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本选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选题的研究背景。
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德国"现象学--存在论"哲学传统中,"他人/ 他者"问题开始得到重视和研究。从德国哲学家托尼逊的着作《他人》中:"他人问题是二十世纪第一哲学主题"的论述可以得知其中端倪。在"现象学--存在论"哲学传统中,一路经由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萨特,一直到列维纳斯,他们开始以多种方式突破理性主体,无论是在语言分析哲学中,还是在社会哲学中,"他人/他者"问题正走向一个哲学主题之路。传统女性主义思想家波伏娃正是在这种突破理性主体,建构新主体的思想背景下,提出了"女人是他者"重要思想,积极展开"他者"概念的建构。在随后兴起的后现代解构哲学思潮中,以德里达、拉康和列维纳斯为首的解构主义大师们以更加激进的怀疑和批判的理论姿态,否认以往传统哲学所认可的真、善、美,批判 "二元对立"式的思考、讲述和书写方式。
他们否认有传统主义和永恒真理的存在,通过对"他者"概念外延的新阐发来实现对"自足主体论"的解构。这使得西方文论的叙述方式从现代的一元化宏大叙述向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差异化和多视角化叙述过渡。受此影响,后现代女性主义在强调差异的维度上展开对"他者"概念的建构。由此可见,女性主义"他者"思想是以解构哲学否定主体性哲学为哲学基础的。
2、选题的研究意义。
⑴理论意义。
笔者从女性主义文论中"他者"概念考察和运用梳理的全新角度切入,探索女性主义文论多元化和差异化叙述策略的生成和流变机制。进而使得女性主义文论的研究内容丰富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得以深化。
⑵实践意义。
通过充分挖掘女性主义"他者"思想的文论价值,在理论高度上观照和帮助人们培养健康和谐的两性观,对我们充分开展指导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创作,鲜明呈现我们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广大妇女最内在的精神流向有所助益。
(二)文献综述。
1、国外"他者"思想研究现状。
国外学术界对"他者"思想的重视和研究起始于 "现象学--存在论"传统中。现象学大师埃德蒙特·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中拷问我们是如何感知"他者"意识时,提出了"主体间性"概念。胡塞尔指出"主体间性"概念在他人/他者(other)主题的形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笔者很有启发。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提出的"普通人"(Das-man)概念对笔者研究"他者"概念也很有启发。
法国莫里斯·梅洛·庞蒂《哲学赞词》中从"身体"概念的角度切入探究"他者"概念,角度新颖、独到。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从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立场出发,运用"凝视"理论分析时认为,"他者"对主体建构的作用体现在"凝视"(gaze)促进了个人自我形象的塑造,这对笔者也很有启发。20世纪60年代法国现象学家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在《总体与无限》中提出"他者"同上帝一样具有绝对的"他异性"(alterity)这使得"他者"以绝对的存在形式存在于自我意识之外的观点,对笔者也很有启发。德国哲学家托尼逊的着作《他人》指出"他人"问题是二十世纪第一哲学主题。艾晓明学者翻译的美国学者罗斯玛丽·帕特南·童的《女性主义思潮导论》中从宏观层面出发运用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和哲学思潮梳理的研究方法对女性主义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思想背景梳理的很到位,同时对传统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他者"概念运用背景和层面的梳理的观点也很独到精辟,对笔者论题的构思很有启发。斯洛文尼亚的普利茅斯卡大学人文学院学者波拉·祖潘茨·艾塞莫维茨的《露丝·伊利格瑞性差异的女性哲学》(金惠敏译,江西社会科学,2004.3)从以"作为二"的自然为基础的女性哲学角度出发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法对露西·伊利格瑞颠覆阳物霸权的阅读理论研究,她通过对女人的单个性、女人性和性差异强调和张扬,使得女性的公民权得以保障,其中对伊利格瑞的由"性"到 "权"的思想流变的评述,见解独到,切入角度也很新颖。在广东外贸外语大学刘岩教授的翻译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学者L·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的《建设同他者交互关系的未来》中,伊利格瑞从如何建立同"他者"的交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建构一种伦理行为,在尊重差异基础上建立二者的伦理关系,打破二元对立的文化传统,放开自我,迎接"他者"的到来。并通过转化说话方式,以尊重"他者"完成自我的超越,自我和"他者"共享多元的世界!这对笔者建构女性主义文论语境下的"他者"概念有很大启发。
