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中国武术开辟新的发展空间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19 共805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武术发展新空间探究
【第一章 第二章】 中国武术开辟新的发展空间研究引言
【3.1】武术空间的主要内容·拳种
【3.2】武术空间的主体·人
【3.3】武术空间的主要活动地点·场所
【第四章 参考文献】中国武术文化空间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引 言

  1.1 选题的依据

  自 20 世纪 70-80 年代以来,"空间"的研究波及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并作为当代人文社会学的热点话题,成为人们分析社会现象背后权力作用与制度力量的新概念。

  福柯认为 20 世纪预示着一个空间时代的到来,列斐伏尔在 1974 年法文版的着作《空间的生产》中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的"容器"或"平台",相反,当代的众多社会空间往往矛盾性地相互重叠,彼此渗透。他认为空间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的重要一环,空间是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并随历史的演变而重新建构和转化。对于空间的重要性可以从空间的征服和整合的过程中看出,"对于空间的征服和整合,已经成为消费主义赖以维持的主要手段。因为空间带有消费主义的特征,所以空间把消费主义关系(如个人主义、商品化等)的形式投射到全部的日常生活之中。消费主义的逻辑成为了社会运用空间的逻辑,成为了日常生活的逻辑。控制生产的群体也控制着空间的生产,并进而控制着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空间,被消费主义所占据,被分裂,被降为同质性,被分成碎片,成为权力活动的中心。"空间重要的意义已成为普遍的共识,但有关武术空间系统性论述仍然付诸阙如。

  在人文社会学的"空间转向"中,列斐伏尔阐述了社会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他重新赋予空间能动和辩证的力量:空间是一种社会产物,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构建力量,既为手段也为目的。列斐伏尔认为"空间问题汇聚了一切",空间不再是中性的,而是兼具政治策略性。大卫?哈维将空间生产的源泉归结为社会权力,布迪厄以空间分析社会阶级结构,并内涵在他所设计的"场域"概念之中。

  在城镇化进程中,武术的存在空间不断的被挤压,科学技术和环境的改变,媒体的改变对武术的空间产生着影响,在丰富多绕的身体文化面前,武术发展却由于西方身体文化而远离大众、远离传统,形成竞技一枝独秀,曲高和寡的局面,本文根据武术空间的含义分别从拳种?武术活动的主要内容、人?武术活动的主体、场所?武术活动的主要地点三本分对中国武术的空间拓展进行阐述,在大武术需要大空间的原则下,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武术的空间进行理论的研究。

  1.2 选题的意义。

  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变迁,带来人类的巨变,在西方文化向外扩展的过程中,任何非西方社会接受西方文化,其冲突的幅度有大有小,冲突的时间有久有暂。强大的西方体育、趋于完善的奥林匹克运动、时尚的域外体育不断地挤压着武术文化的生存空间,使其空间越来越狭小,越来越逼仄,声音越来越低沉,影响越来越式微。在全球文化的交融与竞争中,强势文化必然要通过不断衰减弱势文化的质量、淡化弱势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同化弱势文化来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武术,其本身存在一些在当下时代生存和发展的不利因素,在时代转型的社会中发展不容乐观。因此,从武术空间的角度出发,如何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重新唤起人们对武术的重视就显得尤为紧迫。

  空间,其本身含义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高度,经典物理学上的空间解释是宇宙中物质实体之外的部分称为空间;相对物理学的解释是宇宙物质实体运动所发生的部分称为空间。中国武术的发展史来看,其空间的幅度变化由于社会大背景而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比如最早时期武技的产生即是自然与战争条件的影响,以及为了维护首领阶级利益与政权的需要,后来随着出现文武分途的时代变化,以及民间、军旅武术的发展并伴随武举与武学选拔和培养机制的建立,促进了古代学校武术的发展;近代土洋之争促使国人对武术进行了重新的认识。而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背景下,陪伴媒介参与的社会机制中,武术空间的如何拓展就成了一个应该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空间的特点,从无形的空间和有形空间对中国武术的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本文将分别从空间需求划分的三大角度出发,对中国武术的空间进行一定的阐述,旨在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表述。

  对于空间的概念,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通过人类主体(资本家、政客或其他人)的有意识活动产生的。

  他认为对于空间的征服和整合,已成为消费主义赖以维持的主要手段。因为空间带有消费主义的特征,所以空间把消费主义关系(如个人主义、商品化等)的形式投射到全部的日常生活之中。

  (社会的整合:在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各行为者之间的诸种实践的相互性,被理解为交流的延续和交流的脱节。)卡斯特利斯认为:空间并不是一种"社会反映",它就是社会。……因此,各种空间形式,至少在我们星球上的各种空间形式,都可以和所有的其他物体一样,通过人类的行为被创造出来。

  勒菲弗和曼德尔认为:有组织的空间不仅是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一种反应;就生产方式而言,有组织的空间会引发各种主要的矛盾,激发具有转换性的潜能;它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阶级结构和各种阶级关系。

  对于空间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伯杰的声言中看出:"现在,预言牵涉到一种地理的投射,而不是历史的投射;是空间,而不是时间,是我们无法看见各种结果。

  "对于文化空间的概念,王文章认为:它所指称的是某种集中举行流行的与传统的文化活动场所,或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项目官员埃德蒙?木卡拉认为:文化空间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是指"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形式规律性地进行的地方或一系列地方".具体来说,文化空间就是指"某个民间或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或某种特定的、定期的文化事件所选定的时间".

