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对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认知与思考

来源:四川戏剧 作者:余靓
发布于:2021-05-26 共6320字

  关于莎士比亚的论文第四篇:对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认知与思考

  摘要:《威尼斯商人》喜剧人物夏洛克的无息借贷契约并不是阴险狠毒的陷阱,而是机会主义的感情投资。他想以此与安东尼奥交友联谊,改善自己的社会环境和经营环境。在犹太歧视的主流社会,这样不识时务的一厢情愿注定失败,只能被视为愚妄乖谬而受到侮弄嘲讽。通过让夏洛克说出心中的委屈,莎士比亚表达了对被歧视民族的同情,显示了莎士比亚伟大的博爱胸怀。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 《威尼斯商人》; 讽刺喜剧;

  一、有关《威尼斯商人》的研究论争

  观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可见夏洛克讽刺喜剧与鲍西亚欢乐喜剧轮番登场。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讽刺喜剧,诙谐地揭示喜剧人物念兹在兹的是不值得劳神费力甚至是悖乎常理的、应该唾弃的事物,夸张地表现出喜剧人物为不合理的目的忙忙碌碌,并没有真正的价值或意义,其本身就是滑稽可笑的,从而让读者或观众嘲笑其愚妄想法、乖谬行为,产生喜剧效果。传统研究认为,《威尼斯商人》歌颂了友善战胜敌意、美德战胜劣性、美好战胜丑恶,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此,传统研究自然认为夏洛克就是剧中被讽刺、被嘲笑的喜剧人物,他心心念念所追求的一切是愚妄可笑、违背常理的,他自以为是地给对手挖了一个坑,结果偷鸡不成,反赔了夫人又折兵。李鸿泉对1980年代我国内地学术期刊相关文献的述评,反映了对《威尼斯商人》传统的研究倾向:“评论界一般倾向于承认安东尼奥是一个正面形象”,“多数评论认为安东尼奥显示了完全区别于夏洛克的,人文主义所崇尚的美德”。1直到2010年代,我国内地核心期刊中,仍然有研究认为夏洛克“惟利是图、冷酷无情”,是“贪婪、无耻、阴险、狠毒”2的“邪恶的代表”3。

  但是,近三十年来,我国内地越来越多的研究从悲剧的角度审视分析《威尼斯商人》,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该剧表现了犹太民族所遭遇的歧视。我们分析了学术期刊自1996年到2017年所刊载的从悲剧角度审视分析《威尼斯商人》的论文共计29篇,其中27篇符合上述情况,认为《威尼斯商人》表现了伊丽莎白时代犹太民族生活在基督教主流社会的悲剧。所谓悲剧,主要表现悲剧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强烈期望维护独立人格,勇于抗争,至死不悔。其中,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小人物平凡命运悲剧尤其注重突出小人物的抗争本性,他们挣扎于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逼压,苦难深重,无法解脱。小人物的悲剧精神抗争本性如此强烈,哪怕他们因为自身的性格缺陷或自己的行为错误而陷入悲剧、遭遇失败,也能激起读者和观众的悲愤,获得读者和观众的同情,从而达到悲剧的情感净化(katharsis)即读者和观众思想情操升华的结果。《威尼斯商人》中的悲剧人物当然是夏洛克。生活在基督教主流社会,夏洛克在社会上受到歧视,在经营上受到打压,坚决要求按借贷契约执行却面临毁灭、陷入困境,被迫改信基督教。

  二、夏洛克才是《威尼斯商人》中最突出的主要人物

  16世纪末,莎士比亚一部新剧上演,“一般将其等同于《威尼斯商人》”,被剧场经营主亨斯罗记录为“威尼斯喜剧”。4我们认为,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的借贷契约是《威尼斯商人》的焦点,无论认为该剧是喜剧还是悲剧,都不可否认,其主要剧情是围绕着他们之间的借贷契约这一线索展开的:安东尼奥为了满足巴萨尼奥向鲍西亚求婚的融资需求而向夏洛克借贷;夏洛克为了某种目的同意借贷主动免息,产生与安东尼奥之间的一磅肉契约;安东尼奥资金断链,违约蒙难;鲍西亚为了感恩安东尼奥前来相助,以契约措辞为依据善辩或诡辩,拯救了安东尼奥,完败了夏洛克。我们也要指出,虽然夏洛克和安东尼奥都是剧中的核心人物,整个剧情中最突出的却是夏洛克。无论认为《威尼斯商人》是喜剧还是悲剧,都是以夏洛克为衡量要素的:从喜剧的角度看,被人讽刺奚落的喜剧人物是夏洛克而不是安东尼奥;从悲剧的角度看,引人情感净化的悲剧人物也是夏洛克而不是安东尼奥。在1600年出版的剧本中,“整部戏强调夏洛克这一角色”。4莎士比亚在塑造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的创作中“突出了夏洛克”,“将他推上了主要人物地位”。5《威尼斯商人》如果是喜剧,结局由于鲍西亚善辩夏洛克败诉而使读者和观众皆大欢喜;如果是悲剧,结局由于鲍西亚诡辩夏洛克败诉而使读者和观众的情感得到净化。

