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淮安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06 共666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淮安市智慧城市构建问题分析
【第一章】 淮安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研究绪论
【第二章】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第三章】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第四章】国内外智慧城市创建的经验和启示
【第五章】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总结/参考文献】如何建设淮安市智慧城市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产业革命后,人类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城市化进程。19 世纪全世界只有 1 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0 世纪初仅有 12 个,而今已突破 400 个。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全球有 70%的人口将住进城市。1978 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规模也经历了一个高速成长的过程,1978-2013 年,我国城镇人口总数从 1.7 亿人增加到 7.3亿人,城镇人口比例由 17.9%提升到 53.7%.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快速膨胀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城市资源短缺、交通不胜拥挤、城市管理低效、食品安全堪忧、城市环境恶化等,影响了市民生活水平,限制了城市的和谐、绿色发展1.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城市管理者们一直在寻求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道。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加速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IBM 提出利用该技术的优势实现“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理念,被城市当局视之为解决当前城市困境的良方妙药,被广泛接受。根据 IBM 的理念,“智慧城市”就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中的人、商业、运输、通讯、水和资源进行智慧的升级,达到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管理显着增强,实现社会有序发展。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古淮河与京杭运河交点,面积10072 平方公里,人口 560.25 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为江淮流域古文化、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
  
  淮安境内交通网络发达,现有 5 条高速穿城而过、2 条铁路贯穿全城。除此之外,徐宿淮盐铁路、宁淮城际铁路、临淮快速铁路等铁路均已列入规划开工建设,淮安市内铁路与南京、徐州、南通等城市直接连接,非常快捷。淮安市还拥有淮安涟水机场,直通国内主要城市,并开通台北直航,近期还计划开通韩国、泰国航线。淮安市水运发达,境内拥有京杭大运河航道、盐河航道、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等航道,水运网络通江达海。淮安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五条地铁,线网总长度 125.5 公里,城区外围还将建设两条都市圈轨道,线路总长度 74 公里2.淮安市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国道、高速公路为基础,以铁路、航空、水运为重要支撑,以城市公共交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奠定了淮安市在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近年来淮安经济发展迅猛,持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经济增长,2014 年经济增长率达到 1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3 个百分点,增幅位列全省前茅。然而 2014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 50868.88 元远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的 81980.87元,属于省内欠发达城市。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的活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让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城市管理更加困难、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产生了许多问题。例如原先市区道路设计不科学,随着汽车数量猛增,导致市区路面拥堵严重、停车混乱;城市规划不合理,排水、照明、卫生设计容量较小,跟不上市民需求常常发生故障;城市管理设施老旧,监控设备稀缺,治安问题频发;城市污染物长期直接排放,造成周边河流、湖泊和空气的严重污染等,亟需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和改革创新。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在全国广泛开展,江苏省有众多城市被列入试点名单。总体上看,江苏省内 13 个地级市中,除了苏北地区几个市之外,其他地级市均被直接列入试点名单,部分市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早已在国家试点之前提上议事日程。而苏北地区淮安市只有下辖的洪泽县被列入第三批试点,这在全省试点建设大潮中是很少见的。
  
  本文以淮安市为例,探索如何通过引入智慧城市的理念提升欠发达城市管理服务能力、社会环境水平,如何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的交通、医疗、水、能源等系统,充分满足市民需求,实现城市管理的智慧状态,最终实现淮安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城市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创造庞大的产业规模,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想象3.为抓住这一潮流趋势,加强城市建设方式的探索,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对策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意见,也可深入探究智慧城市建设规律,为其他城市的建设、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智慧城市是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城市建设新形态,是信息化技术的深化和运用,是城市管理手段的提升和改革。要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理清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内涵。智慧城市不是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通讯技术并列的概念,它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手段,整合城市运行的相关系统,达到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增加公共物品供给,充分响应市民需求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次,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个明确的愿景,清晰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智慧城市的建设途径、建设对策等,有助于加深对淮安市未来发展的研究。
  
  (2)实践意义
  
  近年来智慧城市以其独特的发展理念成为了国内外的关注焦点,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智慧产业,实现工业创新、协同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就能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获得先机。淮安市地处苏北重要发展位置,经济水平却一直较低,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长期江苏省内倒数。2015 年淮安市“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抢抓战略机遇、增创比较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优化经济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近年来淮安市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均提及智慧城市,还积极与省厅、部门联系,争取早日落实部分智慧城市项目,利用智慧项目的带动作用实现城市创新发展,促进城市信息、知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快企业升级改造,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实现生产方式变更和第三产业发展。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2007 年 10 月,欧盟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被视为现代意义上“智慧城市”概念的发端,而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源于 IBM 2008 年发布的《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主题报告4,它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利用对城市发挥正常功能时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从中判断出市民的需求,实现对社会生活、城市管理、城市安全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5.国外对智慧城市的各方面研究成果非常多,综合整理后主要分为以下方面:
  