  对于武术"文化空间"的概念,吉灿忠认为:武术"文化空间"可分为空间性武术"文化空间"和时间性武术"文化空间".前者是指集中体现武术文化或活动的村落、庙会、社区、学校和军队等场域;后者是指集中展示武术活动或文化的比赛、博览会、健康大会、庆典等特定节日、活动。

  关于武术空间的理解,对于空间,老子曾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武术空间也同样如此,"有"为人们提供了便利,"无"才是其重要的意义。武术空间的"有"即为从古至今形成的的武术拳种,武术空间的"无"即为与造拳时伴生形成的武术理念。从空间的角度出发,把武术空间理解为在武术精神及武术的文化理念、生活惯习、社会习俗规范下的武术习练人群、武术活动、武术场所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互共生而形成的一个整体成为武术空间。

  1.3.2 关于中国武术空间的相关研究。

  1.3.2.1 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武术空间的影响。

  高宣扬认为:生活在大都市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建立他们在社会中的显赫地位,也为了同旧社会统治阶级竞争,就已经开始模仿旧社会中的封建贵族和帝王将相们的奢侈生活方式。他们把旧社会宫廷社会的各种奢侈生活方式当做他们显示特殊社会身份的标志,搬移到市民社会中,从而也扩大了这些奢侈生活方式的社会影响。

  因此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经济意识的增强,很多人传播武术都有了工资的要求。这种现象反映了民间长久流传着"穷文富武"的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栗胜夫认为:当下,"地球村现象"的日渐突显,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的相互交融渗透,对我国的传统武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上一些健身操、街舞、迪斯科等西方体育项目特别受人欢迎厂校园里,韩国的贻拳道也受宠有加,相比之下,中华武术却显得相对冷清,国宝胜不过外来货的活生生现实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表面看,这是一个兴趣爱好的体育现象,而它的深层则是一个民族文化问题".

  特别是年轻一代,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体育的审美和价值判断标准,面对传统武术,他们并没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和那么深切的情感,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郭玉成认为:民间传统武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基本上处于自然发展、甚至自生自灭的状态。如果缺乏农耕文明的社会背景,会很快缺少传人。当传人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时,传承武术就会放在次要地位。在缺乏相关政策与资金扶持的情况下,民间武术的传承纽带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特征。一旦出现传人的责任心不足或意外事件的发生,就会造成传承的断裂。此外,武术作为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其传承方式必须是口传心授,而且,这种传承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保障技艺的整体传承。

  李龙认为:就传统武术文化而言,社会转型对传统武术造成的冲击,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

  第一,中国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使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质的变化,导致传统武术某些重要特征的封闭社会基础正被摧毁和消失,使传统武术面临着一种原有社会结构基础被瓦解而新的社会结构基础还未来及成型的生存状态。

  第二,中国社会转型使人们逐渐摆脱自在自发的传统的生存状态,进入到一种自觉自在的现代的生存状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格模式受到了更新和变换。

  生存状态的改变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必然导致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认识产生变化。

  第三,中国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使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具有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特征。

  吉灿忠,邱丕相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动不居,与其历史环境相存相依,受不同民情民俗、文化时令、族群信仰、制度精神和道器物场等方面影响,并诉诸于"文化空间"整合表现出来。然而,受自然病态和生态危机、社会病态和社会危机、心理病态和精神危机、人际病态和道德危机、文化病态和价值危机等方面的影响,传统武术的生产环境濒临危机,传统武术的沿袭、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武术文化空间与社会、自然资源密不可分。武术活动不可能脱离自身的"文化空间"而存在,必须借助于特定环境来完成。目前,全国各地形式迥异的庙会、村落、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的武术活动多由文化管理机构来行使管理(如开封武术庙会等),但它与当地其他文化共同构成了强大的旅游资源,又归属旅游部门辖管(如少林武术、武当功夫和峨眉功夫与巍峨俊美的"三山"景色及其传统文化圣地)。