2、国内"他者"思想研究现状。
国内"他者"思想研究据四川大学的林树明博士考证,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随着波伏娃的《第二性》被介绍到中国后开始的。且国内研究大多为对国外思想家"他者"思想的翻译和介绍。笔者搜集、整理了国内外与本论题相关的 92篇期刊论文,总结和概括出以下两种国内外"他者"思想研究的基本路向:
(1)一般意义上的"他者"思想研究。
这部分资料主要是针对法国哲学家拉康和列维纳斯"他者"思想的研究,其中国内针对拉康的"他者"思想研究就作者掌握的资料和论题相近的就有11篇之多,内容主要集中于:"从小他者到大他者的概念生成"、"从他人到他者"、主体与他者的关系、拉康的"凝视理论"等概念的局部的评介。代表性的有: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黄丽娟的《从拉康"镜像说"解读"他者"的含义》(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该文章从拉康的"镜像"说对"他者"的建构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法对拉康的心理分析,文章对拉康理论中的"他者"的多重阐释和"他者"与言说主体的建构关系作了清晰的说明和充分论证。而列维纳斯的国内研究论文也有14篇,内容主要论及列维纳斯"他者"理论中主体及其责任和对列维纳斯"无限他者"概念的解读以及列维纳斯"他者"产生机制的思想背景研究。代表性的有:黑龙江大学孙庆斌博士的《为"他者"与主体的责任--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伦理诉求》以及《无法消解的主体及其责任--列维纳斯他者理论中的责任主体问题》(学术交流,2009年第8期)从哲学主体与他人的关系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分析法,指出作为现代西方哲学领域内的一个很重要哲学命题,"他者"命题最早是现象学突破近代理性主体,建构新主体中发起的,随后在被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萨特、海德格尔等人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后现代主义语言学等理论中进一步阐述和发展。同时列维纳斯指出"他者"与西方传统主体性哲学有密切联系。在批判的立场上提出伦理优先的原则立场,"他者"最终指向的主体性问题,列维纳斯最终建构了为"他者"负责任的主体。复旦大学孙向晨博士的《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对本体论的批判》(复旦大学学报,2000年第五期)以哲学的角度切入,运用文献分析法,深入分析列维纳斯的"绝对他者"对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同一性"哲学传统的颠覆,推动了"他者"哲学时代的到来。
(2)传统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他者"思想研究。
传统女性主义是指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后现代女性主义特指的是波伏娃之后的在后现代解构思想影响下的法国女性主义。南京大学戴雪红博士在《他者与主体:女性主义的视角》(《哲学研究》,2007.6)一文中从社会学角度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法,阐述了女性在当下主流男性文化场域中的"他者"社会处境,认为解构"他者"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关系,建构新型的"他者"与主体之间新型互动对话关系很有必要。文章对女性主义思想家波伏娃、斯皮瓦克、吉利根的"他者"思想进行了介绍。华南师范大学的王宏维在《论他者与他者哲学-兼评女性主义对主体与主体性哲学的批判》(《江西社科学报》,2004.4)一文中以女性主义哲学为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法阐述"他者"思想,并因此质疑和批判近代主体性哲学。
