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化学论文 > 化学教学论文

高二理化班化学课前预习状况调查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李士健
发布于:2019-12-27 共4737字

高二化学论文第五篇:高二理化班化学课前预习状况调查分析

  摘要:通过对高二理化班学生化学课前预习状况的问卷调查, 客观地分析了统计结果, 发现女生的预习习惯比男生的好、预习有助于提高化学成绩、越有兴趣越会积极主动预习等。同时也发现预习中存在不少问题, 预习习惯总体较差、学案使用不合理、预习方法粗糙、教师指导不到位等。为此, 师生要明确预习的目的及作用, 教师还应该通过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教会学生合理使用学案、传授科学的预习方法、分层指导、加强对预习效果的督查等方式, 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预习, 从而促进师生的教与学。

  关键词:高二化学; 课前预习; 学案; 化学成绩; 学习目的;

  高二理科学生往往要学完“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物质结构与性质”3个模块内容。因而高二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关键期, 重要知识点多、学习难度大, 更需要课前预习。教学实践中, 却发现很多学生由于课前预习不足, 缺乏相应的准备, 分组讨论时, 只能充当“旁听生”, 无法积极参与, 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为了了解高二理化班的化学课前预习状况, 找出问题, 探寻解决策略, 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连云港市某国家级示范高中高二理化班学生, 从17个平行班级中随机抽取2个, 共发放调查问卷104份, 回收有效问卷94份, 有效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有效被试的基本情况     下载原表

 

  2 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2.1 学生化学课前预习习惯

  表2 学生化学课前预习习惯     下载原表

  

  表2说明两个问题:学生预习习惯总体较差, 有预习习惯的只约占总数的11.7%;女生的预习习惯 (约22.7%) 比男生 (约8.3%) 要好得多。一般来说女生学习较男生更为认真, 相关习惯也较好[1]。

  2.2 课前预习是否有必要

  表3 课前预习是否有必要     下载原表

 

  表3说明绝大多数 (约77.7%) 同学认为课前有必要预习, 只有约3.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预习, 可见大家都认识到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当然, 具有“预习有必要”的意识, 并不代表就有预习习惯。

  2.3 课前预习对化学成绩的影响

  表4 课前预习对化学成绩的影响     下载原表

 

  表4说明多数人 (约91.5%) 认为课前预习对化学成绩有影响, 只有约8.5%的人认为课前预习对化学成绩的影响不大。学生若有不好的预期, 就会影响其预习的积极性, 也就不会花太多时间来预习。

  至于课前预习对化学成绩的具体影响, 详见表5。从表5中可看出, 认为课前预习对化学成绩影响很大的38人中, 有35人 (13+22) 的成绩多次在优、良以上 (约占92.1%) ,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认为自己优良的成绩得益于课前预习。即使认为课前预习对化学成绩影响一般的48人中, 也有42人 (15+27) 的成绩多次在优、良以上 (占87.5%) 。数据充分说明预习对化学成绩的确有影响, 预习有助于提高化学成绩。

  表5 课前预习对化学成绩的具体影响     下载原表

  2.4 课前预习与上课认真听讲的关系

  在回答问题“您是否觉得课前预习过了, 上课就不想认真听了?”时, 约有89.4%的同学认为即便课前预习过了, 上课仍想认真听, 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还是正确的。

  然而仍然有约10.6%的同学觉得课前预习过了, 上课就不想认真听了。这部分同学为什么会预习过就不想听了呢?往往他们可能是优秀生, 内容太过简单, 课前自学预习都会了, 自然就不想听了。课前预习容易降低材料的新鲜度, 会导致听课的兴趣下降, 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事先划分出哪些内容适合预习, 哪些简单的内容可以不预习, 对优秀生还可建议听课时有选择地听等。

  2.5 主要的课前预习方法

  表6 主要的课前预习方法     下载原表

  

  表6说明, 大多数 (约68.1%) 学生课前预习就是“简单看一遍书”, 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的只有约21.3%, 试做课后练习的就更少。可见预习方法单一、粗糙, 不太科学。没有掌握合理的课前预习方法, 预习效果往往不会太好, 需要与同学交流或教师指导。