  高宣扬认为:时装和其他流行文化产品及其穿戴方式,首先表示其使用者所属的社会阶级或社会阶层,表示人们究竟隶属于哪些社会群体。其次,时装及其文化产品表示其使用者在时装产品的运动中所处的地位,表示他们在时装流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时装和流行文化产品表示其使用者的心理形态、种类和趋势。第四,时装和流行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人们属于创作者还是追随者,是流行的领导者、前卫者,还是模仿者、散布者、传播者和崇拜者。

  因此有必要对武术的时装进行改革,从而拓宽其影响空间。

  1.3.2.2 媒体化传播对武术空间的影响。

  尼采宣布,人是一种超越了发情期兽类之限制的生灵,所以他不仅仅不时地,而且不断地寻找乐趣。但是,乐趣之源没有其获得长久乐趣之准备所要求的那么多,天性就迫使他走上发明乐趣之途。人这个有意识的动物,具有过去和将来的视野,很少为当下完全占据心灵。正因为如此,他会感到无聊,而这对任何动物来说也许是陌生的。为了摆脱无聊,这个奇特的生灵就寻找一种刺激。倘若寻找不着,就得发明。武术在当今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尴尬境遇,很大程度上与大众传媒的关注程度与方式有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反复出现的东西才有价值,才能为人们所知,它会成为一种标准,成为模仿的对象。"西方体育以其强烈的刺激性、不可预测性以及不可重复性符合当代大众传媒的传播理念,也能够满足现代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消费心理,所以大众传媒对西方竞技体育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武术。受西方时尚文化的影响,很多人赶时髦、追潮流,学习跆拳道、瑜伽、踏板操、踢踏舞,而不学武术,造成了中老年人独"武"的景象。

  在域外体育的冲击下,武术的发展过程,在经历长期的演变之后,终因不能再忍受在其自身范围内的自我禁闭,所以试图超越传统武术本身的界限,打破传统原则,在一个从未涉猎过的领域内进行新的冒险,开辟新的创作领域。继而导致竞技武术的产生,然而一直被政府支持的由少数专业武术人士和精英分子所垄断的竞技武术在武术入奥项目面前也未取得显着成就,因此应该两手抓,在竞技武术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传统武术的保护及发展。

  郭玉成认为:商业武术影视的"娱乐化"特征,使其对武术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

  人类需要娱乐,但娱乐是人类灵魂的娱乐,不是一种感官刺激的满足。武术是武术求道者的终身追求,价值观念是武术的灵魂,底线应是有利于武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商业武术影视是武术大众传播的途径,但是决不能追求泛娱乐化。

  美国传播学者德弗勒曾说过,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传播手段的阶段性发展。

  文明的产生得益于传播,同样,文明的形式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息息相关,而信息的传播方式决定于相应的媒介,因此,媒介是一种文明形式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一样。作为媒体关注程度不同的西方体育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由于电视等媒体的关注程度的高低差异,正在形成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强烈反差。

  特别是在全球化、市场化、技术化成为当代社会显着特征的时代,武术与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密切,武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大众媒介关注的对象,丰富了大众传媒的传播视阈,同时大众传媒的高度关注也促使武术的迅速发展。

  研究媒介嬗变对武术发展中的得与失,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还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中国武术影视巨星的诞生,都是一次次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他们将电影作为武术传播的主要媒介,共同创造出了一个个功夫电影时代,功夫电影也将他们推上一个偶像级的巨星地位。虽其电影票房之高,但因文化内涵的差异使我们出现了正在看和我正在重复看的现象。

  刘砚议认为:随着电视剧视像传播和叙述能力的提升,电视产业化进程的加速,以迎合庸俗趣味、时尚流行为导向,以图像仿制、程式配方作为主要手段,视觉消费文化的渗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美学现实。在这种声、光、色的"浸泡式"视觉奇观中,感官刺激压倒了叙事,声音压倒了影像,娱乐压倒了信息,……新的技术不仅产生了新的影视,也培养了一代新的观众。

  宋永琴认为:"媚俗"带动的消费愿景,构成了媒介生存的现实文化语境;同时媚俗的叠加、累积,遮蔽了艺术创新的视角,导致了审美的贫乏和缺失。"媚俗"成为一种必然的审美选择,它在社会消费层面生成道德和价值,无节制的膨胀了大众文化的欲望,使精英文化的艺术执着在讨好大众的喧杂声中"混沌和迷失".