  (1)国外智慧城市实践的研究。智慧城市概念得到国外众多城市的欢迎,它们认为发展智慧城市有利于占领科技高地,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全球范围来看有三种典型智慧城市发展模式:一是以美国、阿根廷为代表的美洲模式。
  
  美洲模式以市民需求为中心,着重建设管理良好、绿色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的城市模式;二是以新加坡、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模式。亚洲模式强调政府推动和引领作用,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建设基础,然后带动智慧城市有关产业、应用的发展;三是以瑞典、意大利为代表的欧盟模式。欧盟模式既强调欧盟的引领地位,又注重发挥各成员国的建设积极性。典型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有:美国的爱荷华州迪比克市的“智慧城市”项目,英国的《Digital Britain》计划,日本的《i-Japan2015 战略》,韩国首尔的《数字时代的人本主义:IT839 战略》和新加坡的《智慧国 2015 计划(iN2015)》战略等。
  
  (2)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制定。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三大世界性智慧城市标准制定组织。1、ISO/TC268/SCI(国际标准化组织城市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分技术委员会)该组织制定的 TR37150 是国际上第一个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标准文件;2、IEC/SEG on Smart Cities(国际电信联盟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主要负责对已有相关标准进行梳理,城市战略研究等标准化预研工作;3、ITU-TFG-SSC(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组织智慧和可持续城市专题组)主要负责智慧和可持续城市关键绩效指标(KPI)和计量标准的研究6.
  
  IBM 一直从智慧的食品、水资源、交通、医疗、电力、教育等方面评估智慧城市,与之类似的是欧洲从智慧经济、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智慧民众和智慧政府 6 个特征、31 个因素及 74 个观测值对城市智慧程度进行评估7;维也纳科技大学区域科学中心以智慧物流、智慧工业、智慧生活、智慧市民、智慧居住和智慧发展作为衡量的重要维度,依据城市发展、网络资源普及程度、环境保护、社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市民参与政治情况等标准,制定了智慧城市评级体系13; Boyd Cohen 以四个主要指标城市科研能力、城市环境指数、市民幸福指数和城市智慧水平评选出世界十大智慧城市8.
  
  (3)智慧城市理论的研究。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Hollands 认为,将城市经济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唯一目标,对于城市长远发展不利,会损害城市经济结构和发展基础,只有将智慧商业的繁荣作为主要目标才可以;Glaeser 认为要实现智慧城市的更好发展,就需要采取措施引进更多的专门化人才,增强智慧城市的活力,将那些创新产业和信息技术发展起来;此外,Poel-hekke 指出当社会和区域问题得不到恰当的重视时,可能会产生社会极化效应,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社会各阶级的公平9.
  
  在智慧城市影响因素上,Andrea Caragliu 通过量化分析智慧城市的影响因素,发现创新能力,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关注度、教育水平、多形式的互联和行政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度,对城市的智慧化起着重要的作用10.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挑战因素上,美国学者斯基娅·萨森认为,我们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认识智慧城市,它不只是构建一个系统而以,而是通过它向城市中生活的市民服务,这是它的主要目的……11其中的难点就是怎样将这种系统,与市民的日常生活进行结合,同时更好的满足。
  
  二、国内文献综述
  
  IBM 于 2009 年在中国第一次正式发布智慧城市的理念,它认为智慧地球的建设会对智慧中国提供巨大的便利和影响,结合中国国情,IBM 认为电力、医疗、城市、交通、供应链和银行是中国优先建设的领域,在这方面 IBM 能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这是智慧城市理念在中国的首次正式出现12.2009 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对无锡的视察,推动了中国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对智慧城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具有典型性的着作有:程大章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导论》、王志宏的《智慧城市之路:科学治理与城市个性》、杨正洪的《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之应用》等,学者发表的论文也呈现快速增加的态势(见图 1)。国内智慧城市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1)智慧城市建设对策的研究。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全新领域,王世伟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注重城市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准智慧城市建设阶段;二是以城市信息网络构建和完善服务的,智慧城市建设阶段;三是注重城市功能、环境、管理改善的,智慧城市建设高级阶段。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归纳为智慧城市的技术层面、设计层面和保障层面11.
  