  2.6 学案与课前预习

  在回答问题“您通常是不是以为做完学案就完成了课前预习?”时, 有近一半的人 (约47.8%) 认为做完学案就完成了课前预习。学案是目前很多地方采取的“导学”模式, 然而很多学生对学案的作用没有搞清楚, 不会用学案来辅助预习, 存在的问题较多。

  2.7 学案完成情况

  表7 完成学案的时间     下载原表

 

  从表7中可以看出, 有一半学生是教师上完课以后才去做学案的, 还有约3.1%的人根本不做、不交学案。学案若课后做, 就失去了其导学作用, 学生完成学案的时间不同,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对学案要求不统一, 即使要求了, 监督检查还不到位, 导致个别学生甚至不交学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应多些主动预习, 少些被动预习。

  2.8 学案的使用频率

  在回答问题“您在学习新课前, 会有相应的学案吗?”时, 回答常有的仅占约20.2%, 绝大多数回答“偶尔有”。这说明学案编制与使用还存在不少问题, 有些随意、不能常态化、没有计划性。

  2.9 较难内容的课前预习

  在回答问题“对于高二化学课程中比较抽象的、理论性强的内容, 比如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等, 课前预习对于新课的学习有帮助吗?”时, 大多数 (约83.0%) 都意识到预习对于较难内容的学习很有帮助, 回答没有的约占17.0%。

  2.10 化学学习兴趣与课前预习习惯

  表8 化学学习兴趣与课前预习习惯的关系     下载原表

 

  注:对于问卷中的3个简答题的答案, 采取先找出核心词, 然后再对核心词进行频数累积统计分析

  从表8中“经常预习比例”可以看出, 很感兴趣的学生经常预习的比例约为25.0% (最高) , 不感兴趣的就没有经常预习的习惯, 相对来说越有兴趣越会积极预习。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其预习。

  2.11 您对目前编制的学案有什么看法?有可以改进的吗?

  学生回答: (1) 看法:质量较差;编排混乱、错题常有;题目太多;学案偏少、发放没有规律、不及时;不够基础、太难;简单罗列知识点, 主要从书上找一段话, 然后挖去几个空;题目不典型、针对性不强等。 (2) 建议:帮助总结梳理相关基础知识;重点要突出;难度应适中、不要太难的题目;习题由易到难编排、还要新颖;增加习题量;多给带详解的例题;把不太好找的知识点、重难点补充标识一下;增加新课导读;增加习题难度;总结罗列一些知识点, 但不设填空;帮助梳理易错点等。

  笔者分析:目前学案编制存在较多问题, 栏目编排混乱、不统一, 知识点梳理的不好, 习题偏难等。学生们的有些需求看似矛盾, 实则体现了个体差异性, 这也启示教师要分层次指导、学案编制也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

  2.12 您觉得课前预习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学生回答: (1) 好处:有利于了解上课的知识内容, 可以有目的地听课;有助于加强对难点的理解,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能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上课有针对性, 不用慌张;方便把握重点等。 (2) 不足:耗费太多时间, 特别是遇到难点时;容易在课堂上丧失听课兴趣, 会不认真听课;容易形成自己错误的见解, 不好纠正;重难点不易把握;对没有接触过的较复杂的知识, 预习时根本无法下手;理论部分预习与否没有区别等。

  笔者分析:关于课前预习的利与弊, 研究的较多, 课前预习也有两面性, 犹如一把双刃剑, 关键在于扬长避短, 教师要恰当地引导。不少学生认为预习会耗费太多时间而不愿预习, 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学生们的预习还不够高效。这也要求教师要科学指导, 同时引导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

  2.13 对于课前预习, 需要教师在哪些方面多做些指导?

