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余姚市流动人口优化管理探究
【绪论】新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探析绪论
【1.1 - 1.4】余姚市流动人口调研分析
【1.5】余姚市流动人口变动趋势及特点
【第二章】流动人口对余姚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余姚市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困境
【第四章】余姚市流动人口结构优化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余姚市流动人口管理创新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 余姚市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困境
截至 2013 年 12 月,余姚市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数量达 53.25 万人,本地户籍人口为 83.51 万,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本地户籍人口的一半多。一些乡镇街道外来流动人口已超过本地人口,出现人口倒挂现象。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已成为余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为余姚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同时,也给余姚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一、导致公共服务压力加大
余姚市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终将使得整个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超负荷运转,当城市的人口规模超过城市基础设施最高限制容量时,城市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将承受到极大压力,如乘车难、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等,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恶化。以教育为例,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人数从 2008 年的 32619 人增加到 2013 年的 4万人,小学段就学人数于 2012 年首次超过户籍人口。这给余姚市教育资源优化发展带来不小压力。
二、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较大难度
流动人口给余姚的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影响。其中不少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低,法治意识淡薄,经济状况差,少数人把违法犯罪作为生存、致富的手抚按,导致违法犯罪总量中流动人口作案比例很高。截至 2013 年 6 月底,余姚共抓获犯罪嫌疑人 834人,其中流动人口 559 人,占 67.54%.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涉案人数环比增加 105.5%.抓获“两抢一盗”涉案的流动人口 213 人,占涉案总人数的 89.50%;七类恶性案件涉案的流动人口 48 人,占涉案总数的 97.96%.市看守所羁押的流动人口 628 人,占全部羁押人员的 71.94%,市看守所羁押的流动人口数量环比增加 7.17%.其中 20 岁以下 91 人,占在押流动人口的 14.49%;20-40 岁 448 人,占 71.34%;40 岁以上 89人,占 14.17%.有关流动人口的矛盾纠纷大多有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由于他们在城市受到不平等的社会待遇,这往往为巨大的群体矛盾和社会冲突埋下了隐患。
他们在遭受利益侵犯或发生矛盾纠纷时,往往采取偏激甚至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一些矛盾纠纷的当事人还依仗血缘、地缘、工友关系,迅速聚众滋事、肆意扩大事态。
此外,在安全管理方面,流动人口也带来许多隐患。由于当前余姚市可供流动人口的房源严重不足,而公共住房保障的刚性效应和货币支付能力不足,导致流动人口住宿条件差,廉租房相对较少。流动人口一般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出租房,出租房往往条件恶劣,人员密集,存在用电用火用气隐患。在工作方面,流动人口往往从事脏、累、差的工作,有的还从事于高危行业和岗位,他们往往安全意识淡薄,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三、给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较大冲击
流动人口大多以 15-44 岁为主,处于育龄阶段,有些流动人口就是为了逃避计划育而外出“超生”.由于流动人口有着很强的流动性,且他们对户籍概念淡薄,加上流出地管理部门管不着、流入地管理部门不愿意管,使得各项计划生育政策难以在流动人口身上得到落实,导致计划外生育现象十分严重。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余姚市的流动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流动人口外出打工往往以男性单独外出打工为主,而当前主要以家庭式外出打工为主,这给余姚市的计生、教育等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四、道德价值偏离城市主流
由于余姚市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上偏低,素质相对不高,而且大多数来自农村,受到经济、文化、习俗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与本地居民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往往出现违反交通秩序、乱丢乱扔垃圾等行为,而这种行为使整个城市人群产生从众效应,大大降低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同时,由于本地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和戒备,流动人口很难融入社会主流。有些职能部门在理念上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偏见,对流动人口引导不够,使大量流动人口处在相对狭小的生存发展空间,游离在社会保障、教育宣传、政治参与等边缘,且被拒于城市主流文化以外。他们对所生活的城市没有归属感,也没有精神家园,对城市的社会活动不关心、不参与,过客意识、不负责行为相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