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美国志愿服务建设经验启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31 共371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美国志愿服务事业建设经验探究
【第一章】美国志愿者服务发展的支撑体系研究导论
【第二章】志愿服务的概念界定与发展条件
【第三章】美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现状
【第四章】广泛传播的志愿精神提供了思想动力
【第五章】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提供了物质保障
【第六章】完善的法制保障提供了政策支持
【第七章】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
【结语/参考文献】 美国志愿服务建设经验启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美国志愿服务起步早、规模大,机制成熟,进行得十分活跃。因为志愿服务为美国社会带来的突出的效益,志愿服务这项公益事业受到联邦政府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总的来讲,由于宗教因素和历史渊源致使以慈善思想为主要内涵的志愿精神在美国根深蒂固,志愿服务意识更是深入人心,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是政府或者社区的强制行为,而是公民的自觉行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美国联邦政府、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志愿服务活动表现出来极大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调整、磨合以及实践的检验,现已形成了正规化、法制化、组织化、系统化的运行模式,促使志愿服务朝着规范、健康、专业的方向有序发展。对于美国民众而言,志愿服务关系着每个公民的个人成长及就业,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更有利维护社会稳定。志愿服务是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它倡导自愿加入,不计报酬,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增进公民自身参与感和使命感,从认知与行为层面上促进了志愿者自身的自我发展与服务社会的统一,它是一项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崇高事业,更是催生现代文明的世界性运动,因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我国志愿活动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是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的新生事物,作为我国的一项新兴事业,人们对其认识和了解的程度不高,虽然近三十几年有所发展,在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文化领域活动,但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是具有非常明显和突出的问题,例如志愿服务理念不够普及、志愿者组织发展基础薄弱、志愿服务资金不足、志愿服务法律关系不清晰等,严重阻碍了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所以,在志愿服务发展这条路上,美国的成功典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着作类:
  
  [1] 冯英,张慧秋,白亮。外国的志愿者[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97-104.
  [2][美]马克·A·缪其克,约翰·威尔逊着,魏娜等译。志愿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 曹卫洲。国外青年志愿活动概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5] 北京志愿者协会编着。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6] 北京志愿者协会编着。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 [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
  [7] 北京志愿者协会编着。走进志愿服务 [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8] 谢芳。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9] 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 [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10] 王焕清,魏国华。志愿行动与文明社会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美]詹姆斯·P·盖拉特着,邓国胜译。21 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 [M]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3.
  [12] [法] 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
  [13][美]莱斯特·M·萨拉蒙着,陈一梅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14][美]罗伯特·帕特南着,王列、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
  [15][美]莱斯特·M·萨拉蒙着,贾西津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2 年。
  [16] 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
  [17] 李自根。志愿服务二十年思 [M].广东:广州出版社。2007 年。
  [18]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9] 江汛清。与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务[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10.
  
  期刊论文类:
  
  [1] 沈蓓菲。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青年志愿精神高涨之动因探析[J].青年研究,2010(2)。
  [2] Gelatt,张敏杰译。欧美志愿服务工作考察(上)[J].青年研究,1999(4)。
  [3]陈东。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
  [4]高嵘。美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其借鉴价值[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5] 徐彤武。联邦政府与美国志愿服务的兴盛[J].美国研究。2009(3)。
  [6] 桑颖。美国对外援助中的私人志愿组织[J].中共中央党校。 2010 年。
  [7] 陈述。志愿服务遍及美国各个角落[J].中国社会报。 2004 年。
  [8] 孟凡平,赵佳宾。论美国的志愿服务及借鉴价值[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02):52-54.
  [9] 孙婷。我国志愿服务实践中的政府职能转变[J].公共管理变革,2012,(1) : 67-70.
  [10] 辛华。美国的志愿服务是怎样的[N]. 中国社会报,2013-10-28(004) .
  [11] 党国英。美国公共生活中的志愿者[J].中国国情国力,2002(9)。
  [12] 张洪彬。论志愿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11.
  [13] 沈中元。全球化下非政府组织及研究[J].中国期刊网。2003 年。
  [14] 秦晖。慈善不足导致志愿失灵[J].中国社会报。 2004 年。
  [15] 张远凤。德鲁克论非营利组织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9)。
  [16] 于海。志愿运动:志愿行为和志愿组织[J].学术月刊。1998(11)。
  [17] 王亚科。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5):251-253.
  [18] 龙永红。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比较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9):46-49.
  [19] 宋劲松。欧洲国家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的经验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1):32-36
  [20] 李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3)。
  [21] 余逸群。志愿精神及其行动的源起与历史沿革[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8(10)。
  [22] 沈杰。志愿精神:社会动员与人本化行动的新能源[J].北京观察。2008(7)。
  [23]张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71-72.
  [24]赵枞安。 借鉴域外经验推进国家志愿服务立法[J].学术界,2011,( 5) .
  [25]王亚科。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5):251-253.
  [26]熊亮。中美志愿服务立法比较研究及发展建议[J].法制与社会,2012(04):270-272.
  
  外文文献:
  
  [1] Mamie W. Mueller,"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Volunteer Work by Wome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ol. 1,No.2 (Winter,1975):325-338.
  [2] Francois Vaillancourt,"To volunteer or not",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7, Vol. 27,No. 4(Nov.,1994):813-826.
  [3] Lewis M. Segal and Burton A. Weisbrod,"Volunteer Labor Sorting across Industries",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Vol. 21, No.3(Summer,2002): 427-447.
  [4] Peggy A. Thoits and Lyndi N. Hewitt,"Volunteer Work and Well -Being",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Vol. 42,No. 2(Jun.,2001):115-131.
  [5] Hunter,Kathleen I. and Margaret W. Linn. 1981."Psychosocial Differences between Elderly Volunteer sand Non -Volunte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12(3):205-13.
  [6] Wheeler,Judith A.,Kevin M. Gorey,and Bernard Green blatt. 1998.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Volunteering for Older Volunteers and the People They Serve : A Meta -Analy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47:69-79.
  [7] Oman,Doug,Carl E. Thoresen,and Kay McMahon. 1999. "Volunteerism and Mortality among the Community -Dwelling Elderly."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4:301-16.
  [8] Gerard,David. 1985."What Makes a Volunteer?"New Society 8:236-38.
  [9] Janoski,Thomas,Marc Musick,and John Wilson.1998. "Being Volunteered? The Impact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Pro -Social Attitudes on Volunteering."Sociological Forum 13: 495-519.
  [10] Rotolo,Thomas. 2000. "ATime to Join,A Time to Quit:The Influence of Life Cycle Transitions on VoluntaryAssociation Membership."Social Forces 78:1133-61.
  [11] Sundeen,R.(1991)。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goalsand attitudes among volunteer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1(3):271-291.
  [12] Wolff,N.,Weisbrod,B.,& Bird,E.(1993)。The supply of volunteer labor:The case of hospitals.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4(1):23-45.
  [13]Wilson J. Volunteering[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0,Vol.26 215- 240.Matsuba M.K., Hart D,AtkinsR. Psychological and socio-structural influences on involvement in volunteering[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7,Vol.41:889- 907.
  [14] Penner L.A,Brannicks M,Webb H.A,Connell P. Effects on Volunteering of the September 11,2001,Attacks: An Archival Analysis[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5,Vol.35(7): 1333-1360.
  [15]Chaskin,R.J.and M. L. Joseph,et al(。1997)。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Social Work 42(5):435-44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