  在技术层面,王辉认为智慧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由新工具、新技术支持的涵盖政府、市民和商业组织的新城市生态系统42;胡小明、何军等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强调城市的长远效益,遵循统筹(统一规划、集约建设)、共享(数据集中、资源共享)、协同(部门协作、集成应用)、服务(融合服务、便民惠民)的原则。
  
  在设计层面,杨红艳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由政府进行主导、制定并推行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规划和顶层设计;李善越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做好这三点:第一点在顶层实施框架的设计上,加强对社会需求的感知;第二点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引导上,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第三点在安全保障机制上,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13.
  
  在制度层面,辜胜阻把“智慧”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认为智慧城市中,要实现城市的微观层面、精细化管理,让市民实时感知整个城市运行,减少城市资源浪费14.在智慧城市人才建设上,金忠明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不仅需要具备核心技术创造能力的创新性人才,还需要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发现型人才,更需要具有顶层设计能力的综合类型人才15.对于智慧城市可能存在的数据安全、城市运行风险,王建平认为安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实现关键技术的国产化,降低智慧城市运行风险,控制建设过程的招投标行为,防止技术信息的泄露对城市造成不良影响16.
  
  (2)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研究。国家规划政策的导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拉动作用激发了地方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情,鼓舞着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对于各地的建设实践,学者们进行了大量而系统的研究。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式上,辜胜阻认为要加强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领导小组建设,构建统一、有效的领导决策方式,通过领导方式的完善,协调城市资源配置,创建智慧城市建设特色品牌17.此外,杨红艳认为部分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方向性不强,建设理念、内容和措施与“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或“技术创新”基本相同,应提倡运用市场力量建设智慧城市,增进公众参与28.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选择上,王广斌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满足公众的需求,要与城市定位及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紧密相关,对政府来说,还应与国家的新型城镇化结合;王世福认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显着的特殊性,信息化与城镇化建设仍将是未来政府的工作重点18.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开发上,我国普遍有“重模仿,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信息高科技领域,我国自主研发薄弱,对外依存度超过 80%.智慧城市研发漫长、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于是技术逆向和“拿来主义”便成为一些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邓国臣认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有很多问题,一方面初期建设成本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和管理,但正式运行后的维护保障升级费用往往没有在规划方案里体现;另一方面城市基础数据设施重复建设,内容混乱,标准不统一,“信息孤岛”仍然存在并影响系统整体的建设和运行。
  
  (3)智慧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的研究。为了更好的指导智慧城市建设,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于 2011 年 8 月出台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四级,一级指标 3 项,二级指标 23 项,三级指标 86 项,四级指标362 项,包括幸福指数、管理指数和社会责任指数三部分19.2012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下发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该指标体系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 4 项一级指标、11 项二级指标、57 项三级指标以及相应的技术说明,该指标是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参考,为后期试点城市综合评估体系奠定了基础20.
  
  除此之外,南京、上海、宁波等城市也发布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1年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发布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 1.0”,从基础设施、公共管理和服务、信息服务经济发展、人文科学素养、市民主观感知等 5 个维度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评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规范引导性21.
  
  总体上看,我国智慧城市评价体系还处于探索期、发展期,体系的运算方法、指标和目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评价目标中,主要是高科技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类指标所占权重大,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效果等指标所占比例小。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是“智慧城市”概念的研究。近年来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进行梳理,指出智慧城市的形成条件,然后对智慧城市的内涵,智慧城市与其他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阐述,为论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接着是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 SWOT 分析。在总结概括淮安市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利用 SWOT 分析方法分别分析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做出相应的 SO、WO、ST、WT 结论分析。
  
  然后是介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和典型。通过对比国内和国外城市建设的类型和实践,找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国内外特点和经验,形成对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启示。
  
  最后通过概括总结,提炼出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系和模式选择,并依次提出更好建设淮安市智慧城市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搜集有关智慧城市的相关文献资料、报告、计划和规划,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了解智慧城市研究领域的现状和最新研究动态,力图从中发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经验、愿景和技术发展等最新成果,以供利用和借鉴。
  
  (2)模型分析法
  
  SWOT 分析法作为企业情报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通过对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内部优势(Strength)、内部劣势(Weakness)和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y)和外部环境威胁(Threat)的分析。深入、快速的了解淮安市的实际建设情况,比较竞争态势,提高淮安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
  
  (3)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分析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状况和最新进展,总结出一般特点。结合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提出淮安市未来更好发展智慧城市的对策建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