针对后现代女性主义 "他者"思想研究也较为成熟。 针对克里斯蒂娃"他者"思想研究的论文有10篇。代表性的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的许宁和韩丹的《从符号学到女权主义--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后现代理论述评》(福建论坛:人社版,2009年第11期)从思想脉络角度切入,运用文献分析法,从克里斯蒂娃着作出发,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克里斯蒂娃后现代理论:符号学理论、互文性、异质性和女权主义等思想进行全面述评,使笔者对克里斯蒂娃的后现代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作者的"他者"概念提炼和梳理,提供很好的文献素材。黑龙江大学的孙秀丽在《克里斯蒂娃解析符号学视域下的女性主义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中从思想史角度切入,运用文献分析对法克里斯蒂娃的解析符号学的女性特质概念提出的背景评介,对其女性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研究。针对埃莱娜·西苏"他者"思想研究与论题相关的论文资料有3篇。代表性的有:武汉工业学院方亚中学者的《法国女性主义写作:西苏、克里斯蒂娃和伊利格瑞》(作家杂志,2002年12月)中从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伊利格瑞和另外两名女性主义的"身体写作"进行比较研究,强调建构"他者"的重要意义。贵州师范大学的林树明教授在《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的"他者书写"论辨析》(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2月)中从西方文化对身体的控制与表述角度入手,运用社会历史研究法对西苏的"女性书写"理论建构性进行考察分析。针对露丝·伊利格瑞"他者"思想的研究材料有清华大学文学院的张玫玫在《露丝·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体性建构之维》中立足于西方解构哲学视角,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法对其关于同一性哲学的批判、"女人说"和女性气质进行述评,涉及面广但深度不够。黄河科技学院学者彭东晓的《女性主义批评语境下的"他者"》(长城论坛,2013年1月)以社会学角度,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法对女性主义批评语境下"他者"进行源流性梳理,思路和方法很值得借鉴。甘肃政治学院的王海庄的《克里斯蒂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探幽》(社科纵横,1999年第4期)中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全面的概述了克里斯蒂娃的学术思想,并通过西苏和伊利格瑞理论的异同比较指出其理论的挑战性在于:女性写作以"他者"姿态介入反抗传统表达女性欲望和女性的政治诉求中去的。克里斯蒂娃的这种个性化的学术思想在当今的法国乃至整个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领域中为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带来了盎然生机,她为了将性别、种族和阶级身份在文学的去边缘化的处理,就把性别、语言、欲望等引入了文学批评的范畴,这无疑扩展了文学批评的范围,很有进步意义。暨南大学冯冬的《不可能的他者:列维纳斯与文学研究》中以文论的角度切入,运用文献研究法从当代法国哲学家列维纳(Emmanuel Levinas)关于"他者"的理论出发,对"他者"对言说的主体的"不抵抗的抵抗" 探讨,建构一种意向性之外的"他者性"(otherness)存在方式的意义维度,作者引导我们对文学理论中"他者"形象产生的前见性条件进行反思,发现再现"他者"、言说"他者"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主题。文章指出,在如何既能很好的再现"他者"形象,又不至于把人的主体性完全压倒的过程中,找到二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这是我们处理当下文学批评根本矛盾的关键。
通过对以上几种国外和国内"他者"思想文献研究路向的梳理和分析,笔者总结为一般的"他者"思想研究、传统女性主义"他者"思想研究和后现代女性主义"他者"思想研究三个方面。国外"他者"思想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现象学--存在论哲学、后现代主义解构哲学以及女性主义文论三大范围内。在现象学--存在论哲学范围内,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萨特等人从突破理性主体,建构新主体的角度出发,运用理论分析法对"他者/他人"思想论述精辟。在后现代解构哲学家那里,列为纳斯、德里达、德勒兹和拉康等人以更加激进的、批判的理论姿态,从完全否认理性主体,建构差异、多元策略化的新主体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法来建构"他者"(Other)概念。受现象学--存在论哲学家的影响,传统女性主义学者波伏娃提出:"女人是绝对他者"的观点,从女性处境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法,建构女人"他者"概念的绝对他者性,对笔者启发很大。后现代女性主义学者埃莱娜·西苏(Heyene Cixous)、露丝·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和朱利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ya)在后现代解构哲学思想家的影响下,从语言学角度,运用文献分析法建构差异、多元的隐喻"他者"概念。国内"他者"思想研究是在国外研究评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复旦大学的孙向晨博士、黑龙江大学的孙庆斌博士和暨南大学冯冬博士对法国现象学思想家列维纳斯和拉康的"他者"思想的评介研究较为成熟。国内女性主义"他者"思想涉及波伏娃的"他者"思想评介研究较多。有华南师范大学学者王宏维和南京大学学者戴雪红在该方面研究较为成熟。另有贵州师范大学学者林树明和武汉工业学院学者方亚中对后现代女性主义"他者"思想的论述对笔者帮助很大。
