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看来所谓考证实际上就是寻找可靠材料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关于考证的方法有哪些?
一、考证的方法
明陈第在其《毛诗古音考》卷首《自序》中自称:"惧子侄之学诗不知古音也,于是稍为考据,列本证、旁证二条。本证者《诗》自相证也,旁证者采自他也,二者俱无则宛转以审其音,参错以谐其韵。"胡适进一步解释道:
在音韵方面,顾亭林的方法是立一说,证一字,必要有证据。证据有两种,本证和旁证。如同证《诗经》字韵的古音,从《诗经》找证据,日本证,从《老子》《易经》《淮南子》《管子》《楚辞》等书里的方韵来证《诗经》,日旁证。这种方法在顾之前,有福建人陈第,作过- -本《毛诗古音考》,就用了这种方法,是顾亭林的本师。
可见,直接从研究对象中找证据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我们可称之为本证。汪辉祖所写《元史本证》颇受专家好评,钱大昕《元史本证序》云: "兹专以本史参证,不更旁引,则以子之矛刺子之盾,虽好为议论者,亦无所置其喙。"659此书也颇受陈垣好评。牟润孙云:"先师最称赞汪辉祖,认为他的《元史本证》作的好,以纪、传、表、志互相考证,不出本书之外,找出它本身自相矛盾之处,作者当无辞以自解。"1660]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多用本证法,其《小引》云:"惟是家少藏书,不能繁征博采,以资参订,间有稗乘脞说与正史歧互者,又不敢遽诧为得间之奇。盖一代修史时,此等记载无不搜入史局,其所弃而不取者,必有难以征信之处,今或反据以驳正史之讹,不免贻讥有识。是以此编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孙望研究元结也采用过这种方法。郁贤皓举例道:
如元结的生年,吴修《续疑年录》及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并定为开元十- -年,孙先生则根据元结《别王佐卿序》"癸卯岁,河南元结次山,年四十五",以及乾元二年写的《与韩尚书书》中"结所以年四十,足不入于公卿之门"等资料前后稽考,推定生于开元七年。并指出《续疑年录》的结论乃是从颜真卿的《元君表墓碑铭》及《新唐书》本传所谓大历七年卒时"年五十"推出的,其实此"五十"宜作"五十四".证据充分,令人折服。
再如中华书局1958年版《梨园按试乐府新声》卷上关汉卿[双调乔牌儿]套[碧玉箫]:"昏晚相催,日月走东西。"(3页)蒋礼鸿按:"昏晚应作昏晓。10 页[双调新水,令]套[豆叶黄]:'昏晓相催,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可证。"
另一种方法是从研究对象之外找证据来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我们可称之为旁证。譬如《元典章》中称锦,一处名"纳尖尖",一处名"纳失失",全部《元典章》仅此两条。究竟称"纳尖尖",还是称"纳失失",只好在《元典章》之外找证据。《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国俗旧礼条称:舆车用白氇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卷七八《舆服志》冕服条称:玉环绶,制以纳石失。注:金锦也。又:履,制以纳石失。且《舆服志》中纳石失数见,则《元典章》称纳失失是对的,称纳尖尖是错的。[663)再如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卷二五八《成勇传》云:"成勇,字仁有,安乐人"官大梁按:"安乐'误,明代没有安乐这一- 县名,安乐'应为乐安之误。乐安,隶山东青州府。徐作肃《偶更堂集成御史传》《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均云:成勇,乐安人。"
在既无本证材料,又无旁证材料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利用相关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不妨称之为理证。梁启超云:
旧说有"颜渊与孔子在泰山望阊门白马,颜渊发白齿落"之事,王充斥其伪。
