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伍尔夫女性观的发展性和超越性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14 共606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探究
【绪论】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绪论
【第一章】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对女性与写作的的思考
【第三章】对女性形象的书写
【第四章】对两性关系的表达
【结论/参考文献】 伍尔夫女性观的发展性和超越性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论
  
  “女性主义批评,尽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也都是致力于从已被自然化了的父权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观念中解放自身。”①只要提到女性主义批评,我们就不能不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名字。作为女性主义论争的开创之母,她引出一系列后世女性主义者争论不休的问题,为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常我们把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强调男女两性平等,要求男女平权;第二阶段关注的重点是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的差异;第三阶段主张的是解构男女两性二元对立,共创一个多元共存的新局面。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同时代的女性主义者一样要求男女享受同样的政治经济权利、受教育权和就业权利。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不仅仅止于此,她在承认两性差异的前提下,将批判的中心直指罪孽深重的父权制度,揭示了性别的社会建构特征。她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呼吁对女性的存在、价值进行确认,对女性的身份进行重构。所以说她的女性主义思想远远超出了同时代妇女运动的目标。她对性别差异的关注开启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二阶段的研究。
  
  女性主义批评第二阶段沿着弗吉尼亚·伍尔夫开辟的方向继续挑战父权制的权威。一些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大力赞扬女性的差异。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分析了女性因为经济上的不平等和意识形态上被动受到男性的压迫。她区分了“性”和“性别”的所属范畴,指出“性别”是文化上、心理上要求的性别身份。
  
  “米利特揭露了男性小说中对性的压迫式再现”②,强烈批判了父权制文化。
  
  另外,伊莱恩·肖瓦尔特也继承了伍尔夫追寻女性写作传统的精神,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再现了被消抹于历史之外的女性作家的文学史,揭示了女性写作同男性写作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肖瓦尔特此书的标题说明了她借鉴了伍尔夫,正如玛丽·伊格尔顿指出的,他们两人的目标有着明显的相似:一种对女作家创造的激情,一种对女性主义的探索……把两位批评家连在一起。意识到妇女生活的不可见性,她们都积极地做关键的恢复与补救工作,尽力发现被遗忘的先驱者。”
  
  当然肖瓦尔特有超越于伍尔夫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她将女作家们被掩盖在历史背后的物质、心理等因素的构成一同挖掘出来。
  
  埃莱娜·西苏承袭并发展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女性话语”的思想,为了解决普遍存在的女性“失语症”,她提倡用女性话语进行文本创作。她在《美杜莎的微笑》中大力倡导“女性写作”,在西苏看来女性写作是一种强有力的反抗父权制文化压迫的形式。当然她和伍尔夫的思想有相区别的地方,“伍尔夫放弃了为女性身体说话的斗争,而西苏则狂热于充满女性无意识的写作。”
  
  女性主义发展第三阶段的关键词是:两性共存。这与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倡的“双性同体”不谋而合。伍尔夫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旨在消除女性主义理论建构中的性别困扰,这一理论在日后的发展得到了很多女性主义者的拥护,包括玛丽·埃尔曼,卡罗琳·海尔布伦,陶丽·莫依等等。当然它也受到一些女性主义者的质疑,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论争。但是不论是赞同还是质疑,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确立女性的主体身份。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虽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比如说她对女性文学的考查范围仅仅局限于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女性,忽视了黑人女性和下层社会的女性。这导致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打上了明显的阶级烙印。但是她对女性生活和写作倾注毕生精力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她为后世女性主义者所建构的理论框架、所开拓的研究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给后世学者留下了重要的启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在承接了过去一百多年的女性主义发展史,经历了无数次思维范式的转变后,要始终不变地坚持政治立场和学术立场,明确自身的任务,继续为自身的发展而努力,为建构和谐的两性生存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Woolf,V.):《伍尔夫日记选》,戴红珍、宋炳辉译。2 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年。
  
  [2][英]弗吉尼亚·伍尔夫(Woolf,V.):《伍尔夫读书随笔》,刘文荣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年 4 月。
  