  学生回答:告知预习的重难点, 给予简单提示;传授预习方法;多监督、新课前可以提问检查;教师给出一两个思考题;帮助列预习提纲;多准备学案;推荐预习指导书籍;检查预习效果等。

  笔者分析:从答案中, 能读出学生很渴望科学的预习方法, 在预习中他们会因人而异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 急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同时也说明部分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或者指导还不到位。

  3 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所呈现出的问题, 笔者认为若想把高二化学预习做好, 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协同作用。拟尝试给出几点建议, 供参考。

  3.1 明确课前预习的目的和作用

  “预习: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课前预习, 它是学生独立地接触新课知识, 若遇到问题, 学生可以先凭借自己的力量, 去尝试解决一部分问题, 并激发起探索的兴趣, 为进一步积极主动、深入学习创造一种期待情境。它将直接影响听课效果, 进而影响到其他学习环节的顺利进行。

  课前预习, 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图和目的, 知道哪些内容能够弄懂, 哪些内容自己无法弄懂, 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弄不懂的部分, 听课便有了针对性。就能够变盲目听课为带着疑问听课, 更好地抓住课堂的重难点, 与教师产生共鸣, 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提高化学成绩。学生明确了课前预习的目的和作用,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预习, 久而久之, 就可以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2 教师加强预习指导理论的学习

  从调查内容可以看出, 许多学生渴望教师对课前预习进行指导, 然而很多教师的指导又不到位。只有教师会指导, 学生才会高效地预习。因而教师应加强有关理论的学习, 才能高屋建瓴, 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预习。例如, 课前预习是学生的一种较低级别的自主学习形态, 可以用“自主学习理论”[2]进行指导。

  另外, 可用“最近发展区理论”[3]对哪些内容应由学生先学、哪些内容应由教师后教作出明确的划分, 便于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指导课前预习主要就是让学生尝试自己能否先行顺利地穿越过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还可以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学案的科学编写等。

  3.3 教会学生合理使用学案

  学案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引路者”。立足学生实际, 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情境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等, 才有高质量的学案。学案的形式及要求应该统一, 形成制度化, 不能时有时无, 让学生无所适从。

  可提前发放学案, 让学生利用课外和自习课等时间完成, 也可以在课内完成前半部分。可要求学生上交2次学案, 一是课前做好的学案, 以便教师了解学情;二是订正过的学案再一次交任课教师审阅, 用以查验学习情况。还要及时整理学案, 保存好学案, 以备复习时查阅等。

  3.4 掌握科学的课前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 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书, 而是要精读、质疑、整理, 必要时可列出预习提纲, 有时还要查阅其他资料来帮助预习等[4]。

  预习时, 应逐步掌握预习各类内容的学习规律, 如“化学反应原理”中理论性内容较多 (像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原电池、电解质溶液) 等, 要注意有关概念、原理、定律的事实依据, 学会通过抽象、概括和推理自己得出结论等。

  3.5 分层指导, 注重预习前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应避免将难度较大的内容放在课前预习中。学生们在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上都有差异, 教师应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开展预习, 要让每个学生都“心中有数”而又都“心有疑问”, 不能一刀切。教师每次下课前, 可向学生简介将要学习的内容、重难点、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最好每次都能留下一个预习问题。可以故意卖关子, 设置悬念让学生自己去究根问底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有了兴趣就会有预习的动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比较异同归纳总结。预习不要面面俱到, 应抓住重点, 允许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预习, 以使他们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3.6 督促、检查预习效果

  课前预习应是学生的一项重要作业, 在学校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让学生板书、展示、交流发言、质疑、互动等方式, 认真 (必要时可请班主任配合) 检查预习效果。若在家里, 就需要家庭协助督促了, 对于走读生, 家长每天可督促孩子主动预习第二天的内容等。其中, 尤其要加强对男生预习情况的督导。

  总之,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科学的课前预习,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促使师生的教与学达到“和谐共振”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等.化学教育心理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7:183-190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36
  [3]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第4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263-267
  [4]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43-145

点击查看>>高二化学论文(推荐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原文出处:李士健.高二学生化学课前预习的调查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2,33(12):61-63+76.
相关标签:高中化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