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后现代女性主义“他者”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15 共5918字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他者"(Other)思想。

  以法国着名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作家、诗人、教育家埃莱娜·西苏(HeyeneCixous)、露丝·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和朱利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ya)为代表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家也重视对"他者"概念的运用和阐发。她们在概念的构成角度上继承了波伏娃"他者"概念的内涵,承认"他者"与压迫、劣等社会处境的种种联系,但他们更注重从肯定和尊重差异的立场出发,认为"'他者'也可以是一种存在方式,思维模式和讲述方法,这使的开放、多重性和差异成为文学批评可能性场域".这对波伏娃"他者"概念的外延进行了极大的丰富。由此可见,波伏娃的"他者"概念与后现代女性主义"他者"概念的区别是在于概念外延使用方法上的区别。

  1、后现代女性主义"他者"(Other)思想的内涵和表现。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是在差异和异质性关系中和隐喻层面上使用"他者"概念。

  所以理解她们对 "差异"和异质性概念用法,对我们把握后现代女性主义"他者"概念很重要。差异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者看来,首先是体现在两性之间的差异,后现代女性主义者要求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实现男女具体的平等,这也就突破非此即彼理论,打破男权主义逻辑思维的桎梏;其次是对女性特有经验中差异、多元的强调,主张女性的概念也该是差异的,文学也应从多角度来表现女性,所以此类文学理论得到后现代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重视。所以,后现代女性主义所倡导差异理念以张扬两性差异和放大女性身体特有经验为特点,超越了传统女性主义,实际上也将差异的"他者"概念归入文学批评与实践的范畴,丰富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推动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向纵深发展。

  再者,她们从传统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ior) 、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以及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 (JacquesLacan)那里汲取理论滋养。德里达的延异(differance)理论认为语言在突出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同时无形中否定了与他相对立词语的意思。这种压抑被后现代女性主义者称为二元化的语言暴力机制。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就是从通过德里达的词语压抑之处,即对立语言被留有擦除的痕迹处、德里达称为词语延异的地方、在逻各斯语言的断裂处,发现了"他者"(Other)的存在,并因此找到了一种释放被压抑"他者"历史的方法--解构。后现代女性主义"他者"(Other)思想的内涵体现在:

  否定传统主体性哲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否定一元化宏大叙述(grand narrative)、否定本质主义(essentialism)和普遍主义(universalism)、肯定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subjectivity)这四个方面:

  (1)否定传统主体性哲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主体性哲学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指的是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以主客二分为基础的主观与客观、能动与被动等相对立的范畴划分的思考和言说程式。但是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却以解构这种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为己任,师从德里达。顺着德里达的观点线索论析,我们发现在西方传统主体性哲学的思维模式中,人们深信语言文字中有不可再分的"逻各斯"(logos)质子即真理的存在。这种不受质疑的逻各斯主宰着人们的认知体系,并在我们言说机制之外占领了我们言说事物的出发点或中心。在德里达看来, 这些言说结构机制是二元暴力化的言说机制。这些言说机制的"中心"在言语结构之外,存在着消解逻各斯中心的一面。所以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不应该存在的,那么原有言说机制结构中的价值和意义中的主次和对立秩序就遭到颠覆和解构。大多数二元对立的言说模式存在是不合理,不必要的。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吸取了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上述思想,并进一步引申到西方传统社会文化本质层面的二元对立也不是中立,公平的,而是倾向于男权价值取向的。

  由此,笔者认为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对性别不平等的根源研究方面是超越传统女性主义的。传统女性主义将妇女受压迫的社会处境归因于两性生理差异,男性化法律和教育,抑或是不公平社会分工造成的经济压迫。传统女性主义者指出女性屈从的原因之一是社会文化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她们所涉及文化层面的压迫还是停留在表层和现象上的,而没有对社会文化更本质层面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所以后现代女性主义在对妇女不公处境根源的探讨时,没有把批判矛头直接指向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本质化暴力机制和核心,并提出造成男女性别不公平的社会本质正是二元对立的文化逻辑决定的。最有意义的是,后现代女性主义通过对颠覆二元对立,冲破了女性屈从男性,女性被男性统治的性别禁锢,使得两性关系重新回到原始平等的地位上来。

  受德里达等人影响,西苏在解构传统主体性哲学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方面做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她于 1975 发表的《出发》(Sorties)作品中,她列出了如下众多的二元对立组或对子(coup1es):太阳/月亮、白昼/黑夜、文化/自然、男人/女人、身/心、理性/感性、内容/形式、阅读/书写等等,文学与社会的理论等每一对组合都以二元对立的压迫为基础,主奴式奴役关系,流露出各种遭阉割、迷失乃至惶恐情绪。"他者"、"自然"、"文化"以此确立意义,但"文化主体"下意识地着把握"他者"、"自然"、否定自然,统治自然。在男权文化机制里,两性间对立关系中的"妇女"被压抑的消解了意义的"他者性"存在。无穷生成的"元"的二元对立决定了两性不平等关系的现状。

