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伪可以从资料本身的内容、体裁、语言入手,也可以从资料的社会反映入手。总而言之,约有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1.查目录。
这种方法的主要任务是查一下书的源流。因为一部有价值的书多多少少会在目录中,或其他著作中有所反映。清王士禄云:"凡古书源流,存亡真赝,《汉。艺文》 《隋:经籍》降及郑《通志》、马《通考》诸书,可覆而按也。"s82]叶德辉也说:"鉴别之道,必先自通知目录始。目录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阮文达元《覃经室外集》(原注:
即四库未收书目,兹从全集原名)为途径,不通目录,不知古书之存亡,一切伪撰抄撮、张冠李戴之书,杂然滥收,淆乱耳目,此目录之学,所以必时时勤考也。"1583]
梁启超又将这种方法细分为五点: (1) 从旧志不著录,而定其伪或可疑。(2)从前志著录,后志已佚,而定其伪或可疑。(3) 从今本和旧志说的卷数、篇数不同,而定其伪或可疑。(4) 从旧志无著者姓名,而定后人随便附上去的姓名是伪。(5)从旧志或注家已明言是伪书,而信其说。[S841试举 一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 二二著录《列仙传》二卷,并指出:"汉刘向撰。凡七十二人。每传有赞,似非向本书,西汉人文章不尔也。"明胡应麟进一步分析道:"《汉书艺文志》刘向所叙六十七篇,止《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而无此书。《七略》刘歆所定,果向有此书,班氏决弗遗,盖伪撰也。当是六朝间人因向传列女,又好神仙家言,遂伪撰托之。"利用目录以辨古书的真伪,当然也包括利用这些目录中已有的辨伪成果。在综合目录中,《四库全书总目》做了大量辨伪工作,特别值得我们注意。随着辨伪工作的深入开展,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辨伪的目录。明代宋濂的《诸子辨》可说是较早的一种。
明胡应麟受到《诸子辨》的影响,撰成《四部正讹》。它将辨伪工作扩大到四部,并对辨伪工作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与总结,因此既是一部辨伪目录,又是一部辨伪专著。
清人姚际恒曾作《古今伪书考》,对九十一种古籍进行了辨伪。顾实又作了《重考古今伪书考》,翻姚的案。后来,黄云眉又作了《古今伪书考补正》,支持姚的观点。经过反复辩论后,许多问题明确了。此后搜集比较齐备的是张心徵的《伪书通考》。其书以书名为纲,对于某一 部书的辨伪之说,先集中起来,然后广征博引其他各书中的有关材料,汇编成一 .部集大成的辨伪目录,共收书一千一百零四种。引书一注明出处,或注明转引自某书,编者按语则附于各说之末,考证内容相当丰富,是一 部很有用的辨伪工具书。仿《伪书通考》体例,香港学者郑良树又编著了《续伪书通考》,所收辨伪资料相当丰富。我们在辨别史料真伪时,理应查一查有关目录。出土文献中也有一些著作未被目录著录,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很少的,有些著作也不是很重要的。
当然,查目录也不是绝对的,因为编者受到目录收录范围与知见的限制,也不可能著录所有文献。如明人胡应麟指出:"南渡以还书多端临《通考》所未载者,余所见小说家如《西溪丛语》《癸辛杂识》等不下数十种。盖马氏所据大率本晁、陈二家,自余宋末诸人所著或未及行世,《通考》虽成于元世,其时兵革劻瓤,无缘掇拾,今承平日久,故渐出人间,不得以为伪也。"[5868历代出土文献中,有不少为犯有目录所不载,也说明了这一点。
2.查称引
这种方法的任务是查一下前人有没有提到过某书。如果无人称引,可定其伪或可疑。所称引的内容与传本不合,或传本没有,可定传本伪或可疑。所称引的诗文别题作者,可定其伪或可疑。书中称引后人作品,可定其伪或可疑。兹举一例,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著录《文章缘起》一卷,云:
旧本题梁任昉撰。考《隋书经籍志》载任昉《文章始》一卷, 称有录无书,是其书在隋已亡。《唐书艺文志》载任昉《文章始》一卷,注日:张绩补。绩不知何许人。然在唐已补其亡,则唐无是书可知矣。宋人修《太平御览》所引书一千六百九十种,挚虞《文章流别》、李充《翰林论》之类,无不备收,亦无此名。
编者通过查目录,探明了《文章缘起》的源流,又通过《太平御览》未引用《文章缘起》,从而判定任昉本书已亡,传本"疑为依托".那么今本《文章缘起》是什么时代的产物呢?提要接着指出嘉祐时期的王得臣所写的《麈史》曾提到《文章缘起》,"所说一与此本合,知北宋已有此本。其殆张绩所补,后人误以为昉本书欤?"编者也是通过查称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
一些编纂较早的类书成篇成段地引用古书,并注明出处,也为后人辨伪提供了依据。例如明代出版的唐人小说集,往往改变原书名、作者,汪辟疆在校录《唐人小说》时,多据《太平广记》予以纠正,此举《甘泽谣红线》为例,汪辟疆指出:"明刊《五朝小说》,载此篇,而下题杨巨源撰。《说荟》本之。其实此文,已收入《太平广记》一百九十五,下注出《甘泽谣》。则当署袁郊矣。明人刻书,不稽所出,妄题撰人,如此类者甚多。词人引用,遂多歧误。是小说虽属小道,固不可不订正也。"
3.查史实
这种方法的任务是查一下书中提到的历史事实,作者是否有可能遇到。如果某书提到作者身后发生的事,则可定其伪或可疑。因为任何史实都是由一定的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所以我们可以从查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看一看人们是怎样从查人物入手来辨伪的。陆游《跋孟浩然诗集》云: "此集有示孟郊诗。浩然,开元、天宝间人,无与郊相从之理,岂其人偶与东野同姓名邪?"[588宋末严羽《沧浪诗话》进一步分析道: "孟浩然有《赠孟郊》一首,按东野乃贞元、元和间人,而浩然终于开元二十八年,时代悬远,其诗亦不似浩然,必误入。"
宋有《后山诗话》,旧题陈师道撰。此书在宋时已疑为依托之作。如方回列举了四条理由,其二谓:山谷少孤,后山皇祐五年癸巳生,少山谷八岁,必不识其父,而书中乃有"今黄亚夫"之语。[590]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著录了该诗话,指出《后山诗话》"谓苏轼词如教坊雷大使舞,极天下之工而终非本色。案蔡絛《铁围山丛谈》称雷万庆宣和中以善舞隶教坊,轼卒于建中靖国元年六月,师道亦卒于是年十一月,安能预知宣和中有雷大使借为譬况".郭绍虞说:"窃以为方回所举师道少山谷八岁必不识其父,与《提要》所举雷大使事,一一为师道不及见,一为师道不能预知,此二证最坚强有力,铁案如山,不容翻矣。"591]
接着我们再看看人们是怎样从查时间入手辨伪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著录《搜神后记》十卷,旧题晋陶潜撰。提要引明沈士龙跋云:"潜卒于元嘉四年,而此有十四、十六两年事。陶集多不称年号,以干支代之,而此书题永初、元嘉,其为伪托,固不待辨。"《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8 年第1期载新发现朱熹佚文《吴氏族谱序》:"吴氏之先,始于后稷,本轩辕氏之玄孙,至二十二世泰伯、四十一世季札,吴氏之为天下著姓, .
金枝玉叶之根,诚非他族可比。世称某公府君、夫人、郡君、县君者,惟吴、孔二氏之称,余姓人家并不敢妄冒僭称,亦未有如此遽遽相承数千年绵远之系,斯吴氏之谱,真可美而可尚也,于是乎序。宋庆元三年丁已中秋日,新安朱熹撰。"束景南称:"末署宋庆元三年丁已中秋日新安朱熹撰。'宋人题跋无有自用'宋者,朱熹文集中题跋多至数卷,亦绝无末署自称'宋者,仅此便可见此序乃宋以后人所伪作。"5921作伪的目的显然是利用朱熹的名声来提高吴氏家族在当地的地位。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三著录《明诗归》十卷、《补遗》一卷。提要云:
旧本题明钟惺、谭元春编。其邑人王汝南校刊。汝南又为之补缀。凡评语称钟日、谭曰者,其原本。称补日者,汝南所加也。然所录如钱秉镫《南从纪事诗》
首称皇帝十四载仲冬月上弦,是崇祯辛已岁也,考钟惺没于天启乙丑,元春亦以崇祯辛未旅卒,何从得秉镫辛已之诗而评之!
