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福建地区中元节文化内涵溯源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作者:汤漳平
发布于:2017-07-04 共12955字
  摘要: 闽文化是以中原移民为基础,以传承中原文化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族群文化。它所保存并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元节的习俗就是其中之一。闽人早期多由河南固始迁入,固始在春秋战国时代为楚地,保存楚文化的习俗,其后相关习俗随固始移民的南迁而传入闽地。近年来,在出土文献中发现大批有关楚人祭祀内容的竹简,这里着重介绍在几座楚墓竹简中记载的人鬼的祭祀状况,让我们从中了解战国时代楚人与中元节的文化传承相关联的祭祀内容。通过研究,将使我们更好地知晓今日闽地民间习俗与古代之间的接续关系。中元节的习俗,即使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自古至今也已流传 1 500 年之久,它融民间祭祀与佛、道两教文化于一体,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延续,并为民众所广泛重视,这种全民共同参与的习俗节日,作为文化遗产理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 闽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元节习俗; 楚墓竹简。
  
  节日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2010 年 5 月 18 日,中国文化部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时,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 潮人盂兰胜会) ”入选,列入了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 2011 年 5 月 23 日获得批准。据“维基百科”的“香港盂兰胜会”条目介绍:
  
  香港盂兰胜会是始于中国潮州、海丰、陆丰、鹤佬籍等移居到香港的人士,他们在1940 年代到 1950 年代从中国内地来到香港,聚居于铜锣湾、上环、西营盘、深水埗、尖沙咀等地,并将他们在家乡流行的盂兰节也一并带来,以联系同乡感情、纪念祖先和超渡地方上的孤魂野鬼。这些活动于 2011 年更以“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名义获列入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中元节”这一传统习俗在中国历代的民间社会都广泛受到重视。而这一流行于全国,尤其在闽台间形成独特的民间习俗的节日,最后仅只以香港一地的习俗而受保护,未免显得格局太小。
  
  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有关闽南文化的会议,会上有位先生提及应将“中元节”作为闽南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加以介绍时,有位已退休的原宣传官员当即表示反对,并且认为这个节日就是封建迷信,不值得提倡。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笔者相信这位老先生显然是对于这一节日的由来了解甚少,加上建国以来将多数民间习俗视为封建迷信而大张旗鼓的反对,因而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如何挖掘中元节文化内涵中深刻的人文精神,还应溯本求源于古老的“巫风”文化。
  
  一
  
  关于闽文化的来源,学术界已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即闽文化传承自中原文化,闽文化是以中原移民为基础,以传承中原文化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族群文化。
  
  但是有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研究者,既然闽文化传承的是中原的河洛文化,那么应当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传统的一种文化,为何在闽文化中民间信仰神只众多,尤其是对鬼神的祭拜风俗自古延续至今。历来许多学者( 包括闽地的) ,凡是尊崇儒学的,都对闽人的重淫祀及巫风的盛行甚表不满。例如宋代的朱熹在漳州任职时,就曾和他的学生陈淳等讨论过淫祀之风的问题。《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即载有相关讨论的内容。当然并非仅有闽南人如此,同安人苏颂在润州时也曾批评过吴楚之俗重淫祀: “民病且忧,不先医而先巫。……鼓气焰以兴妖,假鬼神以哗众。”[2]更严重的则是杀人以祭鬼的现象,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故事中,巫婆以美女祀河,便是较早见于记载的; 楚国也曾经在打败蔡国后,俘虏了隐太子,并以之祭冈山之神。因此,凡言淫祀,多以为是吴楚、楚越的南方地区因开发较晚且受少数民族遗风影响的缘故。其实闽文化中重淫祀的风气也是从中原流传下来的,只不过经历了一个从夏、殷传到南楚,又由原楚地民众再传入闽的过程。楚族同闽人一样,原也是北方的移民,只不过是在商代末年西周初年由中原南迁入楚的,它继承的是上古时代形成的巫教文化。巫教是流传于中国上古的一种原始宗教。《国语·楚语下》记载有关楚昭王和大夫观射父就古代人神关系以及巫教文化状况的一段对话。观射父告诉楚昭王,在上古的少皞之后,“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也照样炮制。[3]商朝时,这种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抑制,反而有所发展,《礼记·曲礼》中载: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4]《尚书·伊训》称当时的情况是: “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5]既有祀神的仪式,又有盛行一时的祭祀歌舞,何等热闹。也正因此,到周朝时必须制定一套国家祭典来加以规范,《周礼》中就有相当部分记载了被列为国家祭典的天神、地只、人鬼的祭礼和祭祀方式。
  