  (2)否定一元化的宏大叙述。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通过对一元化的宏大叙述批判和否定,建构了"他者"概念使其具有了"解构"的含义。在差异、多元维度上对"他者"(Other)概念的建构贯穿在西方文论的叙述方式从现代的一元化宏大叙述向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差异化和多视角化叙述过渡的环节上。后现代女性主义者的这一观点来自利奥塔。依照利奥塔的观点看来,我们的文化艺术乃至科学社会活动中, 都是一种话语游戏活动。这些话语活动在 18 世纪-20 世纪期间被一套能自圆其说、依托某种"宏大叙述"而形成的元话语所制约着。正如他所说的,"宏大叙述指的就是由于被人反复言说而不再对其自身合法性加以论述的那些大叙述,即'自由解放叙述'和'纯思辨理论叙述',前者是西方启蒙运动更具体地说是法国大革命留下的思想传统,后者则是日尔曼黑格尔式的思想传统。",这种依托宏大叙述的元话语就是在这两种传统中生存的。利奥塔作为后现代主义反对宏大叙述的铁杆粉丝,某种意义维度上也解构了任何宏观社会理论被建构的基石。以克里斯蒂娃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学者以此为基础,通过对他者女性异质性的强调来揭示和批判一切的宏大叙述,主张建立局部的、分散的小型理论。此时"他者"(Other)概念便具有了解构宏大叙述的含义。

  克里斯蒂娃"他者(Other)符号"具有颠覆整体和系统的倾向性,从中蕴含了"他者"的概念内涵。符号与"他者"女性是异质同构的;符号在克里斯蒂娃的话语环境里指的是语言的初始阶段的残留,体现为孩子牙牙学语是有节奏的或者非连贯性、精神错乱无意义的声音以及诗歌语言。她的"他者"符号有两个要义,一方面是:前语言阶段处于想象秩序的符号;另一方面是在象征秩序中出现的诗歌语言和精神错乱语言。这种符号的异质性存在和女人他者性形成了异质同构的关系。我们知道,作为"他者"的女性,她们要么是沉默寡言,要么是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但克里斯蒂娃发现了女性的这种"他者"言语方式势必会扰乱正常的理性化的言语秩序。因此她的"他者"符号学正是这种异质性存在,它解构着固有的同一性语言系统和规则,并威胁着传统言语体系的稳定。

  伊利格瑞也是从解构主义的策略出发,致力于对两性森严的二元对立秩序解构的同时也尊重和张扬差异与距离,建立一种新型的两性关系已呼之欲出了。在这种"和而不同"的理想的两性关系中,女性实现了对"绝对他者"处境的超越。由此伊利格瑞超越了波伏娃的"他者"思想。

  (3)否定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通过对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批评解构了"他者"的绝对性,建构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可变的,相对的性别,即建构了"他者"的相互性。本质主义者声称遗传和生理决定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而普遍主义也声称人性/自然可以解释一切、决定一切,人性是作为固定本质而存在的,这为后现代女性主义所诟病。她们认为人的性质或自然会随着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而变化的。据此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和波伏娃都认为人性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流动、变化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一种身份(identity)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社会的理想形象-男性的反衬。因为男性标准不稳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产生不同标准,女性标准也是不同的、暂时的。另外,每一个具体的女人都有与其他女人不同的经验,因此广义上的'女性'经验就不成立。",女性主义学者丹妮斯·赖利如是说。

  由此,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得出了性别差异和自然性不是性别不平等的根源的结论。传统女性主义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归结于文化和社会权力不平等的主张,不自觉地暗合了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这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看来,是有局限的。所以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否认性别是不可变的、唯一的、本质的类别。由此,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建构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可变的,相对的性别,解构了"他者"的绝对性,建构了 "他者"的相互性。