谓"人目断不能见千里之外".又言:"用眼暂望,影响断不能及于发齿。"(《论衡。书虚》篇)此皆根据生理学上之定理以立言,虽文籍上别无他种反证,然已得极有价值之结论,此所谓理证也。
例如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卷二六《仁宗本纪》载:延祐五年二月"王子诸王答失蛮部乏食,(五) 救甘肃行省给粮赈之".校勘记(五)云:"王子"诸王'同义重复,疑'王子'二字衍。"马寿千按:"王子"诸王',并非重复,'王子'误,应作'壬子。依照年、月、日叙述的顺序,五年二月后,当为某日,壬子'即是某日。又据干支排列的顺序,壬子的前一日为辛亥,后一日为癸丑,再后为甲寅、乙卯。查原文,"壬子'条之前,恰为'辛亥,敕杭州守臣春秋祭淮安忠武王伯颜祠'.其后- -日无记载,再后又恰是'甲寅,置宁昌府。乙卯,命中书省汰不急之役。与干支排列顺序正合。因此,"王子'理应改为壬子',校勘记(五)亦宜作相应的改正。"实际上人们考证时都是将本证与旁证乃至理证结合在一起进行的。举个例子说吧,明陈第认为"行"字,今有"杭"形"两音,古则绝无"形"者也。为了证明这一一点,陈第找了《诗经》 用韵的二十条本证材料, 如《卷耳》: 筐、行。《雄雉》: 行、臧。《北风》:
凉、雾、行。《大叔于田》:扬、行。《六月》: 章、央、行。《沔水》:行、忘,等。又找了十七条用韵的旁证材料。如《易》之《坤彖》:类、疆、贞、行;《师六五》:行、当;《詬彖》:章、行。《左传》引《夏书》:方、行、纲、方。《离骚》:乡、行。曹植。
《夏桀赞》:王、行。陈第所收集的本证与旁证有力地证明了"行"字上古音仅读"杭",不读"形".
再如中华书局版《唐人绝句选》,选了许浑的《鹭鸶》诗:"西风淡淡水悠悠,雪点丝飘带雨愁。何限归心倚前阁,绿蒲红蓼练塘秋。"选者注云:"练塘,清澄无波的池塘。"徐俊不同意这种看法,分析道:
练塘为湖名,又称练湖,古称曲阿后湖,历代地理书均有记载,在今江苏丹阳县城西北。诗中"练塘"是确指,而非泛言。《水经注》云:"晋陵郡之曲阿县下,晋陈敏引水为湖,周四十里,号日曲阿后湖。"《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五,江南道润州丹阳县下载:"练湖,在县北- -百二十步,周回四十里。晋时陈敏为乱,据有江东,务修耕绩,令弟谐遏马林溪以溉云阳,亦谓之练塘,溉田数百顷。"《新唐书地理志》云:"练塘周八十里。"《广舆记》也载:"(练湖)在丹阳,一名练塘晋陈敏引水为湖,周- -百二十里。唐永泰中,刺史韦损复修以溉田。"晚唐诗人张祜晚年爱丹阳曲阿池,筑室卜隐以终,其地即练湖。历代诗人咏写练湖的诗作也并不少见,张祜有《题丹阳永泰寺练湖亭》诗,元萨都剌则有几首如《练湖曲》之类的诗作,他的《宿丹阳普照院》诗云:"闭门三月听秋雨,酒醒丹阳客未归。
明日新晴练湖去,藕花无数落红衣。"许浑的这首《鹭鸶》诗,正如注者所言,是借鹭鸶形象寄托秋天的思乡之情。
那么诗人的故乡在哪里呢?据史载,许浑确为润州丹阳人。诗人置身于他乡水滨,西风淡淡,湖水悠悠,于是想起了自己家乡丹阳练塘的绿蒲红蓼。练塘,是诗人心中故乡的象征。许浑的存诗中还有几首写练湖的诗,如《重游练湖怀旧》,其自序云:"余尝与故宋补阙次都秋夕游永泰寺后湖亭(- -作游练湖亭),今复登赏,怆然有感。"《送王总下第归丹阳》诗则有"汴水月明东下疾,练塘花发北来迟"之句。
作者首先通过大量具有权威性的旁证材料说明练塘为湖名,在今江苏丹阳县城西北,而非泛指。接着又分析了该诗的内容为思乡之作,而许浑就是丹阳人。然后又在许浑诗中找到了多处提到练塘的内证材料,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二、考证的注意事项
考证需要千方百计地去找材料,还要对材料做出鉴别与判断,选择那些最可靠又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而不能--味地堆积材料,将观点淹没在材料之中。
首先是千方百计地找材料。因为材料的多寡决定了我们的研究水平。凡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都在找材料方面下过苦功。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可谓全史考订的代表作,而关键就在于他详细地占有了相关资料,其《十七史商榷序》云:
二纪以来,恒独处一室,覃思史事,既校始读,亦随读随校。购借善本,再三雠勘;又搜罗偏霸杂史,稗官野乘、山经地志、谱牒簿录,以暨诸子百家,小说笔记,诗文别集,释老异教;旁及于钟鼎尊彝之款识,山林冢墓,祠庙伽蓝碑碣断阙之文,尽取以供佐证,参伍错综,比物连类,以互相检照,所谓考其典制事迹之实也。[6691再如王念孙为了证明《史记》"散鹿台之财"原文当作"散鹿台之钱",举了十条证据,除了三条来自《史记》《齐世家》《留侯世家》《殷本纪》外,其余七条证据分别来自《尚书》《群书治要》《逸周书》《管子》《淮南子》《吕氏春秋》《说苑》等书。16701通过考证收集到资料以后,还要对资料进行审查,正如胡适所说,我们至少要做到两点:"一-要审查自己的证据可靠不可靠;二要审查自己的证据与本案有没有相干。"[67y对资料的审查要做到准确细致,稍不留心就会出现差错。例如玄奘出国留学的时间,依据释道宣的《续高僧传》和释慧立的《慈恩法师传》以及其他相关资料,都说是贞观三年八月,梁启超依据《新唐书薛延陀传》中"值贞观二年突厥叶护可汗见弑"- -句推论"非惟三年说不能成立,即二年说亦不能成立。何则?二 二年八月后首涂,必三年五月乃抵突厥,即已不及见叶护也。吾至是乃大乐,自觉吾之怀疑有效,吾之研究不虚,吾所立"玄奘贞观元年首途留学'之假说殆成铁案矣!"672但是陈垣1924年10月在上海。
《东方杂志》第21卷第19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书内学院校慈恩传后》的文章,据《通典》《册府元龟》等书,指出:"三年说必不可推翻,元年说必不能成立也。""夫元年出游既不能见叶护矣,三年出游更何能见叶护?是又不然。元年被杀者统叶护,法师所见者统叶护之子肆叶护也。"今录其结论如下:
贞观元年为统叶护被杀时代,贞观元、二年为俟毗与肆叶护争立时代,贞观三、四年为肆叶护统一西突厥时代;法师于三年秋出游,四年夏至素叶,所逢方事畋游戎马甚盛之叶护可汗,固少叶护非老叶护也。假定法师果元年出游,二年。
夏到素叶,则所见者正俟毗可汗。然是时俟毗方与肆叶护争国。素叶以西,皆附肆叶护,法师何能安然通过?惟三年以后,肆叶护既统一- 西突厥,故法师得西行无阻。此又元年说不能成立,三年说不可推翻之一铁证也。16731梁氏将时间和人物都弄错了,所得出的新结论当然也就站不住脚了。[674]
运用考证的方法,找材料固然困难,在撰写论著时取舍资料也不容易,因为人们好不容易搜集到的资料要割爱总有些舍不得。陈垣"主张搜集资料要全,但写成文章时,不必把所得材料都放在论文里,要有选择、有重点。要使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已引用了第一手材料就不要再用第二手材料了。要舍得割弃,他认为有些人就是'舍不得,文章里资料堆堆垛垛,重重复复,凡是找到的材料都舍不得不用,这样很不好".16751 ,沙叶新曾经写过一篇评论钱锺书《宋诗选注》的文章,其中谈道:
钱先生的这个选本原是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出版的,而且钱先生选诗的标准之一是拒绝"学问的 展览",可钱先生的序、评、注则是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古文洋文,纷至沓来。比如,为了说明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钱先生仅在- - 则"注"中便引证了《古今诗删》、屠隆的《鸿苞集》、陈子龙的《陈忠裕全集》、袁宏道的《瓶花斋集》、陶望龄的《歇庵集》、谭元春的《东坡诗选》、黄宗羲的《明文授读》以及明代的戏曲小说《荷花荡》《鹦鹉洲》《金瓶梅》甚至清末的《小说时报》等十几条资料,前仆后继,汹涌澎湃。又如,为了说明宋代诗人的"偷语""偷意","向古人集中作贼",钱先生还指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些理论家也曾明目张胆地劝诗人向古典作品中去盗窃,并引用了当时代表性的言论。钱先生在一条言论的注解中,除了注明该言论的出处(作者姓名、生卒年月、外文书名、所在页码)之外,还又引申出另- -些后世欧洲古典主义作家的相关资料,使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1676]
我们从这段评论中很难判断作者是在表扬,还是在批评钱锺书,大约兼而有之吧。钱氏在广泛而深入的收集资料方面足实令人钦佩,而这条注释所引资料也未免多了一点。