  [3][英]弗吉尼亚·伍尔夫(Woolf,V.):《一间自己的房间》,贾辉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年。
  
  [4][英]弗吉尼亚·伍尔夫(Woolf,V.):《到灯塔去》,马爱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年。
  
  [5][英]弗吉尼亚·伍尔夫(Woolf,V.):《奥兰多》,任一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年 4 月。
  
  [6][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Woolf,V.):《普通读者》,江帆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2.国外研究专着:
  
  [7][澳]亨利·理查森:《女人的声音》,郭洪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8][法]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桑竹影、南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
  
  [9][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0 月。
  
  [10][美]佩吉·麦克拉肯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艾晓明、柯傅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 月。
  
  [11][美]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晓征、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年 10 月。
  
  [12][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年 9 月。
  
  [13][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縢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5页。
  
  [14][美]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韩敏中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年 12 月。
  
  [15][美]塞·诺·克雷默主编:《世界古代神话》,魏庆征译,华夏出版社,1989 年,第52 页。
  
  [16][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赵拓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年 7 月。
  
  [17][英]林德尔·戈登:《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厚凯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18][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
  
  [19][英]玛格丽特·沃特斯:《女权主义简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年 11 月。
  
  [20][英]拉曼·赛尔登等:《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 月。
  
  [21][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 月。
  
  3.国内专着:
  
  [22]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译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 年。
  
  [23]陈染:《陈染文集·女人没有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年 11 月。
  
  [24]贺桂梅:《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 3 月。
  
  [25]黄梅:《女人和小说》,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年 9 月。
  
  [26]郝琳:《唯美与纪实 性别与叙事--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年 5 月。
  
  [27]刘岩,马建军等编着:《并不柔弱的话语--女性主义视角下的 20 世纪英语文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年 10 月。
  
  [28]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 月。
  
  [29]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年 6 月。
  
  [30]李银河编:《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三联书店,1998 年。
  
  [31]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 月。
  
  [32]刘耀中、李以洪:《建造灵魂的庙宇荣格评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年。
  
  [33]罗婷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 12月。
  
  [34]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 5月。
  
  [35]马元曦、康宏锦编:《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文化译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6 月。
  
  [36]倪志娟:《女性主义知识考古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 12 月。
  
  [37]瞿世镜选编:《伍尔夫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年 6 月。
  
  [38]苏红军,柏棣主编:《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 月,

        [39]吴庆宏:《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权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2005 年 3 月。
  
  [40]王赳:《激进的女权主义--英国妇女社会政治同盟参政运动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年 7 月。
  
  [41]易晓明:《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年 01 月。
  
  [42]谢玉娥编:《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年 8 月第 1 版。
  
  [43]俞湛明、罗萍主编:《女性论坛》(第 2 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年 7 月。
  
  [44]杨莉馨:《20 世纪文坛上的英伦百合--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11 月。
  
  [45]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 1 月。
  
  (二)期刊论文类:
  
  [46]陈染:《超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钟山》1994 年第 6 期。
  
  [47]陈聪聪:《拥有自己的空间--联想自维吉尼亚·吴尔芙的〈自己的房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1 期。
  
  [48]董之林:《来自女性世界的觉醒之声--近年来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研讨情况述评》,《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9 年第 12 期。
  
  [49]董辉:《〈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的声音》,《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 4 期。
  
  [50]胡敏:《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中北大学学报》2008 年第 4 期。
  
  [51]胡全生:《“仁”与“智”的撞击--美、法女权主义批评之比较》,《外国文学》(季刊)1997 年第 1 期。
  
  [52]姜云飞:《“双性同体”与创造力问题--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理论批评》,《文艺理论研究》1999 年第 3 期。
  
  [53]罗婷、李爱云:《伍尔夫在中国文坛的接受与影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 5 期。
  
  [54]黎慧:《谈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文学自由谈》1987 年第 6 期。
  
  [55]李少鹏:《自己的一间屋--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简介》,《文艺评论》1988 年第 5 期。
  