据此可知《明诗归》至少有部分内容的责任者非钟惺和谭元春。黄宗羲编《明文海》
卷四有一篇《秋夜绳床赋》,署名汤显祖。有人发现它如获至宝,以为"这项材料不仅可补传记、年谱中的空白,还可以订正谱表中某些记载的错误".其实只要看它一句话,就足以断定作者不可能是汤显祖。"昔十一读《易》兮,七年鼎革。"此赋作者18岁时改朝换代,而明朝被推翻在汤氏身后28年。
下面我们再看看人们是怎样通过查地名来辨伪的。如《山海经》,刘歆说是佐禹治水的伯益作的,《隋书经籍志》说是大禹作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著录此书,提要云:"观书中载夏后启、周文王及秦汉长沙、象郡、馀暨、下隽诸地名,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殆周、秦间人所述,而后来好异者又附益之欤?"显然,编者是根据三代人不可能预知秦、汉地名而下此结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已提到"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宋洪迈复云:"《文选》编李陵、苏武诗,凡七篇。人多疑'俯观江汉流'之语,以为苏武在长安所作,何为乃及江汉?东坡云:
皆后人所拟也。予观李诗云:'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盈'字正惠帝讳,汉法触讳者有罪,不应陵敢用之,益知坡公之言为可信也。"最后我们再看一一看前人是怎样通过查事件来辨伪的。梁启超曾举例道:"《诗经》: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经六朝、唐、元、清诸儒推算,知周幽王六年十月辛卯朔确有日食。中外历对照,应为西纪前七七六年,欧洲学者亦考定其年阳历八月二十九日中国北部确见日食。与前所举《胤征》篇日食异说纷纭者正相反。
因此可证《诗经》必为真书,其全部史料皆可信。"s"如《商君书》有长平之战,乃商鞅死后七十八年之事,可知是书是长平之战以后的人做的。又如《庄子》说过'田成子杀其君十二世而有齐国'的话,自陈恒到秦灭齐恰是十二世,到庄周时代不过七八世。
庄周怎么能知陈氏会有齐十二世呢?这可知那篇一定是秦、汉间的人做的,否则不致那么巧,又可知《庄子》虽然是真的,外篇却很多假的,必须细细考证一番。 "5961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说是前人之书而又出现后代实行的典章制度,可定其伪或可疑。明宋濂《诸子辩》曾举一例:
《亢仓子》五卷,凡九篇。相传周庚桑楚撰。予初苦求之不得,及得之,终夜疾读,读毕叹日:"是伪书也,剿老、庄、文、列及诸家言而成之也。"其言日:"危代以文章取士,则剪巧绮縕益至,而正雅典实益藏。"夫文章取士,近代之制,战国之时无有也。其中又以"人"易"民",以"代" 易"世".世民,太宗讳也,伪之者其唐士乎。
据启功介绍,陈垣在写纪念吴渔山的文章时,搜集了许多吴氏的书迹影印本,常找启功鉴定,"一一次看到一一册, 画的水平不坏,题'仿李营邱',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说:
这册是假的!'我赶紧问什么原因,老师详谈:孔子的名字,历代都不避讳,到了清代雍正四年,才下令避讳丘'字,凡写'丘'字时,都加'邑'旁作*邱,在这年以前,并没有把'孔丘"营丘'写成孔邱"营邱'的。吴渔山卒于雍正以前,怎能预先避讳?我真奇怪,老师对历史事件连年份都记得这样清,提出这样快!在这问题上,当然和作《史讳举例》曾下的功夫有关,更重要的是亲手剪裁分类编订过那部《柱下备忘录》。所以清代史事,不难如数家珍,唾手而得。伪画的马脚,立刻揭露".
