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戏剧的与众不同
时间:2014-03-18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4459字
在过往戏剧理论研究中,我们一直恪守这样的信条,即戏剧是精神产品,是居于意识形态的东西,因此忽视了对戏剧商品性的研究。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凡是提供给市场的,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并能用价格来衡量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商品,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戏剧是一种文化艺术商品,由生产者提供,消费者有偿消费,从而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具有商品的基本经济学属性。同时,戏剧在表现形态、生产方式等方面与一般商品确实存在着不同,具有很多的特殊性。本文将从规范经济学的方法出发,分析其生产和需求的特殊性问题。
一、戏剧需求的特殊性
早在19世纪末,萨赛就提出,戏剧可以没有舞台、没有灯光甚至没有布景和服装,但不能没有观众,“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写出来总是为了给聚集成为观众的一些人看的,这就是它的本质,这是它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观众即是戏剧的需求。和普通商品相比,这种需求具有如下特殊性:
1.需求的不确定性
审美倾向和审美品位决定着戏剧的需求戏剧的需求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戏剧的数量。和其他普通商品不同,戏剧的消费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直接受制于人的经历、阅历与学识积累,含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观众在观看一场戏剧演出中获得精神愉悦和满足,直接取决于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这种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是一种心理评价,而对精神产品的心理评价是个非客观的过程,所以,消费者的偏好和心理因素对戏剧需求的影响非常明显。例如,1999年东北戏剧节金奖戏剧《良宵》,描写三个被时代推向社会边沿的退休老人的感情生活,将他们的孤寂、遗憾与心愿,演绎得淋漓尽致。只有经历过人生坎坷步入暮年的人们才会有此同感。这样一部优秀作品若让青少年观众来欣赏,恐怕就很难产生如此强烈的审美效果了。因此,同一台演出对于不同鉴赏水平的观众来说,所获得的满足和愉悦度是有巨大差别的,这种由戏剧观众生活习惯、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需求的不同,从而使戏剧的消费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2.边际收益递增和溢散功能
传统经济学认为,效用是衡量商品价值的重要手段。对于普通商品而言,消费者对于该种商品消费的数量越多,该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水平就递减,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但对戏剧的消费而言,消费得越多,其边际效用水平则可能会递增,这和戏剧作为特定的精神产品的特性有关。一般而言,戏剧的消费过程会给消费者带来两方面的效用:一方面是观看演出时的精神满足和快乐,另一方面是观看演出资本、知识的累积和增长。对前一个效用而言,当观众在欣赏戏剧的时候,戏剧家的独特体验和特定形式获得了观众普遍的认可,实现了戏剧家的生命价值,同时,观众在戏剧作品中也印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因为他自己的体验获得了认同,愉悦感、幸福感、自由感等就会相应而生,这种幸福感会不断强化观众对它的需要程度。对后一种效用而言,消费者随着观看各种戏剧消费次数的增加,会增加对戏剧艺术形式的了解,且随着时间、精力、金钱等资本的积累,单位时间消费戏剧产品获得的满足感不断增加,并且增加了消费者对未来效用的预期。
因此,对整个戏剧的偏好而言,在两种效用的作用下,消费者会不断强化对戏剧的喜好和兴趣,即“越看越想看”。戏剧的消费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的特点。戏剧被使用的次数和人数越多,其内涵就越丰富,价值就越大,优秀艺术产品的边际收益不但不会递减,在特定情况下还会呈递增态势,戏剧作为精神产品的这种无限制使用特征的“溢散功能”也是实现其价值增值的重要原因。
3.需求价格弹性的折线变化
戏剧作为一种精神商品,从文化消费的角度而言,有相当多的替代品,而且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其需求价格富有弹性。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对其需求的影响程度很大。也就是说,在不考虑戏剧的质量、外在环境变化等条件下,如果戏剧采取降价销售,其销售量上升的幅度将远远大于其降价的幅度,其总收益会大幅提高。以北京2012年的票价为例,戏剧演出的平均票价为150元左右,2012年北京市城市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6,061元,票价占月均收入的2.8%,美国纽约百老汇商业性戏剧票价均价100美元,以2012年纽约家庭年均收入为233,100美元(人均年收入11,655美元)计算,则约占月均收入的0.8%。如此看来,相对于平均收入而言,我国目前的戏剧票价较高。根据市剧场、高校、公司不同群体进行的市场调查研究发现,在票价问题上,参与问卷调查的群体中,认为戏剧演出票价偏高的占62%,可接受50元票价以下的观众平均占比约为31%。因此票价降低,会使戏剧需求显着增加。
另一方面,戏剧的需求价格弹性到达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折点。也就是说,当戏剧的价格处于一定水平之上时,降价将会导致其需求的大量增加,即需求富有弹性,当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后,降价不再会引起需求的大幅增加,其需求则缺乏弹性。这和戏剧的精神属性相关。一般而言,一个真正热爱戏剧的人不会因为票价提高而放弃观看演出,而一个对戏剧没有兴趣的人也不会因为票价降低而选择进入剧场。
二、戏剧生产的特殊性
1、戏剧生产的不可分性
戏剧作为一种现场表演艺术,其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这一点和普通商品不同。普通商品生产的结果是商品,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能在这段时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如绘画、电影、电视以及一切脱离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而单独存在的艺术作品。但戏剧生产不同,戏剧产品不可能脱离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中作为商品独立存在,由于它是一种现场表演的形式,戏剧表演的过程就是生产的过程,观众观看表演的过程就是消费的过程,这两者同时进行,因此,戏剧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不可分性。
