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余姚市流动人口优化管理探究
【绪论】新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探析绪论
【1.1 - 1.4】余姚市流动人口调研分析
【1.5】余姚市流动人口变动趋势及特点
【第二章】流动人口对余姚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余姚市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困境
【第四章】余姚市流动人口结构优化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余姚市流动人口管理创新研究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余姚市流动人口结构优化对策建议
流动人口对余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在前面已用计量方法进行了分析,而经济的发展又将使流动人口的数量持续增加。面对庞大的流动人口群,只有加强导控和管理,选择更好的政策导向和管理模式,使其更好的适应、促进余姚“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
一、总量控制
从总体上看,余姚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积极作用大于其消极作用,外来流动人口的规模按目前的状况测算还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还未超过余姚市当前的合理承载力,但已比较接近。而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已逐渐显露出捉襟见肘的态势。
考虑到规划变更后的城区扩容和宁波杭州湾新区新城的崛起,外来流动人口可能会出现超乎笔者预计的增速,如果外来流动人口继续以过去 10 年,每年 3.5 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必将给余姚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加快完善产业政策导向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增长进行有效导控,使其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能与余姚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二、结构优化
余姚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结构优化主要围绕“控制总量、加强管理、提升素质、优化结构”来进行,同时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下面,笔者就“以业择人、整治疏人、以房控人、以证转人、引育优人、融合留人”六个方面来研究阐述,以期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一)以业择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四换三名”工程作为产业转型升级、人口素质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强化政策扶持和示范引领,培育壮大数控机床、机械臂等只能装备制造业,鼓励企业以“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推动企业大幅减少低端就业岗位数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减员增效;加快中心城区、卫星城、中心镇“腾笼换鸟”工作,为技术先进且以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劳动力的产业和企业腾出发展空间。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成长计划,依托以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引育一批高素质创业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创造一批中高技能型就业岗位。高标准、高起点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小微企业集聚区建设,有效促进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加速集聚。
2.坚决淘汰转移落后产能加快淘汰和转移科技含量低、劳动附加值低、人员素质低的产业,大幅缩减低端产业发展空间和低端劳动力就业空间。深入实施十大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行动,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实行差别资源价格等措施,采取关停和规范提升相结合方式,切实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的落后产能。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力度,积极探索建设“飞地园区”、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等模式、引导低端产业、企业、劳动力梯度转移。
3.严格控制项目准入建立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优化联动调整机制,从源头防止低端产业进入和低素质劳动力无序增长。加强项目评估审查,严格执行环保、土地、安全、水耗、能耗等行业准入标准,强化人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一是,严格控制以低技能劳动力为主要支撑的项目,规范和引导行业投资行为。
(二)整治疏人,加强流动人口治理
1.整治“六小”行业和“三合一”小作坊,取缔无照无证经营严格规范流动人员经营活动管理,加强对各类非法经营活动的整治力度,组织开展小作坊、小化工、小商铺、小旅店、小餐饮、小网吧等“六小”场所和“三合一”场所专项治理,清理整顿非法车辆运营,严格外地车辆运输管理,查处“黑车”、“黑诊所”、“黑中介”、非法办学、地下食品加工等行为。严格依法查处流动摊贩无证经营、占道经营等行为,取缔无照无证经营;取缔流动人口集聚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的开水房。
2.积极开展市容环境和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加大流动人口影响市容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力度,严格依法查处流动摊贩无证经营、攒到经营扥行为;清理取缔违法用地、违章搭建、无证无照或整改未达标废旧物品收购点,在中心城区探索建立由社区(村)直接收集(收购)、定点集中回收模式。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有效疏导安全隐患突出场所等的流动人口。建立市场准入管理与压缩流动人口低端劳动力联动调整机制,控制流动人口总量,提升流动人口素质,有效挤压非法劳动力、低端劳动力、无序劳动力的活动空间。
3.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以流动人口聚居的村(社区)、刑事治安案件多发区、重大消防安全隐患区以及网吧、娱乐等场所为重点,逐门、逐户、逐人开展排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中的重点人员、高危人群、“三无人员”等三类人员长效化管控机制和常态化整治机制,不断挤压其活动空间,实现发现一批违法犯罪线索、抓获一批流动人口在逃人员、破获一批流动人口作案的刑事案件、整治一批治安混乱区域目标。
(三)以房管人,强化出租房屋管理