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胡适说过:"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677]这是在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与杜威的实验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在1919年系统地总结过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指出:"他们用的方法,总括起来,只是两点: (1) 大胆的假设,(2) 小心的求证。假设不大胆,不能有新发明。证据不充分,不能使人信仰。"[678]他在1919 年还系统地介绍过实验主义,当然也涉及方法问题,直到1921年发表的《杜威先生与中国》,他对这个问题作了更加鲜明的表述:"实验的方法至少注重三件事:
(一)从具体的事实与境地下手; (二)一切学说理想,一切知识,都只是待证的假设,并非天经地义; (三)一切学说与理想,都须用实行来试验过,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679]次年他又谈道:"实验主义自然也是一种主义,但实验主义只是一一个方法,只是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他的方法是: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实证。"6801胡适的所谓科学方法,在求证的内容、证据、方法等方面超出了传统考证的范围,但是在强调实事求是、强调一- 切凭证据说话方面,两者又是一致的。胡适在文学研究中,即采用了这种方法,例如他在《<红楼梦>考证》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曹雪芹即是《红楼梦》开端时那个深自忏悔的"我!即是书里的甄、贾(真假)两个宝玉的底本!
懂得这个道理,便知书中的贾府与甄府都只是曹雪芹家的影子。"681后来他在有关《治学方法》的讲演中又说:"我的假设是很平常的。《红楼梦》这本书,从头- -回起,作者就说这是我的自传,是我亲自所看见的事体。我的假设就是说,《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是写他亲自看见的家庭。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红楼梦》就是写曹家的历史。"[682]
胡适认为小心的求证往往比大胆的假设还要重要,他说:"要大胆的提出假设,但这种假设还得想法子证明。所以小心的求证,要想法子证实假设或者否证假设,比大胆的假设还要重要。"683]关于《红楼梦》研究,胡适也谈到了他的小心求证工作:
我先要考出曹雪芹于《红楼梦》以外有没有其他著作?他的朋友和同他同时代的人有没有什么关于他的著作?他的父亲、叔父们有没有什么关于他的记载?
关于他一家四代五个人,尤其是关于他的祖父曹寅,有多少材料可以知道他那时候的地位?家里有多少钱,多么阔?是不是真正能够招待皇帝到四次?我把这些有关的证据都想法找了来,加以详密的分析,结果才得到一个比较认为满意的假设,认定曹雪芹写《红楼梦》,并不是什么微言大义;只是一部平淡无奇的自传-曹家的历史。
胡适提出的科学方法产生了很大影响,季羡林说:"六七十年前胡适先生提出来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我认为是不刊之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针。古今中外, .
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概莫能外。"685]
不过,对"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尚需作进一步的分析。首先,只有对某一领域具有高深的修养,方能提出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假设。否则,提不出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假设。其次,"大胆的假设"的学术研究价值是不同的。此外,"大胆的假设"并不是都能得到证实,因此研究者对所提出的大胆假设,有可能放弃,也有可能加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