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回顾女性主义文论视域下"他者"(Other)思想探析论题的研究历程,我们明确了近代哲学以多种方式突破理性主体,建构新主体为研究本论题的思想背景。同时确立了解构哲学否定主体性哲学为研究该论题的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考察了女性主义"他者"思想由传统女性主义向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概念流变历程:从波伏娃的"绝对、内在"的"他者"走向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差异、多元"的"他者".
并由此我们明晰了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视域下"他者"思想从超越"他者"到尊重、保持"他者"的思想流变,并由此探明了女性主义文论由一元化宏大叙述到多元化和差异化叙述策略的生成和流变机制的主要线索。这就是本论题的研究成果所在。
虽然本论题至此研究完毕,但笔者仍发现遗留很多不足和缺憾。这些不足和缺陷基于笔者的研究层次水平和男性研究身份的困惑两方面所限制。首先说说笔者的研究层次水平方面的缺憾吧。笔者身为硕士研究生这个研究层次,无论是对"他者"的研究资料掌握程度也罢,还是对其研究的吸收转化亦可,其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是不足以支撑该论题的。由此导致论文各分论点之间逻辑性欠佳,对"他者"材料理解转化的理想程度与现实把握的程度的存在一些距离;最后说说笔者男性研究身份的困惑。笔者身为一名男性研究者在研究论题的时候,难免对他者下定义,从严格的学理意义上来说也意味着笔者代替女性发言,这最起码是从形式上重蹈父权制逻辑的。这由男性研究身份所导致的对论题的材料的选取、吸收和转化,势必是倾向于宏大哲理层面叙述的。在论题的论证过程中缺乏女性切身感性的论证材料引入,这是该论题的一大缺憾。所幸该论题还是顺利完成了,但这并不影响笔者对本论题进行有益的探索性研究。
笔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际上并非铁板一块,尤其是在传统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明显的理论分歧,但二者在致力于实现女性解放这一目标上得到了统一。只是传统女性主义倾向于搞政治实践,轻视对理论的建构,而后现代女性主义则是在理论建设方面有所建树,但与指导女性运动实践相脱节。所以传统女性主义者的困惑在于把精力只要集中于女性主义的政治实践以及文学实践,而无法建构强大的理论作为其女权运动的智力支持;而后现代女性主义者的困境在于将视野局限在理论思想和话语层面,放松了对女性不利处境的反抗,有闭门造车之嫌,知行脱节。在这种意义上,找到如何走出这种知行脱节的困境,超越二者各自发展中的局限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把握本论题未来的发展方向了。笔者构想如果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维和理论优势置换于传统女性主义的政治设想中,两者在理论互动和实践中实现统一。这就应该是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出路吧。
参考文献:
专着类:
[1]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 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2] [德]埃德蒙特·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哲学赞词[M].杨大春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 [法]J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 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6]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7] [法]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 1986.
[8] [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魏天真, 梅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导论[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 王先霈, 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2006.
[12] 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M].上海:三联书店,1997.
[13] J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学位论文类:
[1] 秦党红。 西蒙·波伏娃的他者概念之探析[D].湘潭:湘潭大学,2006(4)。
[2] 肖祥。 "他者"与西方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4)。
[3] 宋俊红。 走出女性的"他者"地位--波伏娃女性理论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4)。
期刊论文类:
[1] [斯洛文尼亚]波拉·祖潘茨艾塞莫维茨。露丝·伊利格瑞性差异的女性诗学[J].金惠敏译。江西社会科学,2004.
[2] 黄丽娟。从拉康"镜像说"解读"他者"的含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总第150期。
[3] L.伊利格瑞/文。建设同他者交互关系的未来[J].李岩/译。世界哲学,2002年第3期。
[4] 孙庆斌。为"他者"与主体的责任--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伦理诉求[J].江海学刊,2009.4.
[5] 孙庆斌。无法消解的主体及责任--列维纳斯他者理论中的责任主体问题[J].学术交流。2009(8)。第8期,总第185期。
[6] 孙向晨。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对本体论的批判[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5期。
[7] 戴雪红。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
[8] 王宏维。论他者与他者的哲学--兼评女性主义对主体与主体性哲学的批判[J].哲学研究,2004年第9期。
[9] 许宁, 韩丹。从符号学到女权主义--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后现代理论述评[J].福建论坛:人社版,2009年第11期。
[10] 孙秀丽。克里斯蒂娃解析符号学视域下的女性主义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1] 方亚中。法国女性主义写作。西苏、克里斯蒂娃和伊利格瑞[J].作家杂志,2002年12月。
[12] 林树明。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的"他者书写"论辨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2月。
[13] 张玫玫。露丝·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体性建构之维[J].国外文学,2009年第2期。
[14] 彭东晓。女性主义批评语境下的"他者"[J].长城论坛,2013年1月。
[15] 王海庄。克里斯蒂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探幽[J].社科纵横,1999年第4期。
[16] 冯冬。不可能的他者:列维纳斯与文学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3.
[17] 李霞。传统女性主义局限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超越[J].江汉论坛,2001 年第二期。
[18] 金惠敏。无限的他者--对列维纳斯一个核心概念的阅读[J].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
[19] 岳梁。主体的命运:非我、他者与解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0(5)。
[20] 杨春时。他者性的美学:超越性与主体间性的变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年11月第41卷第6期 .
[21] 方珏。"他者"和"绝对他者"--西蒙娜·德·波伏娃 [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5年第58卷第2期。
[22] 吴小英。"他者"的经验和价值--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尝试[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23] 王欢。论法国女性主义的主体性解构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第 12 期。
[24] 孙庆斌。他者视阈中的主体性向度[J].光明日报,2009/8/28,第 12 版。
[25] 刘富胜。"他者"的价值及其限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