综上,国外和国内的他者思想研究集中在少数几个思想家的专题性研究,缺乏系统性梳理和概括,大部分为小论文,论述展开程度不够。所以,国外和国内"他者"思想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存在着对"他者"概念的提炼不足,表现在都只限于某个思想家个人"他者"思想的片面的研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他者"思想研究均存在研究较为零散,不成系统,研究深度不够,概念层次也不清楚等问题。对女性主义文论视域下"他者"(Other)的文论价值的挖掘更是国外和国内研究的空白领域。
(三)研究内容。
综合以上笔者梳理和概括国内外"他者"思想的研究现状,厘清了本论题的研究思路,即从考察传统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他者"概念的角度切入,通过文献分析和社会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梳理女性主义文论在解构哲学基础上和"他者"视域下多元化叙述策略的流变机制。得出女性主义文论语境下"他者"(Other)思想对文学批评实践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选题在研究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有关他者思想的文献,借鉴了关于"他者"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给本选题的论证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材料。
2、理论分析法。
本选题在解构哲学否定主体性哲学的哲学基础上,通过从女性主义他者思想的梳理的角度切入对传统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关于两性关系问题进行研究,探究他者概念流变与解构传统宏大叙述、发展尊重差异,多元化、多角度化的叙述策略形成的关系,揭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创作在鲜明呈现我们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广大妇女最内在的精神流向进程中重大意义,丰富和深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3、社会历史分析法。
本论文的通过用鲜活的妇女真实的生活材料和密切结合女性在社会和历史的真实处境和细节材料来佐证建构"他者"概念之于建构和谐健康的双性关系的现实意义。
(五)研究难点及解决方案。
难点一:"他者"概念和思想有很多人谈,但各自给予的研究对象、思想背景、哲学基础以及参与概念建构的动机各不相同,导致对"他者"概念的层次性和思想的系统性把握很难,这对提炼"他者"概念难度是很大的。
解决方案:笔者将以主体性哲学遭到后现代哲学的解构为背景,以一元化宏大叙述遭到多元化、差异化、多角度化叙述策略的解构为主线,实现对"他者"概念的提炼和概念层次性的把握。
难点二:"他者"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涉及大量西方思想家的论述,但目前国内对相关这方面的论着介绍的不全面也不细致。加之这个概念本身抽象性和复杂层次,彻底把握"他者"概念,消化"他者"的研究材料,在笔者这个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层次上难度很大。
解决方案:最大限度的掌握丰富的权威的研究材料,在研究生众多导师们多次指导和帮助下,自己的反复推敲琢磨,来实现对"他者"研究资料的消化和"他者"概念层次性的把握。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1、着重于对波伏娃以后的后现代女性主义 "他者"思想的源流开拓性梳理。
2、对"他者"思想流变考察的角度切入,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女性主义文论中从波伏娃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变迁的脉络梳理,形成对整个女性主义文论在"他者"线索下的整合性梳理和概观。
3、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中"他者"思想探析就是以现象学--存在论哲学传统以来解构哲学否定主体性为背景,系统对传统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他者思想源起和流变进行探源性梳理分析,进而结合前期女性主义"他者"思想和后期女性主义"他者"思想的比较性研究,实现对"他者"思想文论价值的充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