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福建地区中元节文化内涵溯源(4)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作者:汤漳平
发布于:2017-07-04 共12955字
  综上所述,凡统计祭祀远祖、近祖及有关亲属的名目多达 49 种。
  
  其三是殇鬼的祭祀。殇鬼者有两种含义: 一是未成年而夭者,二是非正常死亡者。《楚辞·九歌》中有《国殇》篇,即是写在战场上死于国事的军人。楚卜筮简中记载有十余种名目:
  
  1. 不歹古 ,即无辜( 罪) 而死的冤魂。包山简 217、248,望山简 78,天星观简《楚系》P25 均有记载: 如包山简 248“思攻解日月与不歹古”,天星观《楚系》P25“思攻解不歹古、强死者与祖礻立”.
  
  2. 兵死,即死于战事者。如包山简 241“思攻解于诅与兵死。”
  
  3. 各( 格) 杀,即械斗而死者。如天星观《楚系》P1006“食。女殇、各( 格) 杀”.
  
  4. 强死者,即非正常死亡。如天星观《楚系》P1111“不歹古 、强死”.
  
  除上述外还有绝无后者、祖礻立、殇、大殇、女殇、三世之殇、水上、车马下之人、溺人、下之人不臧死、 、私死等达 19 种之多,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不幸而亡者。
  
  古人十分重视祭祀,是因为祭祀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如前面我们谈到祖先与亲属祭祀,这是宗族社会中的必然产物,通过祭祀先祖,希望获得祖先神的佑护,以此促进家族和睦,进而形成合力。中国古代传统中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从自身与家族做起,“齐家”之“家”绝非仅指小家,更重要的是作为家族的大家。楚人对于家族的祭祀,遵从的是当时通行的周礼。
  
  但是我们特别关注于那些名目众多的殇鬼和强死者。这些亡者,据说其死后会成为厉鬼,由于死得不正常,因而冤魂不散,其鬼常为祟,能使人重病,因此要通过祭祀来化解其冤。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这种对“冤鬼”的祭祀,包括对没有后代的亡魂的祭祷,同样体现出一种人性的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有关怀弱势群体的传统,《礼运·大同篇》中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22]大同的思想应用于社会,推而广之则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鬼神观已较原始蒙昧时期有很大不同,表现在诸子的一系列论述中。儒家创始者孔子不言怪力乱神,但他依然主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23]“子入太庙,每事问”[24],既表现孔子的谦逊,也表示他的恭敬。墨子是主张鬼神存在的,他代表下层民众的思想,《墨子》一书中专门写了《明鬼》篇,他主张: “以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于天。”[25]他主张要保持祭祀鬼神的礼节,并认为祭祀不过是耗费一点饮食祭礼的费用,即使鬼神不存在,“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 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26].这是从祭祀的社会功用与教化方面提出主张的。当然孔子反对淫祀,认为: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27]
  
  我们通过战国楚卜筮祭祀简,能够了解这一时代楚人的祭祀状况,这是很有意义的。其实楚人的重祭祀和巫风盛行,不仅承传自殷,甚至也承传自夏。包山楚简中就有祭祀大禹,如包山198 号简“思攻解于人禹心”,人禹心即大禹,楚人也出自黄帝一脉,与禹为共同祖先。《清华简·楚居》中有关“季连初降于隈山”、“妣疠宾于天”和“巫并该其胁以楚”三则与巫术相关的记载,有学者认为,楚始祖的“季连初降于隈山”,是与天神沟通的活动; “妣疠宾于天”是如同夏禹的儿子启“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28]的记载; “巫并该其胁以楚”是讲穴熊的儿子丽季因“溃自胁出”,即胁部溃烂,巫用荆条将丽季胁部溃烂处包起来使之复原。可见楚人自开始形成楚族起就与巫术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从妣疠宾天的传说中,更看到楚夏之间的亲族关系: “从民族起源及迁徙角度来说,楚族与夏族为亲戚,同出于黄帝。因此我们推测,楚族与夏族所共有这种’宾于天‘的巫术活动,当有其共同来源。”[29]
  
  通过上述讨论,应当说我们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结合上,已大致厘清了中国古代巫教的产生、发展与传承的过程。楚国的所谓“淫祀”之风与巫风的兴盛,传承有自,它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夏商时代,当然也是早期的河洛文化的内涵之一,只是殷周之后,周文化有更多朴实的内涵和随时代变化而产生更多理性的因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 主要是在北方的中原地区) 抑制了巫文化的传播,但不是完全改变或控制。周人和中原的姬姓国中也仍然保存了相当的巫文化的因素,限于篇幅,从略。而与夏商有着特殊亲缘关系的楚人南迁之后,却将这种习俗保存了下来,这也就是后来南北文化出现明显差异的原因之一,但断不可以为楚地的这种习俗仅由南方少数民族影响所致,相反它的遗传基因明显地来自于中原。
  
  
  
  下面我们就可以讨论中元节习俗的相关问题。
  
  中元节又称鬼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与中元节是最重要的鬼节。但它们有明显的功能区分,清明节主要是祭祀祖先和亲属亡灵的日子,中元节却以祭祀孤魂野鬼为主要内容和祭祀对象。论节日的隆重程度,闽台两地的中元节却与北方不同,明显要比清明节热闹得多。气氛也颇不相同,清明节的气氛是凝重而肃穆的,中元节的气氛却是虔诚而热烈的。
  
  中元节的来历,遍查资料,或以为来自佛教,或以为来自道教。
  
  认为中元节来自佛教的,将中元节称为盂兰节。盂兰在印度语中为“倒悬”,是受苦的意思。传说释迦十大弟子中有目连,其母生前有罪,死后受饿鬼之苦,痛苦异常。目连是位孝子,他得到释迦帮助,在七月十五举办盂兰会,以百味果供养十方神佛,积了功德,使其母也得以免除地狱之苦。其故事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说盂兰盆经》。
  
  认为中元节起源于道教的,是照道教说法,每年一月十五称上元,为天官赐福日; 七月十五为中元,为地官赦罪日; 十月十五为下元,为水官解厄日。因此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普渡孤魂野鬼。
  
  佛教寺庙与道教宫观都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举办相应的活动,佛教为纪念目连的孝道,而道教则主要为普渡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孤魂野鬼。
  
原文出处:汤漳平. 试探闽地中元节文化传承之渊源[J]. 闽江学院学报,2015,(01):1-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