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地域范围及概念界定

时间:2016-07-19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265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沧州回族武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探讨
【引言 第一章】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地域范围及概念界定
【第二章】沧州回族武术历史渊源与文化成因
【第三章】沧州回族武术文化内容及特征
【第四章】沧州回族武术的地位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五章】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社会文化意义
【结论/参考文献】沧州回族地区武术文化的价值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引 言

  沧州以武术闻名,沧州是众多武林豪杰聚集的地方,也是许多优秀拳种的发祥地,其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推广、传播中华传统武术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沧州又是华北平原回族聚集地,这里曾涌现过大批的全国著名的回族武术家,八极、六合、查拳、滑拳、弹腿等回族武术就是他们在总结、汲取中华传统武术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回民风俗习惯和生活特点,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他们的这一壮举是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也是对我国回族武术文化的一个创新,在中国武术史上一定会留下辉煌的篇章。

  回族作为沧州四十一个少数民族中历史较久民族[1],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扶持下,其武术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今,全球文化迅速蔓延,我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愈发强烈,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把握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丰富和完善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理论,并指导其健康发展。首先,本文以历史时间为顺序,分析沧州回族武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及成因,总结回族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研究回族武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发挥沧州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最后,把武术与社会联系起来,分析社会发展对沧州回族地区武术的影响,体现沧州回族武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回族武术文化内涵。

  第一章 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地域范围及概念界定

  一、沧州回族武术文化地域范围。

  沧州,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滨渤海,西近太行山,南邻山东,北倚京津,沧州始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 年)。现沧州,唐尧至今,隶属多变,唐尧时或属兖州,或属冀州,史书不详。战国时属齐,为齐之北地;秦属巨鹿、济北二郡;三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属北魏;北宋时属河北东路;元时属中书省;明时属京师;清时属直隶省;民国二年(1913 年)改沧州为县,属直隶省(后为河北省)。1937 年"七·七" 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沧州沦陷,中国共产党领导之边区政权建立。至 1945年日本投降前,分属冀中区和冀鲁边区(沦陷区先后称河北省津海道、渤海道、直渤特区)。日本投降后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冀中区和渤海区;1949 年10 月,属沧县专区和山东省德州专区;1953 年,分属沧县、天津、定县专区;1958年 6 月,沧、津两专区合并为天津专区,同年 12 月划归为天津市;1961 年重设沧州专区;1978 年改为沧州地区;1984 年,沧州市升为河北省省辖市[11].

  沧州回族武术文化是指沧州地区回族武术所体现或反映出来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等一种文化综合体,沧州回族民众是文化的主体[12].

  回族崇尚武术,既有穆圣护教之因,又有爱国扶危之明训,更有弱者自卫,强身健体,以武谋生等史因[14].

  回族武术八极拳、六合、弹腿、滑拳、查拳等在全国影响较大。中华武林中回族高手众多,如清雍正十年,勇夺头名状元的哈攀龙;智勇双全的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人称"大刀王五"的王子斌;"八极鼻祖"吴钟;"神力千金王"王子平;震威将军马龙图等等,都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15].

  新中国成立后,回族的武术发展较快,涌现出大批的优秀回族武术人才,如刘述仁、刘述来、刘秀萍、常玉刚、李军等全国闻名的回族武林佼佼者[16].

  二、沧州回族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

  武术与武术文化,二者是不同层面的两个概念[17].武术只是武术文化的一部分,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8].武术文化与武技密切相关,既包括原是武技的武术,又包括不是直接武技的但和武技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内容,它所研究的应该是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所反映和体现出来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社会成员个人获得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是通过武术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思维方式[13].很显然武术文化所反映的内容要比武术反映的内容多得多,至少还包括不属于体育范畴的实用武技、思想意识、民俗事项以及与武术相关的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的内容[2].

  沧州以沧海而得名,是一座有着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的古城。元朝时的沧州,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民风以淳朴勤劳、尚义任侠而著称。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武建泱泱"之誉。明末清初,沧州武术达于鼎盛。明、清两代沧州曾出过武进士、武举人 1937名。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有"小梁山"之号,可见沧州武风之盛[19].

  回族入住沧州可追溯至元时。而沧州回族的迁入主流主要还是来自于明初两次的移民:一次是明洪武四年(1371 年)"六月,徙山后(现张家口至辽宁一带)民三万五千户屯田北平";最重要的一次是"靖难之役"后"以实空地"的移民,"皆明初由江南迁徙而来". 后来沧州回族或战争、或经商、或官居、或移民、或逃生、或投亲,经世代繁衍,形成现在沧州回族分布格局。

  回族武术是一个武术体系,其内容丰富,门派众多,包括拳术、器械、对练,它吸收了其他门派的精华,结合穆斯林的生活实践和风俗习惯,经过数代人的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

  沧州回族武术历史悠久,古老的传承、历史的积淀为沧州回族武术沉结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崇尚武勇是回族一个显著的特点,几百年来已演进成了回族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在近代和当代的著名武术家中,回族可谓人才辈出、名声显赫。在 1999 年国家实行 "武术段位制"以来,海内外武术家获最高段位九段者共五人,其中回族就占三位,即张文广、何福生、马贤达[21].可见回族与武术的关系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回族尚武,可溯至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复兴初期的卫教先民,沧州回族多为明初将领之后裔,沧州回族世代习武,至明清两代独创了"八极"、"弹腿"两大门类,逐步形成了八极拳、六合拳、查拳、滑拳、弹腿、通劈、五虎棍等著名武术门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沧州回族武术文化,涌现出了大批全国著名的武术大师,如力毙俄国大力士的丁发祥,清代武状元哈攀龙、哈廷梁、白成龙,六合大师李冠铭,无敌双刀李凤岗,大义回侠王正谊(大刀王五),铁掌大师吴会清,外狂克星王子平,津门教头吴秀峰,八卦名家吴英,广布武技于西北的马凤图,曾助张之江创立中国国术馆马英图等,都是沧州回族人。他们的高风亮节、淳朴武德、精湛技艺为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