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如何建设淮安市智慧城市总结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06 共424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淮安市智慧城市构建问题分析
【第一章】淮安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研究绪论
【第二章】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第三章】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第四章】国内外智慧城市创建的经验和启示
【第五章】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总结/参考文献】 如何建设淮安市智慧城市总结与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通过对智慧城市相关理论和文献的研究,厘清了智慧城市理论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实践,总结出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建设方式。在对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 SWOT 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模式和建设对策等内容。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
  
  (1)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基础上的全新城市形态,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相比以往城市形态实现了城市发展更加智能、社会保障更加完善、经济发展更有活力、市民生活更加幸福和城市环境更加优美。
  
  (2)淮安市在江苏省的经济排名比较落后,要实现市委定下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服务优势,实现城市发展的弯道超车。
  
  (3)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庞大内容众多,淮安市在建设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地区的经验,应根据城市实际因地制宜,做好前期问卷调研,合理规划布局,规避可能风险,力求建设实效。
  
  (4)利用 SWOT 模型分析淮安市城市建设的优劣势和内外环境,从而明晰了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威胁和机会,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对策。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有依可据,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然而,由于时间、条件所限,加之能力不足,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还有许多地方存在不足。首先,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体系尚未正式出台,规划体系能够有效的引导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智慧城市全面建设,未来应加大这方面投入,争取早日出台。其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近些年又有很多新技术问世,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加大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吸收,实现城市发展科学性和先进性。最后,智慧城市还是个新生事物,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应不断对智慧城市的理论、模式、路径和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一、着作及译着类
  
  1、吴胜武、闫国庆着《智慧城市:技术推动和谐》,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2、王辉、吴越等着《智慧城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3、张福生着:《物联网:开启全新生活的智能时代》,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4、[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林经纬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4 年版。
  
  6、仇保兴主编:《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年版。
  
  二、期刊论文类
  
  1、殷京生:《试论城市文化的特征》,载《宁夏社会科学》,2003 年第 1 期。
  
  2、韦修仁、苏华清:《关于加强现代城市管理的思考》,载《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1 年第 3 期。
  
  3、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载《城市观察》2010 年第 3 期。
  
  4、王晰巍、王维等:《智慧城市演进发展及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载《图书情报工作》2012 年第 12 期。
  
  5、万碧玉、姜栋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与标准化建设探索》,载《中兴通讯技术》2014 年第 4 期。
  
  6、唐兴伦:《关于乌当区智慧城市试点创建的思考》,载《理论与当代》2015 年第 3 期。
  
  7、沈山、曹远琳:《国际智慧城市发展实践与研究前瞻》,载《现代城市研究》2015 年第 1 期。
  
  8、王世伟:《说“智慧城市》”,载《图书情报工作》2012 年第 2 期。
  
  9、金忠明、肖鑫:《智慧城市建设视野下的智慧人才培养》,载《教育发展研究》2013 年第 23 期。
  
  10、宁家骏:《推进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发展的思考》,载《电子政务》2015 年第 1 期。
  
  11、俞灵燕,王岚:《“幸福指数”编制及指标体系建构探析》,载《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 年第 10 期。
  
  12、许晶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类型比较研究》,载《城市观察》2012 年第 4 期

        13、齐丽斯:《智慧城市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影响》,载《人民论坛:中旬刊》2015 年第 3 期。
  
  14、张永民、杜忠朝:《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载《中国信息界》2011 年第 2 期。
  
  15、杨红艳:《“智慧城市”的建设策略:对全球优秀实践的分析与思考》,载《电子政务》2012 年第 1 期。
  
  16、李健:《新城发展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与框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 年第 11 期。
  
  17、秦海林、康剑:《准智慧城市的政府角色》,载《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 年第 8 期。
  
  18、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载《电子政务》2011 年第 6 期。
  
  19、江绵康:《对“数字地球”的几点认识》,载《地理信息世界》2003 年第 1期。
  
  20、邓贤峰、张晓梅等:《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化的缺憾与智慧化创新》,载《上海城市管理》2012 年第 4 期。
  
  21、李文静、张荣:《地区性虚拟社区发展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载《学习与实践》2014 年第 1 期。
  
  22、赖明:《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载《中国建设信息》2013 年第 11 期。
  
  23、高勇:《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智慧社区或成真正落脚点》,载《中国安防》2014 年第 8 期。
  
  24、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载《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1 期。
  
  25、武建东:《下一代全球电网的基本模式》,载《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年第 11 期。
  
