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福建地区中元节文化内涵溯源(2)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作者:汤漳平
发布于:2017-07-04 共12955字
  楚国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崇尚鬼神,流行巫歌,被称为“巫风”,楚着名诗人屈原留下的《楚辞》诗篇,被日本学者藤野岩友称为“巫系文学”[7].《楚辞·九歌》是典型描写楚人祭祀内容的作品。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俚,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以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8]《九歌》十一篇,除最后一首《礼魂》是送神曲外,其余十篇分别祭祀了十种神只,它们是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这十种神只中,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为天神; 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为地只; 最后配之以国殇,即为国牺牲的将士之魂。符合天神-地只-人鬼的祭礼。笔者认为它是楚王室的祭典[9],自然也是比较正规的祭典。
  
  但是楚国还盛行“淫祀”之风,也就是超越祭礼的祭祀。大概这种祭祀的音乐很动听,叫“巫音”,因此在楚地流行,称为“巫风”.周取代商之后,在北方,由周公制礼作乐,加以规范,然而在南方,这种“巫风”并未停止。一方面是所谓“南蛮”的九黎三苗,被赶到南方后并未改变它的习俗,依然保存下这种“巫风”盛行的风气; 另一方面,按照郭沫若的考证认为,楚人从北方迁到南方时,把商人原有的淫祀之风也带到南方。三苗的传统和商人的遗风相结合,形成楚国“巫风”的兴盛。“巫风”其实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也可称为巫教。其后楚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吞并了吴、越、陈等地,这些地方也是“巫风”盛行地域,所以“巫音”之风靡全楚就是理所当然的。陈国虽与宋、郑等国相邻,却也是“巫风”兴盛的地方。《诗经·陈风》中首篇《宛丘》,就是描写巫舞的诗篇: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鼓,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10]
  
  《陈风》第二篇的《东门之枌》亦是如此,那位在“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婆娑其下”的“子仲之子”,其实也是位巫风的舞者。《诗集传》引《诗序》云:
  
  陈,国名,太皞伏牺氏之墟。……周武王时,帝舜之胄有虞阏父为周陶正。武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其女大姬妻其子。大姬妇人尊贵,好乐巫觋歌舞之事,其民化之。[11]
  
  这是讲陈国也是“巫风”盛行之所,而陈国就在固始北面。就是说,这一大片地方,风气大致相同。
  
  “巫风”盛行,其结果并不美妙,有的人还把楚国的衰亡同其喜好“巫风”联系在一起。如《吕氏春秋·侈乐篇》载: “宋之衰也,作为千钟; 齐之衰也,作为大吕; 楚之衰也,作为巫音。”[12]千钟、大吕是用青铜制作的大型钟鼓乐器,型制巨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宋、齐因此而衰。而“巫音”则是祭祀时的乐舞,《吕氏春秋》认为楚人沉湎于此,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导致衰败。当然是否如此,另当别论,但“巫风”在楚蔓延,则应是事实。
  
  也许有人会问,从楚国灭亡到中原移民入闽,其间经历了数百年之久,难道社会风气和习俗不会发生变化吗? 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汉书·地理志》中的相关记载。《汉书·地理志》在分别记载了汉代各郡的户口、土地、领县之后,在《汉书·地理志》( 下) 又分别记载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在记陈国时,有这样一段话:
  
  陈国,今淮阳之地。陈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陈诗》曰: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亡冬亡夏,值其鹭羽。”又曰: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此其风也。[13]
  
  这段话虽与《诗序》言《陈风》之语略同,而时则已过三百年矣。
  
  又楚地,《汉书·地理志》( 下) 载: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14]
  
  在谈到吴越的民风时,则说:
  
  本吴粤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15]
  
  班固在写作《地理志》时,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当时状况的叙写,基本真实可靠。可知至东汉时,楚地风气依然如此。究其原因,是因为汉代之后,楚地一带政体上虽承袭秦制,而习俗则沿袭楚国。《汉书·地理志》在众多郡县中,独对陈、楚、吴、越之域书以“信巫鬼,重淫祀”“其俗巫鬼”,可知当时南北异俗已形成,非独今日如此。昔日为楚地的固始,其承传的风气也可想而知。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地下出土文物一批批大量涌现,为今日学人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得以探知古人生活时代的真实状况。简帛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出现在我们当代学人的面前。运用最新出土的简帛文献数据,可以让我们解读许多过去难以破解的问题。笔者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年来,在出土文献中有了多批有关楚人祭祀内容的竹简,通过对这些竹简内容的研究,也许我们能更好地知晓今日民间习俗与古代之间的接续关系。
  
  特别有意思的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先秦竹简都是楚简,其中祭祀类竹简最重要的有四批,即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简、天星观一号墓简和包山二号墓简,及河南新蔡葛陵墓简。这四座墓葬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1. 墓葬时间: 四座墓葬时间均为战国时代,而且时间集中在公元前 361 年之后,并集中在不足 50 年时间内。其中最早的是天星观一号墓,入葬时间应晚于公元前 361 年,而在公元前 340年前后,即楚宣王或楚威王时期; 望山一号墓主人可能死于楚威王时期或楚怀王前期; 新蔡葛陵楚墓入葬时间为公元前 340 年左右; 最晚的包山楚墓为公元前 316 年。
  
原文出处:汤漳平. 试探闽地中元节文化传承之渊源[J]. 闽江学院学报,2015,(01):1-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