  斯诺(R.P.Snow)认为,由于当代电视的盛行及泛滥,当代社会的文化已经变成地地道道的"媒体文化".当代社会电视事业的兴隆和盛行,以及电视在当代社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迫使社会学家从总体和技术的各个角度重新探讨电视及传播的性质,特别是重新分析意识系统传播的范围、手段及效果。

  总之,"英雄化",不是为了维持它,也不是为了永恒化,而是为了使之永远处于"流浪活动状态".这是一种闲逛游荡者的心态和态度,只满足于睁开眼睛,对于回忆中的一切给予注意,并加以搜集和欣赏。波德莱尔本人曾说:"他走着,跑着,并到处搜索。这位赋有想象活动能力的孤独者,确确实实地,穿越人群的沙漠永远流浪。他心目中具有比任何一位纯粹流浪者要高傲得多的目的。这种目的,并不是满足于对于周遭世界的暂时欢乐,而是一种更加一般的目的。他所寻找的,就是我们可以称之为'现代性'的那种东西。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寻求,并超脱在历史中包装着诗歌的那种模式。"(Baudelaire,C.1976:tome Ⅱ,693-694)所以,表面看来,以为流浪者不过是各种各样的好奇心的代表者。他到处寻找阳光和光明,欣赏各种诗歌。

  当普通人陷于对于某种奇特的美的欣赏的时刻,他寻求那些能够引起动物欲望旺盛的欢乐。

  因此在竞技武术的传承下我们也应回归传统,在媒体社会充分发挥媒体的效应从而保护和为其拓展更宽广的空间。

  1.3.2.3 文化变迁对武术空间的影响。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许多民俗事项正在逐渐的消失而去,武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探究武术存在的生活环境无疑可以使我们对武术自身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和认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消退,旧时流传的一些习俗、信仰等要么消失,要么增加了新的元素,传统的民俗与生活联系越来越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必然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青年外出求学,中年外出打工,使我国广大农村成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空巢村".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强,许多拳种伴随着技随人绝的现象产生。

  人类文化只有进入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意识状态,也就是说只有不断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意识到自身的虚无本质,才算真正地把握了自身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一旦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之能力丧失掉,生命就枯竭而终止。然而没有欠缺,没有虚无,就不会有自我超越和自我否定。自满自足的所谓真理体系,一向成为传统文化追求的目标。殊不知,一旦形成这种体系,一切精神活动和文化产品就僵化了,也就是等于自杀。

  然而现代都市中其蕴含的文化是一种非常活跃、富有生命力并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扩张能力的文化力量。同时,它又兼有侵略性、渗透性、扩张性、诱惑性和伸缩性。然后,它又通过由都市发射出去的交通、媒体和信息网络,像章鱼一样,把它的触角伸到一切可能的领域,并无止境的延伸下去。

  因此在农村和城市的转变中,空间的萎缩将对拳种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郭玉成认为:社会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变化,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需要对传统武术的"传统"存在方式的有所割舍,传统武术向来以其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为存在方式,但在当前"文化生态"下已经失去生存的土壤,这需要我们继承、保留其技击实用的攻防内涵、传统的技术训练理论体系及其演练风格,并使传统武术蕴涵的多种功能趋向表演、教育、修身、养性、健体等多元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

  王岗认为"文化围城"现象的出现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其本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结果。我们必须认真面对"文化围城"现象,使武术在发展中突破"守城",从而在发展中"进城"、"出城",让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在文化的融合中共同发展。

  ③外部对其空间不断的倾轧,以致使其处于逼仄的地位和难堪的处境,甚至许多地方拳种任其淹没在败落的文化蒿莱里和任其挣扎在大众文化的喧嚣之中。20 是世纪全球社会的结构和人们心态的变化重大时刻,是随之而来的人类生活方式转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是身体选择了传统武术,还是时代文化引诱、操纵和控制身体?在对历史和未来的理性规约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现实关照的都市化进程中,中国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透露出的缺陷不断的显现出来,面对传统中的由矛盾不断倒逼出来问题中,只有在不断的继承和改革创新中,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不断解决问题并浅化其不利因素。都市之中流行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而传统占次要地位,为此在这种矛盾中,我们应寻求其更好的发展的路径做不懈的努力。

  中国武术是大文化,大文化需要大空间。匍匐在"体育"空间的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一个绻翼自囿的文化;只拿"体育"论述来评价中国武术,已经开始丢弃和异化我们的传统和根本。中国武术在"体育"空间中生存状态的持续,必然决定着它只是一只没有生命张力的蓬间燕雀。中国武术只拿"体育"作为论述和评价向度,也必然导致源远流长历史的隔断,文化特质的丧失。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空间的概念出发,对中国武术空间的拓展路径进行探讨,结合地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对中国武术空间的拓展研究进行理论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的需要,查阅相关文献、图书、史料等,资料主要来源有:苏州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中国学术期刊网、图书馆文献传递等等。对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支撑。

  2.2.2 逻辑分析法。

  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具体手段,对搜集整理出来的文献、史料等进行系统分析,对中国武术空间进行梳理,挖掘拓展武术空间路径的道路。

  2.2.3 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把本研究的思路、方法等与研究社会学、武术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获取他们对本研究的意见和建议,求教他们对中国武术空间拓展方面的看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