  [56]林树明:《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 1 期。
  
  [57]马睿:《从伍尔夫到西苏的女性主义批评》,《外国文学研究》1999 年第 3 期。
  
  [58]潘建:《国外近五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当代外国文学》2010 年第 1 期。
  
  [59]邱小轻:《<时时刻刻>:冲破父权制的藩篱的女性》,《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第 7 卷第1 期,2007 年 3 月。
  
  [60]束永珍:《区别于整合--〈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 1 期。
  
  [61]王丽丽:《追寻传统母亲的记忆:伍尔夫和莱辛比较研究》,《外国文学》2008 年第 1期。
  
  [62]王丽丽:《时间的追问--重读〈到灯塔去〉》,《外国文学研究》2003 年第 3 期。
  
  [63]王瀛鸿、杨柏艳:《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女性观》,《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5 期。
  
  [64]张舒予:《论伍尔夫与勃朗特的心灵欲创作之关联》,《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3 期。
  
  [65]周泓:《西方女性主义研究》,《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4 期。
  
  (三)硕博论文类:
  
  [66]陈静:《双性同体与伍尔夫女性主义叙事》,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8年 10 月。
  
  [67]杜婧:《寻找女性独立的桥梁--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理论探微》,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11 年 6 月。
  
  [68]党啸林:《伍尔夫小说中的性别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2009年 5 月。
  
  [69]胡歆:《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外语系,2014 年 4 月。
  
  [70]姜玉萍:《冲突与和谐--“双性同体”思想史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6 年 4 月。
  
  [71]姜珊:《伍尔夫与波伏娃女性主义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中文系,2013年 5 月。
  
  [72]雷小燕:《形势与内涵:<奥兰多:一部传记>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硕士学位论文,海南大学外语系,2013 年 6 月。
  
  [73]刘静:《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外语系,2005 年 6 月。
  
  [74]卢玉:《女性的自我言说--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陈染与伍尔夫之比较》,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2006 年 5 月。
  
  [75]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2007 年 6 月。
  
  [76]陶慧:《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双性同体”观》,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7 年 4 月。
  
  [77]邬海静:《灯塔之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 年 5 月。
  
  [78]王菁:《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和创作》,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 年 5 月。
  
  [79]向婉:《论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念与小说美学》,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14 年 5 月。
  
  [80]闫占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双性同体”思想的历史变迁》,硕士学位论文,延安大学中文系,2012 年 6 月。
  
  [81]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中文系,2003 年 4月。
  
  [82]杨晓敏:《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2006 年 6 月。
  
  [83]周颖华:《拒绝“天使”--从伍尔夫女性主义的特征看她的文学创作》,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中文系,2004 年 4 月。
  
  [84]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2011 年 3月。
  
  [85]张雪梅:《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初探》,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年 5 月。
  
  (四)电子文献类:
  
  [86]Woolf Virginia,“Professions for Women” in Collected Essays 2, ed. London: The HogarthPress, 1996(4)。


  致谢
  
  时光荏苒,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活已经走到尾声。回望这三年,一切都已尘埃落定,生活所有的片段经过记忆的过滤都变得芬芳可爱。伍尔夫曾说:“生命有一个基地,它就是回忆。”回忆的本质是复制过往的现实手段,也是体验生命进程最为直接的手段。重庆师范大学以其优美宜人的环境、严谨务实的科研氛围、自强不息的重师精神深深感染着我,并为我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创造了许多难忘的回忆。特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美好的祝愿。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温恕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温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同时也是一位严谨求实的学者。导师不仅授我以文,更教会我如何做人,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在治学方面,温老师都是我的榜样。此篇论文从选题立论、撰写修改方面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只是学生资质平庸、愚钝笨拙,让导师受累了。
  
  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要感谢王有亮老师、王开国老师、王少良老师、贾玮老师在论文开题、初稿、预答辩期间所提的宝贵意见。各位老师诲人不倦的品德、博洽多闻的学识时时刻刻都影响着我,鼓励着我勇敢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在我漫长的二十载求学生涯中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关爱我,给了我莫大的动力和信心。还有同窗三载的同学们,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一起成长,谢谢你们的陪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