1.加强出租房屋管理大力推进“三改一拆”,切实制止违规建房出租行为。制定出台《余姚市居住房屋租赁管理规定》以及出租房屋登记备案细则,建立健全出租房屋分类管理机制。加强房屋租赁中介组织管理,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居住房屋出租登记工作,车库、车棚、地下室、违章建筑等一律不得以居民房屋进行租赁登记。承租无登记居住房屋的,列为高位人口的,不符合法定条件怀孕和生育的流动人口一律不得申领居住证或办理变更登记、签注。引导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强化房屋出租人责任意识,对违反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出租房屋的,有村(社区)督促出租人予以整改;对违法违规出租房屋且不配合执法部门工作的出租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2.明确出租房屋管理职责市流管办统筹协调、督促各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公安部门负责出租房屋登记备案、治安管理和消防监管,监督租赁当事人落实管理责任,依法打击出租房屋内的违法犯罪活动;住建部门落实房产中介机构、物业公司及出租房屋建筑安全的监管,查处危及房屋安全的装修行为;城管部门负责查处在车棚车库主任或利用车棚车库开店的行为和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国土部门负责查处非法改变土地用途和非法占用土地建造的出租房屋;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查处无照房产中介的经营行为,依法查处出租房屋内无照经营行为;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出租房屋卫生监督执法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3.推进流动人口集中居住项目建设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集中居住项目建设工作的意见》,积极探索政企协作、村企合作、企业联建等多种建设模式,创新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扥保障性住房市场化建设机制,加快建设一批规模适度的流动人口集中居住项目。各地在园区建设、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加快推进关联企业集中入园,积极统一规划建设流动人口居住公寓、园区邻里中心,实行物业式园区化管理。切实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小型企业要通过自建、租赁或“村企结对”等途径为招用的流动人口统一提供符合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卫生防疫标准的集体宿舍,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鼓励和引导流动人口集聚的村建造集中居住点,为辖区内企业提供居住配套服务。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流动人口集中居住项目建设。加强政策激励引导,简化流动人口集中居住项目在立项、报建、施工等环节手续办理,减免相关规费,适当提高企业生活设施面积占比,企业厂房实际用于职工集体宿舍部分面积可免交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流动人口集中居住项目可按建筑面积给予适度奖励。
(四)以证转人,完善公共服务制度
1.实施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定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由“条件管理”向“积分管理”转变。根据积分指标内容,对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的流动人口进行积分管理,视其个人情况和实际对社会的贡献,换算成相应分值,不同的分值享受不同的公共服务,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分配使用优先向优秀流动人口倾斜;制定《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段入学资格联合审定办法》,从 2014 学年起,按照《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8】69 号)文件规定的流动人口子女 6 方面入学条件,严格审核新申请入学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资格,使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对未持有准生证的流动人口孕产妇,在市内各医院要求住院分娩的,不准享受任何免费项目与补助政策,并通报计划生育主管部门依法严格征收社会抚养费;企业不得聘用未持有《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如聘用一经查实,在余姚市的政策扶持资金和评优资格将被取消,情节特别严重的,则依法吊销执照。2.深化完善落户政策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余姚市户籍迁入管理规定》,修改完善积分政策,优化调整入户准入条件及积分制入户指标体系,大力实施大学毕业生无障碍落实政策,扩大购房落户范围,鼓励高素质人才、有“稳定工作、稳定住所”的技术人才与专业人才落户。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城镇产业人口集聚制度,引导城乡流动人口有序迁移和流动。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简化申请手续,扩展落户申请次数,推行一站式服务。
(五)引育优人,提升流动人口素质
1.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和“高师带徒”等措施,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千百万”带动计划和中高技师“千人计划”,切实加大培养引进力度。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发布机制和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异地交流制度,广泛开展跨地区劳务合作和校企对接活动,实行“订单式就业”模式,有序引进符合余姚产业发展方向、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年轻化、技能型人才。研究实施“普惠制”大学生租房补助政策;对招聘大专及以上毕业生且产业符合政策导向的用工企业,研究实施稳定就业补贴、社保补贴和培训补贴。
2.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整合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工(技工)院校、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努力使职业培训资源利用最大化。建立健全就业导向培训机构,大力推行适应企业用工需要的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模式,开展以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创业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资源整合、市场运作的思路,提升改造和新建一批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深入实施“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利用民工学校和新余姚人人文大讲堂等平台,加强流动人口现代公民素质教育。鼓励企业不断加大员工教育培训投入,足额有效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引导新生代流动人口接受预备制教育或双证制培训。
(六)融合留人,促进流动人口融入
1.强化权益保障
加强就业指导,规范劳动用工行为,督促各类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加强劳动用工检查指导,进一步扩大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化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加强对企业执行职工休息休假规定的督促检查,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确保不发生因拖欠和克扣工资而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强化安全保障,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职业病防治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危机检测预警和疏导救助机制。
2.推进互融共建
积极开展各类“互融共建”活动,推动流动人口加速融入余姚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引导企业切实增强对员工的服务管理责任,完善职工待遇稳步提高、素质提升、股权分配等激励机制,为员工生产生活和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深化提升“新老居民和谐联谊会”、“新余姚人调委会”等社会融合组织建设,扶持培育示范性社会融合组织,促进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和谐共处、共促发展。积极发展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党、团等组织,推荐优秀外来务工人员担任各级党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民意代表。开展各类类流动人口争先创优和宣传表彰活动,逐步提高流动人口在各类先进评选表彰和各级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首席工人评比表彰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