  无论让读者和观众皆大欢喜还是得到情感净化,莎士比亚只创作了一部“强调夏洛克这一角色”的《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创作文本的客观存在,是读者和观众因为立场、角度不同而对《威尼斯商人》产生主观认识差别的基础。笔者认为,莎士比亚创作的《威尼斯商人》是喜剧。直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包括其海外殖民地都普遍存在犹太歧视。生活在伊丽莎白时代,莎士比亚不可能产生反对基督教主流社会犹太歧视的主观愿望。这部喜剧在威尼斯法庭部分发展到高潮:夏洛克复仇心切、丧失理智,以为胜券在握,先拒绝了公爵提出的“给一句温和的回答”的体面台阶,后拒绝了“法官”让对方“出三倍的钱”的和解方案,坚持照借贷契约执行,被“法官”用契约条款的字面意义打了个措手不及,撤诉请求被拒绝,被迫接受对方的条件,损失财产,改信基督。这样的夏洛克,在伊丽莎白时代的观众看来,一定是滑稽可笑的,一定让那时的观众尤其是那些在戏台前站立着看戏的平民大众,在嘲讽奚落夏洛克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三、对夏洛克形象的重新认知与思考

  《威尼斯商人》研究的难题在于,莎士比亚在塑造夏洛克这样一个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的时候,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主观意图:凭藉剧中以一磅肉为违约处罚的契约条款,把夏洛克刻画成“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邪恶的代表”。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聚焦于这份不合理借贷契约的产生。夏洛克为什么要同意借钱给安东尼奥而主动免息?要求以一磅肉作为违约处罚的契约条款,是不是夏洛克事先设下的“阴险、狠毒”的陷阱?

  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的夙怨中,经济矛盾与种族矛盾交织。在借贷契约产生的第一幕第三场,除了双方因种族矛盾而产生唇枪舌剑,夏洛克还指出安东尼奥无息放贷把“这一行的利息都压低了”。而当安东尼奥说“我从来不讲利息”的时候,夏洛克马上通过“雅各牧羊”故事指出,安东尼奥与自己的区别只在于间接获利与直接获利。此前,对于安东尼奥压缩自己的放贷市场,夏洛克除了怨恨之外一筹莫展。现在,安东尼奥找上门来借钱,夏洛克是想以借贷条款为陷阱报复,还是想以借贷条款为契机和解?夏洛克说,“我愿意与您交个朋友,大家都要好好的;您从前加在我身上的种种羞辱,我愿意完全忘掉;您现在需要多少钱,我愿意如数供给您,而且不要您一个子儿的利息”,“我这完全是一片好心哩”。夏洛克这些话,紧接着种族矛盾的针锋相对之后,是一番虚伪之词还是一片肺腑之言?笔者认为,犹太人夏洛克作为富商,在威尼斯备受歧视、屡遭打压,他有意以无息借贷作为感情投资,借此机会与安东尼奥建立友好关系,改善自己的社会环境和经营环境。被普遍认为惟利是图的夏洛克,听到安东尼奥提到“朋友之间”,不会不产生这样的想法:自己在威尼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缺的就是社会资源,如果这次舍弃本金产生的利息,与社会资源丰富的安东尼奥交上朋友,自己以后就可以在社会上左右逢源,在生意上风生水起。

