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结束语是对论文的结果、论点的总体总结和概括。应当简明、完整、准确又有条理。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篇范文来看看毕业论文结束语怎么写。
题目:文化自觉论
结束语: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只有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在行动上促进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觉的优秀传统。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两宋理学、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 80、90 年代的“文化热”,都是文化自觉的典型表现。而目前中国最大的一次文化自觉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策略,全面展现了当代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文化自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重转型下展开的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自觉,它拉开了中华民族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的序幕。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谐文化”反映了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展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呈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愿景。“和谐文化”概念的提出,是中华民族在更高水平上的一次新的文化自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上的一次新的觉醒,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文化自觉,彰显着我们党在价值取向、执政理念、思想路线上的高度清醒,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自觉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目标的提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战略中明确了文化建设的使命和任务,也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以文化自觉对待和谐文化建设,才能在实践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文化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深刻把握以下几个基本规定:
首先,人本的取向。人是文化的终极载体,是文化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
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建设,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时代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既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不断地促进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在于必须建设“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的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自觉是人的自觉,表征的是人的丰富性、全面性,文化自觉的根本内容和最终价值指向是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自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题中应有之意。
其次,开放的姿态。对于任何民族文化来说,封闭保守只能导致僵化死亡,主动的开放交流、勇敢地面对挑战,才能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发展。古往今来,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每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同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汇,一种文明形态如果只关注自身,拒绝交流,那么它最终难免走向封闭和死亡。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自觉学习其他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文化的交流和融汇是全球性文化发展的特征。作为众多文化形态之一的中国文化,应该以开放的胸襟对待外国文化,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同时,中华文化应该满怀信心地“走出去”,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既要推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更要推荐中国日新月异的新文化,改革开放、和平发展、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这些价值观和思想,为当代中国树立新形象的同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和谐的外部环境。把中华文化全面推向世界,用实际行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积极表现。
再次,兼容的胸怀。费孝通先生将文化自觉的历程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表现。”和而不同体现的是兼容并蓄的胸怀。有学者认为 21 世纪的文化自觉就在于以兼容并蓄的胸怀,包容新旧文化,充分吸取人类文化的精华,而中华文化具有这样的特色。中华文化的本色是兼容。兼容,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其原因就在于拥有兼容、创造和自强不息的中华文化,不论王朝兴亡,国运盛衰,都能在不断的吸收和融合中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正是因为具有博大精深和海纳百川的精神才葆有旺盛的生命力,造就中华民族的辉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还一直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虽然文化全球化带来了多重文化冲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冲突等等。在诸多文化冲突面前,中华文化一直以兼容的胸怀来面对,主张共存共生、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彼此渗透、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华文化如何变革图强,在学习、借鉴、兼容中不断丰富、强大,不断增添新的活力,是不容回避的命题。
最后,创新的意识。实现文化自觉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把握文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文化进步的根本。胡锦涛主席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这句话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指出了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持民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可以说,文化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盛衰。江泽民主席也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面对日渐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国的文化创新意识日益强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把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点置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之上,把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基点置于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之上,把维护文化安全的基点也置于文化创新之上。要推进文化创新,必须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人民群众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整个民族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动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