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目的论对机械论的超越(2)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邓晓芒
发布于:2017-06-26 共10381字
这就是康德对机械论超越的第一种方式,即承认机械因果性在现象世界中的统治权,但并不认为现象世界就是我们人类所面对的惟一世界,而是主张在此之外还有一个纯粹理性的理知世界。这个理知世界以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作为自己的对象,并以此作为有限的有理性者在实践中采取行动的道德上“应当”的法则,它是不能用经验世界中通行的机械因果律来衡量的。相反,机械因果律的知识在现实中所导致的幸福必须能够“配得上”道德法则,从而构成我们有限的人类在两个世界之间追求“德福一致”的至善的惟一可能的模式,这也是我们对上帝存在的惟一可能的证明。
但这种超越方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现象界和本体界以及以之为对象的知性和理性之间处于断裂状态,带有很重的外在人为设定的痕迹; 而且一旦设定,便不可通融。比如说,当我们觉得自然科学对人的道德本性形成一种遮蔽时,我们就把科学知识撇在一边,另起炉灶来谈道德法则; 但道德不能当饭吃,当我们面对现实时,我们还得另外考虑科学知识的问题,这时道德又不得不靠边站了。人性就这样被分裂成两半,并不能达到防止科学主义的片面性以拯救人性的全面本质的目的。这样的超越其实是一种“甩包袱”式的逃避,在现实生活中人并没有真正超越出来,只不过是增加了一种主观信念而已。真正能够克服这种二元论的,还是有关自然本身的内在目的论的学说。如恩格斯说的: “早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内在的目的论就是对二元论的抗议了。”[5]186而所谓内在目的论,首先就是有机体的学说。
二。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就是为了调和现象和本体、认知和道德之间的这种巨大的鸿沟而构想出来的一座桥梁。在这里,康德开始把眼光直接投向自然界,试图从自然界本身里面看出某种超越机械论自然观之上的意义,这就是自然界对于人而言的“主观合目的性形式”,它是由我们人自身的某种“反思性的判断力”所发现的。反思性判断力的提出表明康德对其以前的观点的重要补充,但并不是推翻以前的观点,因为判断力在认知中和在道德行动中都是附属于知性和理性之下的一种“构成性”的成分,属于“规定性的判断力”,但却没有自己独特的原理,而只是帮助知性或理性起规定作用的中介。现在,判断力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先天原则呢? 康德认为有,但它不是一种“规定性的”原则,而是一条“反思性的”原则。也就是说,反思性的判断力不再为认知和道德服务,不再在它们规定对象时起辅助性的中介作用,而是自身独立地形成一种看待世界的眼光,这种眼光从它的对象身上反思到主观内部的各种认识能力的相互关系,致力于寻求诸认识能力之间的自由协调活动,并从中获得快感。
而这样来看自然界,就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不去管自然界对象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而仅仅从自然对象的感性形式所引发的诸认识能力的活动的角度来对这个对象形式进行评价。凡是能够引起我们的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协调活动的那种对象形式我们就称之为“美的”; 而当想象力与知性在对象表象上达不到协调,但最后却能够在更高层次上与理性达成协调的那种无形式的形式,我们就叫做“崇高”,这就是审美判断力的内在构成。这种自由协调活动的评价标准是人的感受愉快或不快的情感能力,并由此蕴含了通往道德情感的契机。
显然,这就是康德超越机械论自然观的第二条途径或第二种方式,即审美判断力的方式。审美判断力不需要避开自然对象去彼岸另外寻求理想王国,而是就在此岸对象的形式上获得精神享受的愉快,哪怕我们面对着机械论统治下的自然界,我们也能够不为自然中的机械作用所局限,摆脱利害关系的考虑而把自己提升到美和崇高的境界,把美看做“德性的象征”.比起前一种超越方式即逃向彼岸的方式来,审美判断力的方式具有直观的直接自明性,同时它的主观反思性又保护它不受科学主义的客观视角的损害和干扰。这是在科学自然观的领地范围内举办的一场超越自然规律之上的游戏。
然而,这样一种对自然机械论的超越所借助的反思性的判断力,虽然以审美判断力的形式成为“一切哲学的入门”[6]30,但毕竟没有能够像胡塞尔的现象学那样把双方的关系颠倒过来,也就是没有把审美判断力的感性直观看做机械论自然观之所以可能的前提。他所说的“入门”( Prop?deutik) 其实只是“过渡”和“准备”的意思[6]234,298,真正进入到科学的正文,还是要以机械因果性为准。反思性的判断力作为鉴赏只不过是我们人对自然规律的一种主观自娱自乐的装饰,虽然转过来可以暗示和象征人自身的道德属性,但就其本身来说意义不大,更不可能扬弃机械论在自然界中的统治地位,使之下降为人性自然观中的一个必要的但却是片面的分支。康德终其一生在自然科学领域内都是一个机械论者,他为目的论和有机论所留下的余地并不影响他的机械自然观( 在这点上真正有所突破的是后来谢林的《自然哲学》) ,这只是对机械论自然观出于其他原因而作的补充,为的是能够更轻松地过渡到道德的形而上学。
三。
比第二种超越方式更贴近自然本身的方式就是目的论的方式。目的论在康德那里同样是一种反思性的判断力,但不同于审美判断力对自然界的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所作的判断,它是对自然界的客观质料的目的所作的判断。在这种反思性的判断力中,康德重新捡起了他早年从自然界特别是有机体中看出上帝的目的意图的观点,但那个时候完全是他的一种无根据的猜测。而现在由于有了审美判断力的先天根据,即从人的先天的情感能力①来进行评判的反思性的判断力,他就可以扩大战果,把这种反思性的判断力扩展到对自然界的客观质料的目的的规定上,将这种目的设定为某种自然对象在逻辑上必要的假定②。这首先是指的有机体的自然目的,其次是指的整个自然界的目的系统。
原文出处:邓晓芒. 论康德对机械论自然观的超越[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7.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