4.查语言
语言是构成文章和书籍的材料,而语言又具有时代特征,因此我们能够通过查语:
言来判断书籍的真伪。查语言可从查文字、查词汇、查音韵、查语法、查语言风格入手,现举例如下。
查文字之例。如杨明照《<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质疑》云:"补文使用的异字也是可疑之点。如' 儂纤而俱妙'句的"儂'字,不仅"雅颂未闻,汉魏莫用'(《指瑕篇》语),其他的字书也不经见。反对'三人弗识,将成字妖'(《练字篇》语,下同),主张*缀字属篇,必须练择'的刘勰,岂能自违其言,臆造异字!假如补文果真出自刘勰之手,而《文心雕龙》又非僻书,后来多收怪字、俗字的《广韵》《集韵》等书,何以都未收有这个'儂'字?补文之不可信,这也是伪迹之一。"查词汇之例。词汇都是某一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可以通过查词汇来辨伪。如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都是"祖"与"妣"相匹配,"考"与"母"相匹配,战国以后"考"与"妣"相匹配,但是《尧典》中却有"百姓如丧考妣三载"的话,其写作年代就可想而知了。[600再如马叙伦《列子伪书考》曾指出:"《周穆王》篇记儒生治华子之疾,儒生之名,汉世所通行,先秦未之闻。"60101仅抓住"儒生"一词,就把伪作《列子》的时代上限,断在汉代以后了。再譬如《孝经》记的是孔子和曾子问答之辞,有人说是曾子作的,有人甚至说是孔子作而传给曾子的。清人姚际恒辨之曰:"诸经古不系以"经'字,惟曰《易》、 曰《诗》、曰《书》,其经字乃俗所加也。此名《孝经》,自可知非古,若去经字,又非如《易》《诗》《书》之可以一字名者矣。"16021查音韵之例。如胡念贻《宋玉作品的真伪问题》一文日:"为什么说 《文选》所载的五篇赋中,《对楚王问》可以断定不是宋玉的作品呢? … 《对楚王问》通篇是散文,不曾用韵,文笔颇象《战国策》之类,当然不能称为'赋;而《汉书艺文志》只载《宋玉赋》十六篇,可见宋玉没有散文流传,《对楚王问》也就不是他的作品。"6031查语法之例。如杨伯峻从汉语语法发展史的角度指出了《列子》是一部伪书,其结论如下:
第一,考察了"数十年来"这一说法,它不但和先秦的说法不合,也和两汉的说法不合,却和《世说新语》的某一说法相合。第二,又考察了"舞"字的两种用法,一种用法和两汉人的用法相同,一种用法甚至要出现于西汉以后。第三,又考察了"都"字作为副词,只是魏晋六朝的常用词。第四,又考察了"所以"的作为连词,绝不是先秦的"所以"的用法,而只是后汉以后的用法。第五,又考察了"不如"一语,也和先秦的"不如"不一样。这种用法,也只是汉朝才有的……掉得:
出《列子》是魏晋人的赝品以外,不可能再有别的结论。
查语言风格之例。如《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著录《大禹》三十七篇,注日:
"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梁启超分析道:"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画,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 望文体即能断其伪。
者……如今本《关尹子》中有譬犀望月,月影入角,特因识生,故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等语,此种纯是晋唐翻译佛经文体,决非秦汉以前所有,一望即知。"16051他所讲的"文体",显 然指语言风格。
5.其他方法
辨伪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途径外,我们再将其他方法举要叙述如下:
(1)查思想。梁启超曾指出:"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606例如《列子天瑞》篇有云:"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这与释氏轮回之说是一致的,然列子生活的时代,佛教著作远未传入中国,这段话当非出自列子之口。又《文选》卷二七录班婕妤《怨歌行》一一首:"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已疑此诗非班婕妤作,近人逯钦立则从研究此诗寓意入手,证实了刘勰的看法。他说:"检咏扇之作,西汉綦罕,东汉作者,则约有四五家之多,然各家所撰,率以君子之用行舍藏者,为唯一之托喻, 前后二百年中,殆无大异。"直到建安时期王粲《出妇赋》、西晋傅咸《扇赋》始别以见弃怀怨为托喻。惯以妇女情节纳入篇什之中,实邺下文士之特殊作风。"总上所述,合欢团扇之称咏,见弃怀怨之意境,悉可证其始于邺下文士,可知传行西晋之《怨歌》,亦必产生斯时。大抵曹魏开国,古乐新曲,一时 称盛,高等伶人,投合时好,造为此歌,亦咏史之类也。殆流传略久,后人遂目为班氏自作。"607]
(2)查体裁。各种资料的体裁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各种体裁都不能超越时代而出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就已从体裁的角度对西汉李陵、班婕妤的五言诗提出了疑问:"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严羽尝举一一例:
杜集注中"坡曰"者,皆是托名假伪,渔隐虽常辩之,而人尚疑者,盖无至当之说以指其伪也。今举一端, 将不辩而自明矣。如"楚岫八峰翠",注云:"景差《兰亭春望》:'千峰楚岫碧,万木郢城阴。"且五言始于李陵、苏武,或云枚乘。汉以前五言古诗尚未有之,宁有战国时已有五言律句耶?观此可以一笑而悟矣。虽然,亦幸其有此漏逗也。
某些作者可能擅长某些体裁,不擅长某些体裁,据此往往也能辨别真伪。如张乔:
《杨花落》载《全唐诗》卷六三九,和《全唐诗》卷三三三杨巨源的《杨花落》重出。
这首诗的著作权应当属于杨巨源,因为:
张乔集全部诗作均为五律、七律、五七言绝句,只有少量几首五言古诗,写得很奇峭,但没有七言古诗如《杨花落》这种诗歌体式的。而杨巨源集子中,像《杨花落》同类的诗篇很多,如《大堤曲》《月宫词》《乌啼曲赠张评事》等,体用歌行,舒徐婉曲,辞采明丽。
今人吴企明的这一分析还是颇中肯綮的。
(3)查来源。鉴别资料真伪还要考察其来源,即考察其原始出处和保存、流传的过程。以《聊斋志异》稿本为例。1955 年文学古籍出版社影印时,《出版说明》只说:
"是1948年东北的西丰解放后,检查土地改革工作时在一贫农家中发现的。"对此荣孟源谈道:"这很使人怀疑: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其手稿为什么会到了辽宁西丰呢?后在金静庵《静晤室日记》中,看到他在1933 年借阅《聊斋志异》手稿本的一 段记载,才解决了这个疑问。原来蒲松龄的七世孙蒲国权由淄川移居沈阳万泉河侧,携来《聊斋志异》原稿八册和《聊斋文集》等物。在沈阳损失《聊斋志异》一半,仅存四册。
其九世孙蒲英灏移居西丰县,所以又把原稿带到西丰。《聊斋志异》稿本的来源清楚了,就可以完全相信影印本确是蒲松龄的真迹。"
6.综合考辨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辨伪的方法条分缕析,实际上在辨伪时往往都是兼用几种方法进行综合考辨的。例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四著录《棠湖诗稿》一卷, 旧本题宋岳珂撰。提要作者通过查目录发现"宋以来公私书目悉不著录,不知其所自来,珂序亦无年月",因而对该书产生了怀疑。接着通过查史实,又发现了新的疑点:"汴京图籍,尽入于金,史有明文,诗中乃云卷帙异书三十万,至今光采动奎星。所谓今者,何时也。'提要作者又将《棠湖诗稿》同岳珂的其他作品相对照,发现语言风格大不相同,提出:"褚摹兰亭,终存己法;苏和陶诗,不掩本色。珂《玉楮集》具存,其词与此迥殊,虽酷学唐人,未必遽失故步至于如此。"提要作者还检查了有关图书,发现"王建、王玮、花蕊夫人、宋徽宗、杨皇后诸家宫词,今或有不省为何语者。盖宫禁旧事,载籍不能备录,往往无征,此一 百首则检点宋人说部,无不可注其端委,何珂之所述,尽今人所知也。"最后提要还探究了此书的来历:"昔厉鹗作《宋诗纪事》,凡鲍氏藏书,无不点勘。今所进本标识一一具存,独无一字及此书,则出在鹗后矣。疑鹗及符曾等七人尝合作南宋杂事诗,而其北宋杂事诗则未及成书,或遗稿偶存,好事者嫁名于珂耶!"我们仅将辨别真伪的主要方法作了些介绍,可用于实践的辨伪方法当然不止于此,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