2、可变成本高,劳动密集型特征
对戏剧的生产者而言,生产要素成本是影响供给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和普通商品相比,其成本特征是劳动要素的成本占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戏剧是人的思想的创造,而且在戏剧的生产中,导演、编剧、演员、灯光师、服装师、舞美设计师等等大量人员的参与,是戏剧在成本上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特征。3、劳动要素的不可替代在戏剧的生产函数Y=F(L,K)中,其中Y表示生产数量,L表示劳动的投入,K表示资本的投入。在传统的工业化生产中,一般情况下,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替换的。例如在减少劳动投入量的同时,通过增加资本的使用量,可以保持产出量的平衡,资本和劳动投入存在替代关系。但在戏剧这种精神产品的生产中,由于是现场真人演出,资本和劳动则不具备替代关系,这和电影电视的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
4、边际成本相对稳定
边际成本就是指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由于戏剧是现场演出,和电影等的大规模复制生产方式有很大区别。对于戏剧而言,在排练完成后,并不意味着生产完成,它还需要通过舞台的现场演出来实现,这一过程中所发生成本我们称之为边际成本,它包括演员演出工资、场租、设备租金等。由于场租、设备租金由市场定价,演员演出工资一般由契约规定,因此总体看,边际成本相对稳定,不会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加而波动,基本持平。
三、关于戏剧经济学特性的思考
1、培养戏剧偏好是增加戏剧
需求的根本途径上文已经论及,戏剧需求价格弹性会发生折点,在某种程度上,降价并不一定意味着戏剧需求量的增加。经济学家摩尔曾就美国人对百老汇戏剧的需求价格弹性做了调查研究,发现其需求价格弹性大约在0.33至0.63之间,即缺乏弹性。这就是说,票价每下降一个百分点,需求只增加0.33到0.6个百分点,通过降低票价并不会产生需求的明显提高。
增加戏剧需求最有效、最持久的方式是培养观众对戏剧的偏好。由于戏剧的需求显现出边际效用递增和明显的个体需求特征,戏剧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教育程度,艺术欣赏水平等,艺术教育对戏剧的需求影响巨大。1996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做的一份关于艺术教育对艺术活动参与度影响的研究中,就曾明确指出,一个人所受076到的艺术教育越丰富,日后他对于艺术活动的参与度就会越高。对戏剧偏好的培养有很多方式,其中学校戏剧教育是最重要的方式,包括各种大专院校剧团、业余剧社、儿童剧团、中学戏剧社等等。只有通过有计划的、持续的观众培养,影响观众的偏好,使需求价格弹性降低,才有可能避免戏剧完全以商业化为导向,形成戏剧的稳定需求。
2、时间和闲暇对戏剧需求
具有重要影响戏剧的消费需要闲暇。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会对戏剧的需求有正效应。生产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用于生产方面时间的减少,而休息时间则相对延长。工业革命时期人民的闲暇时间为23%,到了21世纪,新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加到50%。每周总工作时数,从18世纪的72小时下降到1859年的69.8小时,到20世纪90年代不足40小时。这就为文化产品消费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当工资水平(通常决定于社会生产率,并决定收入水平)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但是当工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人们闲暇时光的增加会引致文化娱乐需求的增加。
3、劳动密集型成本特征决定其规模临界点高
由于戏剧的劳动密集型特征,无法实现资本或技术的替代,使人力成本在戏剧总成本中占据最大的比重。对于戏剧而言,戏剧生产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投入是人,人的精神生产活动的创造,这一成本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很难下降。在戏剧总成本的构成中,舞台布景、道具、服装等固定生产要素成本只占总成本的约20%,可变成本,如导演、编剧、灯光、舞美、演员等人力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0-60%。而且,在边际成本(每场演出的成本)中,由于每场演出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人员工资约为60%。因此,戏剧的总成本很难降低。
4、生产方式特征使其很难产业化
戏剧的生产方式是现场舞台演出,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从艺术形式上来看,现场舞台演出使戏剧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实现演员和观众直接的交流,是戏剧的独特魅力。从生产角度而言,由于场地的限制,每场能够观看的观众有限,戏剧演出很难同时上演,而且为了保证戏剧演出特色,戏剧演出不能录像,在演出期间,也不能大规模地出售光盘、拷贝,因此戏剧的生产提供只能通过一场一场的演出实现,很难实现大规模生产,从而降低成本。这和电影、电视等其它文化产品有着本质区别。电影和电视可以通过出售拷贝降低成本,使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5、大力发展非营利性戏剧
戏剧作为“精神产品”,其核心价值体现了一种国家的文化认同,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根本利益。戏剧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学特征使其很难完全产业化。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戏剧即使走向了市场化,我们还是应该将它视为特殊的商品生产,文化商品的生产不应该只有“营利”作为唯一标准,戏剧的评价标准也不应该只有销售收入和观众人数。对戏剧市场而言,我们需要大力发展非营利性戏剧,从而形成戏剧文化发展的土壤与根基,在公众参与及制约下,形成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组成的网络化机构,广泛运用公共领域提供的各种方法和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
相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