挥网络监督功效,避免因政府的话语缺失而造成沟通的障碍。

  2. 提高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官方微信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官方微信是政府创新服务管理的一种新方式,基层政府,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利用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官方微信积极主动作为,坚持以正面声音引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网络舆论,把握正确导向,弘扬社会主旋律,形成主流舆论强势。同时创新宣传模式,通过组织网上活动、开展微讲堂等提升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官方微信知名度、影响力。通过学习交流运营经验,不断提高对社会化媒体传播的驾驭能力,掌握网络传播技巧,提高执网能力。

  3. 重视加强网络引导队伍建设

  网络引导队伍需要具备多种索质,如政冶素质、媒介素质、科学素质、公关素质、语言素质等。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引导队伍需准确、及时地跟踪发布突发事件的最新进展和宣传政府对待突发事件的态度和措施。在某种意义上看,网络引导队伍不应是“孤军奋战”.而是一个机构,是一个团队在协同作战,这里面应该包括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网络评论员、意见领袖等。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网络媒体的新挑战,网络引导队伍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工作质量的关键,因此要定期对其培训学习,提高网络发言团队的政治觉悟、专业技能。

  (四) 网络舆情初期的及时捕捉

  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海量网络信息时代,对网络信息的收集和鉴别工作尤为重要,通过舆情表现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是政府部门有效应对舆情危机的第一步。只有前期的舆情监测的准备工作做到位,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舆论发展变化的趋势,利用其发展的规律,引导舆论走向。一套健全有效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包括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监测、预警等部分。可通过软件技术抓取与人工投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海量网络信息的浏览与汇集,从中提取有效舆情信息,为下一步开展分析做好准备。

  2. 完善网络舆情研判分析制度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基于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对信息展开深度的分析和解读,并详细考察事件发布情况、传播渠道、自媒体传播情况、媒体和网民观点等元素。基于事件的理解,参考既往舆情经验,对事件未来走势进行判断,从而给出事件应对的策略和建议。精准的研判需要建立在舆情研判人员对于过往海量舆情事件的经验积累,以及对于网络传播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之上。因此,面对网络舆情不断壮大的现实环境,建立一个专业化的舆情研究小组,专门负责监测网络舆情,挖掘网络舆情规律显得十分必要。

  (五) 网络舆情中期的正确引导

  1. 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公众舆论具有一定的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要求政府能够做到“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发布。速报进展、慎报原因,用客现、公正、详实的报道先发制人。防止谣言和小道消息扩散,维护网络正确舆论导向,逐步形成健康的网络氛围。同时,突发事件发生后,发挥好网络引导队伍的积极引导作用。通过他们积极健康、观点正确的发言,引领主流言论。在引导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理性力量和情感因素引导舆论,打动感染网民情感,使之产生认同与共鸣。

  此外,构建起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体系是做好网上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需要某一个具体的部门来专门从事网络舆情方面的事情,而是党和政府部门共同面对的工作。要建立“预案加协同作战加全方位监测”的三维立体的预警方式,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资源共享舆情互通的情形,加强与各网站的联系,建立沟通机制,完善相互配合机制,能够在遇到负面舆情时,快速整合各种力量应对突发事件。同时加强相关部门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倡导绿色上网,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模式

  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与门户网站、微博等社交网络,分别站在官方与民间的视角诠释同一公共话题。传统媒体聚全力弘扬主旋律,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微博等社交网络,接地气,传民意,其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的特点允许了所有公众的参与。这种舆论新格局,必将促使现有的传统媒体改变其不能完全提供全面及时的突发信息的弊端。因此,在基层政府引导网络舆情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模式,使其充分结合最大化的发挥舆论引导作用。[26]

  (六) 网络舆情后期借力舆情事件扩大正面宣传,提升政府公信力

  政府部门对有积极舆情效果的事件给予大力支持,可助推网民自发的爱心行动,不但能合力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带来温暖,同时也可以扩散积极的网络舆论,加强政府网络公信力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因此,解决危机事件、平息网络舆论并不是舆情处置工作的终点,在危机过去之后,也可借力发力,进一步建立政府公信力、进行地方文化宣传和品牌建设。党政干部和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自己对地方资源和文化的了解,以及在事件处置中与网友互动培养出的信任,事件在网络文化上呈现的特点等内容,通过深入挖掘危机处理过程中所能体现出正能量的地方作为传播亮点,以扭转网络负面舆情在网民心中所形成的认知定势,最终使负面舆情向正面宣传转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