  契约阴谋论无法回答以下问题:难道夏洛克一开始就笃定安东尼奥会资金断链、濒临破产吗?尽管夏洛克知道对方商船在海上有风险,但是他不可能了解对方全部的真实的流动资金状况,因此这是安东尼奥的商业秘密,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更何况是与其有夙愿的夏洛克。再说,这份借贷契约产生之前,夏洛克用“雅各牧羊”故事指出安东尼奥的间接获利本质,紧接着是种族矛盾的唇枪舌剑,然后夏洛克突如其来地宣布不要安东尼奥的利息,剧情反转太突然,安东尼奥毫无心理准备,“这倒果然是一片好心”脱口而出。为此,夏洛克当然应该解释,为什么从来都是高利,现在陡然免息。纯粹功利的真实意图说不出口,夏洛克只好说“我们不妨开个玩笑”,以“玩笑”“游戏”暂时搪塞,掩盖其长远意图。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让对方放心,夏洛克几乎赌咒发誓:“亚伯拉罕老祖宗啊!瞧这些基督徒因为自己待人刻薄,所以疑心人家对他们不怀好心”,表明自己“为了要博得他的好感,所以才向他买这样一个交情”。在信仰虔诚的宗教氛围中,把犹太人的老祖宗亚伯拉罕都请出来了,难道还不应该相信夏洛克无息贷款的一番好意吗?再说,这是探讨莎士比亚创作的主观意图之关键所在:如果一磅肉契约是夏洛克事先设下的阴险狠毒的陷阱,夏洛克与安东尼奥在公证人见证下签立借贷契约的全过程就必然是一场重头戏,正如杨白劳在恶霸地主强制状况下在“卖女顶债”文书上留下指纹是《白毛女》一场重头戏一样。对于这样的重头戏,必然会浓墨重彩地着力描写事件、淋漓尽致地刻画人物。而事实上,对于这样可以充分揭示夏洛克“阴险、狠毒”的重要剧情,却被莎士比亚三言两语带过:“我要叫你们看看我到底是不是一片好心。跟我去找一个公证人,就在那儿签好了约;我们不妨开个玩笑……在您身上的任何部分割下整整一磅白肉,作为处罚”,“那么就请您先到公证人的地方等我,告诉他这一张游戏的契约怎样写”。除此之外,关于双方商讨契约,关于公证人见证签署契约,剧中未见任何叙述或描写。在这一幕的第二场,对于鲍西亚品评6个求婚者,莎士比亚不吝笔墨。对于这一幕第三场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商讨签署契约,莎士比亚却轻描淡写。这一重一轻,正好证明莎士比亚创作的主观意图中并无“阴险陷阱”的设计。

  原本想交个朋友以图长远的夏洛克,为什么放弃了感情投资的初衷,为什么一意孤行要求照约处罚安东尼奥?夏洛克的初衷是改善自己的社会环境和经营环境,不计夙怨才可能与安东尼奥建立友好关系。夏洛克改变初衷,不可能重提旧恨,一定是为了新仇。第一幕第三场签约之后,直到第二幕第五场,夏洛克才再次亮相戏台,这时没有提及借贷契约。第三幕第一场,夏洛克第三次亮相戏台,这次不仅提及契约,还明确那一磅肉是为了“出出我这一口气”,是要“报仇呀”,“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该复仇吗”,“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报仇呀”。是什么深仇大恨使夏洛克丧失理智、忘了初衷?我们的答案是:安东尼奥涉嫌卷入杰西卡背叛父亲与罗伦佐私奔的事件。签约之后直到第三幕第一场之前不再提起这份一磅肉契约,莎士比亚显然以此暗示,借贷契约性质至此没有变化,仍然是“玩笑”“游戏”。杰西卡私奔之后在鲍西亚家说,夏洛克此前曾谈起,“宁可取安东尼奥身上的肉,不愿收受比他的欠款多二十倍的钱”,这对我们的“感情投资”假设来说并不是问题。杰西卡的话没有旁证,不一定可信,也不确定杰西卡的引述有没有走样。关键在于,莎士比亚没有将夏洛克口吐此言的剧情直接展示给读者和观众,也就是说,莎士比亚没有让在欣赏《威尼斯商人》过程中暗自作是非评价的读者和观众将此作为重要情节纳入考虑。

  杰西卡背叛夏洛克与罗伦佐私奔,夏洛克相信此事与安东尼奥干系重大。罗伦佐与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首次登台时,葛莱西安诺对罗伦佐所说的“你只要再跟我两年”,暗示了罗伦佐与葛莱西安诺之间类似大哥与小弟的社会关系。第二幕第二场,葛莱西安诺对巴萨尼奥说:“我一定要跟您到贝尔蒙特去。”读者和观众可以顺理成章地以为,罗伦佐和杰西卡跟着大哥葛莱西安诺,葛莱西安诺跟着朋友巴萨尼奥到了鲍西亚所在地。第二幕第六场尾声,跟着葛莱西安诺混社会的罗伦佐携杰西卡前脚刚下场,安东尼奥后脚就上场,见面就问葛莱西安诺:“还有那些人呢?”安东尼奥显然知道得太多、卷入得太深:他知道,除了葛莱西安诺,还有罗伦佐与杰西卡“那些人”要和巴萨尼奥一起离开,所以大家“等着你们”而不是“等着你”;“今晚的假面舞会取消了;风势已转,巴萨尼奥就要立刻上船”;他不仅派了20个人去找,还亲自来找葛莱西安诺和“那些人”。安东尼奥说,“现在已经九点钟啦”,告诉葛莱西安诺时间紧迫,他是不是知道公爵与夏洛克正朝码头赶来制止杰西卡私奔?巴萨尼奥离开得仓猝,“风势已转”是否隐喻情势变化,是否隐喻夏洛克已经听到杰西卡私奔的风声?不然,为什么突然改变计划,取消舞会,“就要立刻上船”?