  26、晓雅:《新加坡“全天候”电子政务服务窗口建设经验》,载《信息系统工程》2010 年第 2 期。
  
  27、黎林峰:《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与新一轮展望》,载《中国建设信息》2015 年第 1 期。
  
  28、王广斌、张雷:《国内外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思考》,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 年第 19 期。
  
  29、刘克飞:《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电信运营商竞合研究》,载《电信科学》2012 年第 9 期。
  
  30、邓贤峰,张晓海:《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思路研究》,载《中国信息化》2011 年第 2 期。
  
  31、赵昕:《智慧化城市管理发展策略研究》,载《中国建设信息》2014 年第 13 期。
  
  32、黎林峰:《智慧城市在中国》,载《广西城镇建设》2014 年第 12 期。
  
  33、张瑞斌,赵华锋等:《SOA 架构在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中的应用》,载《智能建筑》2014 年第 8 期。
  
  34、贾芳:《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载《内江科技》2014 年第 9 期。
  
  35、朱文晶:《迎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春天》,载《中国公共安全》2014年第 9 期。
  
  36、李善越:《着力推进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载《理论探索》2013 年第 5 期。
  
  37、辜胜阻、杨建武等:《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国软科学》2013 年第 1 期。
  
  38、李健:《新城发展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与框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 年第 11 期。
  
  39、王一鸣:《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载《全球化》2014 年第 12 期。
  
  40、袁峰、徐昊:《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展望》,载《城市观察》2012 年第 4 期。
  
  41、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新形势下长三角能源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对策-第八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载《电力与能源》2011 年第 4 期。
  
  42、[意]安德里亚?卡拉留,基娅拉?德?波等:《欧洲智慧城市》,载《城市观察》2012 年第 4 期。
  
  43、王建平:《推进智慧城市良性发展的若干思考》,载《高科技于产业化》2013 年第 6 期。
  
  三、学位论文类

        1、赵大鹏:《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2、蒋永国:《面向传感网的海洋观测数据集成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
  
  3、江绵康:《“数字地球”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4、陈鹏:《珠江三角洲地区物流产业与城市群竞争力关系研究》,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年。
  
  五、外文论着类

        1. Dan Palmer.Standards in smart city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Britain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Smart City International Standard. Guilin, China: Workshop on Smart Cities Sponsored by China Administr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and IEC,2014

        2. The Centre of Regional Science (SRF), 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mart Cities: 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 Sized Cities. Vienna, Austria:Centre of Regional Science (SRF), 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
  
  3. Caragliu A, Del Bo C, Nijkamp P. Smart Cities in Europe// Proceedings of the 3rd Central European Conference in Regional Science-CERS,2009, Ko ice,Slovak Republic. 2009.
  
  4. Forrester Research. Helping CIOs Understand “Smart City” Initiatives:Defining the Smart City, Its Drivers, and the Role of the CIO. Forrester Research, Inc. 2010.
  
  5. Andrea Caragliu, Chiara Del Bo, Peter Nijkamp. Smart cities in Europe.Ideas,Vol.5,2009.


  后记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在华政的三年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三年前我怀揣着梦想从大学出来,三年后我心怀着感恩从华政起航。在华政的这段时间里,学院优良的学业管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校完备的后勤保障,让我们的研究生生涯快乐而充实。
  
  三年的学习中,离不开老师对我的教导和鞭策。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裘铮老师,裘老师对学生尽心尽责,对学术踏实刻苦,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和指导。考虑到我的专业背景,裘老师因材施教鼓励我把智慧城市作为研究生阶段研究的重点,从论文前期资料搜集、开题报告撰写,到开题答辩、预答辩,裘老师不断指导我、鼓励我,并对毕业论文提出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极大的启发了我的写作思路。在这里,我要对裘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华东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让我在华政这片沃土上汲取知识的营养。感谢每一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讲解、辛勤付出。还记得滕世华老师鼓励我们未来要展现自己的价值;刘厚金老师鼓励我们要做多学习、多思考的人;陈毅老师鼓励我们要认清事物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不断思考,不断成长。感谢一直为我们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默默付出的张娟老师、吕晨老师、葛传红老师和刘大海老师。感谢我们班级的每一位同学,跟你们在一起学习是如此开心、如此幸运的一件事。
  
  感谢我的室友王青龙、王鹏力和宋仁刚同学,与你们一起生活很快乐,非常珍惜跟你们共同学习、游玩、成长的时光,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精心照顾。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是你们给了我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不断前行的动力,感谢爸爸妈妈对我的理解、包容和支持,有你们的陪伴,纵是风雨兼程、一无所有,我也永不放弃。
  
  感谢三年研究生生涯中不断支持我、鼓励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