  (4)肯定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肯定女性主体性来建构"他者"相对于主体的优越性。主体是人的主体观念集合,是作为人的本性和特征的自身显现。在以往主体性哲学二元对立的思维和言说方式中,男主女客的现象是公认的事实。因此,在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女性游离于主体之外,主体性缺失。传统女性主义的传统理论有着天赋权利论的基因,与此同时发展到传统女性主义,女性的社会边缘地位和处境,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虽然妇女作为"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得到唤醒,但她们作为"人"的主体性远未得到建构。在这种意义上看,当下妇女们还尚未找回自己的主体性意识, "他者"女性的主体性地位复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后现代女性主义者致力于女性的主体性的理论建构,反对福柯对"人"主体的解构,这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克里斯蒂娃关注言语的主体和无意识正是扞卫了作为"他者"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的权利。她的异质性理论认为语言主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以索绪尔为首的传统语言学的静态同质、封闭结构的语言学观点遭到克里斯蒂娃的激烈批判。她重视研究语言的动态的过程。认定语言是"言语主体在本能冲动驱使下的话语行为。"与此同时,她认为使用语言的主体也是很不稳定的,一直处于动态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她称之为"过程中的主体"(subject in process)。对主体不确定这一属性精确认识是很能体现克里斯蒂娃的理论价值的。该理论也联系到克里斯蒂娃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女性主义者通过妇女运动对固有政治制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其理论价值随着女性化主体确立,传统女性身份认同的危机也得到化解。

  克里斯蒂娃认为将男女相对立的做法是错误的。她从男权秩序下关注个人需求的前提出发,发表了这个有价值的见解。克里斯蒂娃的"他者"概念建构并不否定传统女性主体。而否定了静态、凝固的主体。她觉得关注女人的内在个性远比关注女人的其他形式方面更为重要。克里斯蒂娃的"他者"概念认定女人的本性是不能界定的,只能在过程中把握这种存在。这就突显了"他者"女性流动、不可界定的存在。"他者"概念的多元差异特性也得到彰显。

  综上所述,后现代女性主义就是一种多视角的女性主义。它通过建立一套关注差异、强调多元的女性话语体系来解构男权秩序,并试图消解传统男权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传统女性主义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后现代主义文本的创作和批评。

  2、后现代女性主义"他者"(Other)思想的文论价值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分析和论证,作者总结和梳理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建构"他者"(Other)概念过程中分别产生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文论价值:

  ⑴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通过对传统主体性哲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批判和否定,对差异化"他者"概念的强调,解构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促进了文学语言冲破二元化的暴力语言模式,促进差异、多元化言说方式的形成和普及,是文学批评走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格局。例如西苏"他者"写作理论就是以一种解放等级森严的男女二元对立的文化策略,是用语言文字表述流动而鲜活的妇女的以对身体的系统体验为基础全部体验。实践证明这对法国女性主义批评产生了显着的影响。

  自我与"他者"的新型关系,极大地解放了多元化、多视角化的言说张力。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在解构层面上使用的"他者"概念,是和我们当下主张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和而不同"作为我们祖先智慧的积淀,和解构层面的"他者"概念一样,成为我们切入文论研究的基点。克里斯蒂娃倡导我们应该适应尊重"他者",通过交流和沟通,认识我们之前所不知道或者不了解的事物("他者"), 破除之前将"他者"定位为一种厌恶甚至是威胁,一心想避开的做法。事实上,"他者"(the Other)构成了我们社会文化生活不可缺失的必要部分。当我们抵制和排斥作"他者"时, 实际上也就否定了我们自己自身。"他者"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与未知事物接触时要以兼容并包的开放胸怀尊重和接纳不可知"他者"中的那些陌生的东西, 尊重它们存在自身存在的多元和差异,尊重他们安身差异和言说差异的权利。这样文学批评在就尊重差异"他者"的语境中由一元宏大叙述走向多元、差异化的叙述策略的转变,也实现了开放、包容、多元、和谐文学批评和创作的话语环境的营造。

  ⑶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对否定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批判和否定,解构了"他者"的绝对性,建构了"他者"的相互性。这为实现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和批评走向全面自由的发展阶段。如秦党红所说:"'他者'概念本身的相互性表明了真正的两性关系应该是一种具有相对性和共存性的关系,并且由于这种相互性和共存性,每一方应该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自我又是'他者',二者共处于一个共同体中,最后实现男女的全面自由,实现人的解放。这样二元性就变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共在的关系。"⑷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通过建构"他者"概念,肯定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这解决了文学理论批评中长期存在的女性主体的身份危机,使女性真正走向主体的言说,自由的言说,这也使得文学中作为真正"人"的文学成为了现实。在很多种社会身份问题中,"他者"(Other)问题只是其中之一,但是联系其他诸如主体性、身体、凝视、意识形态等身份问题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知道探索人类处境的根本状态是文学批评以及创作追求的终极价值和目标。而把"他者"(Other)问题作为作家作品研究的切入点, 并与其他社会身份问题相联系, 这正是实现探索人类处境基本状态的终南捷径。因此研究"他者"(Other)问题可以帮助作家开拓作品的研究视野和更新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

  小结:综上所述后现代女性主义通过否定传统主体性哲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否定一元化宏大叙述、否定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肯定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的等一系列的理论建构,最终确立了女性主义文论尊重和保持"他者"(the Other)的基本特征,这成为该部分的一个基本结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