  第二幕第八场开场,索兰尼奥与萨莱尼奥之间的三段对话告诉读者和观众:夏洛克知道杰西卡要乘巴萨尼奥的船离开,并且与公爵一起赶到码头去搜查巴萨尼奥的船,但是“船已经开出”;葛莱西安诺与巴萨尼奥同船;安东尼奥不仅在码头为巴萨尼奥送行,还向赶来搜查的公爵证明,罗伦佐和杰西卡不在巴萨尼奥的船上;索兰尼奥相信安东尼奥向公爵的证明;在码头,还有人告诉公爵,罗伦佐和杰西卡乘的是另一艘船。这三段对话的内容不仅丰富而关键,而且蹊跷可疑。索兰尼奥开场第一句话,与前一场猜匣选婿剧情毫无语境联系,更无语义关联,“我相信罗伦佐一定不在他们船里”,听起来十分突兀,好似此地无银。读者和观众知道,当天下午直到开船之前,索兰尼奥一直与罗伦佐在一起,他应该清楚:下午4点钟,罗伦佐在准备舞会时才收到杰西卡约他私奔的信;在安东尼奥找到“那些人”之后,罗伦佐才知道改变计划,取消舞会,“就要立刻上船”。已经晚上9点,临时改变计划,突然决定离开,如果罗伦佐不跟葛莱西安诺同船,难道他预见计划改变而事先另有安排?夏洛克与公爵正朝码头赶来,时间紧迫,还可能临时另外找船吗?夏洛克要公爵赶来码头,目的是制止罗伦佐和杰西卡私奔。如果要私奔的人不在巴萨尼奥的船上,巴萨尼奥有必要改变计划、取消舞会、扫众人的兴吗?如果不是因为要私奔的人在自己的船上,巴萨尼奥仓猝出走,难道是因为他自己的原因躲避公爵、怕见夏洛克吗?索兰尼奥的话,目的是替安东尼奥旁证罗伦佐和杰西卡“不在巴萨尼奥的船上”,结果欲盖弥彰。

  夏洛克放弃初衷,丧失理智,执意照一磅肉契约处罚安东尼奥,是安东尼奥涉嫌卷入杰西卡私奔的结果。根据剧情发展,第三幕第一场,夏洛克忘了初衷、复仇心切,此时安东尼奥尚未资金断链,濒临破产只是传言。而在前一幕,安东尼奥协助罗伦佐与杰西卡私奔的嫌疑已经暴露无遗。对于图长远感情投资的夏洛克来说,安东尼奥接受了自己希望“交个朋友”、免息借贷之后,紧接着就协助自己的女儿私奔,无疑是奇耻大辱。对方当面接受了自己伸出的橄榄枝,一转身就在背后狠打闷棍、猛踹一脚,任何人都难以忍受。这样的新仇,在经济矛盾和种族矛盾的旧恨条件下爆燃,任何人都可能丧失理智。交个朋友的契约变成了割肉报仇的凭据,整个过程让伊丽莎白时代的观众,尤其是在戏台前站立着看戏的平民大众,得以尽情侮弄、嘲讽夏洛克。在他们看来,夏洛克机会主义的“感情投资”简直是不识时务的一厢情愿,一个犹太富商竟想以无息借贷获得社会资源、改善社会环境,简直是异想天开。他们在奚落夏洛克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威尼斯商人》的讽刺喜剧效果就此得以实现。

  结语

  夏洛克的“感情投资”在犹太歧视的主流社会是注定要失败的,夏洛克的一厢情愿只能成为犹太歧视的主流社会的笑料,这就是莎士比亚创作关于夏洛克讽刺喜剧的主观意图。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可能对犹太歧视熟视无睹,也可能视犹太歧视为理所当然,但是他的《威尼斯商人》没有为犹太歧视推波助澜,他只是通过此剧客观反映了当时的主流社会倾向。莎士比亚不仅借夏洛克说出心中的委屈、表示了自己对被歧视民族的同情,还借鲍西亚欢乐喜剧极大地冲淡了夏洛克讽刺喜剧的犹太歧视,展示了莎士比亚伟大的博爱胸怀。

  注释

  1李鸿泉:《〈威尼斯商人〉研究述评》,《内蒙古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

  2韩曦:《浅谈〈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当代戏剧》,2015年第6期。

  3汪阳:《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语言艺术探究》,《语文建设》,2016年第9期。

  4(5)胡鹏:《洛佩兹、宗教与高利贷:〈威尼斯商人〉的起点与归宿》,《四川戏剧》,2014年第3期。

  5(6)王忠祥:《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6注:文中《威尼斯商人》引文,皆出自莎士比亚着,朱生豪、陈才宇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卷·喜剧),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原文出处:余靓.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再思考[J].四川戏剧,2021(04):155-15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