  但楚国是个例外。虽说在周灭商的过程中,楚族首领鬻熊曾经帮助周文王、周武王伐商,并使得其后代熊绎在周成王时受封于荆山,号为子男五十里。但此后楚人不断南迁,自丹淅( 今河南南阳淅川一带) 地区南下,最后在长江边上建立了郢都( 今湖北荆州) ,称纪郢。
  
  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虽然楚国在西周时期是周的盟国,然而在楚文化中却保存了大量殷商文化的因素,例如楚国许多官制名称承袭的是商朝的名称,如令尹等; 很多地方有信巫之风俗,因而殷楚巫风兴盛; 许多所谓楚语词汇,其实是更古老的华夏语词,只是后来的一些用语北方已改变或不再使用,但却在楚语中保存下来; 还有楚文字,“跟西周金文比起来,楚文字保留了比较多商代甲骨文的写法”[6].此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居无定处,喜欢迁都。据《楚居》记载,楚君 36 代迁都 25 次之多。对上述各种原因,过去仅认为楚族是从中原地区南迁到江汉平原,因而保存了较多原居住地的文化因素,就如同闽人是来自中原的移民,因而保存了古代汉族文化的诸多因素一样。但是2011 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壹) 》公开出版,其中一篇与楚史关系极大的《楚居》,引起了楚学界的轰动,尤其是这篇文献中记载了楚族与商族特殊的亲缘关系: 楚族始祖季连娶了商朝国君盘庚的孙女妣佳为妻,经世代繁衍而形成后来的楚族。因此,楚文化中保存了如此丰富的商文化因素,便是十分正常的。
  
  二
  
  在明白了楚族的诞生及楚文化同殷商文化的特殊关系之后,我们再来探讨楚文化是如何影响闽文化的。
  
  可能有人会问,不是说闽人都来自河南中原地区,怎么会和楚有关呢? 这应从历史源头说起。今日所有福建人( 包括福州人、客家人等) ,都说自己的祖地在河南光州固始。可是对于固始这个地方的历史情况,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很多。
  
  我们一般讲中原文化,其核心区应当是指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发端于河洛文化,即今黄河与洛水交汇的一片区域,以此为核心,向西扩展至陕西,向北延伸至山西。上古三代的夏、商、周,其国都虽然不断迁徙,如夏都七迁,商都六迁,但都没有离开这一区域。而其周边甘肃一带为西戎,内蒙一带为北狄,山东一带为东夷,长江以南则为南蛮。河南固始其地理位置在湖北、安徽与河南交界的三角地带,已属淮河流域,这里在商代是淮夷文化区。自古至今,受安徽一带淮夷文化影响最大。到春秋战国时期,吴楚多次在这里交锋。20 世纪 70 年代,这里还发现了吴国最后一位国君夫差的妻子勾吴夫人的墓地。后来吴为楚所灭,当然就不再有这种争执了。春秋时期,楚国在尽灭汉阳诸姬姓国后,挥戈北上,直取淮河流域广大地区。今河南信阳一带的古代诸侯国,如樊、罗、申、江、黄、息、蒋、蓼均于这一时期为楚所灭,而往北的沈、不羹、叶、陈、蔡、应、六等诸侯国也接连并于楚,所谓“伤心莫过息夫人”的故事便发生于楚文王时期( 前 689 - 前 675 在位) .这时还是春秋早期,楚文王先后灭了息、蔡、黄诸国,并在这些地方建立了郡县,将楚国的势力扩张至淮河流域,从而建立了北上中原的桥头堡。特别重要的是,他在这里建立了一支强悍的军队---申息之师。这支申息之师在楚国历史上曾多次承担重要的军事任务,为其兴盛立下了不朽之功。息国就在固始的北面,与之接壤,在固始的诸侯国自然很快为楚所灭,如固始的蒋国在前 617 年即被楚兼并。楚庄王时( 前 613 - 前 591 年在位) ,着名楚相孙叔敖的家乡便在这里。此后直至楚国灭亡( 前 223 年为秦所灭) ,在长达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固始一直是楚国的属地,可以说完全受楚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孙叔敖为官清廉,死后其家无恒产,十分困难,楚王就将固始封给他的后代。直到唐代,固始仍属淮南西道管辖,而不属中原道。
  
原文出处:汤漳平. 试探闽地中元节文化传承之渊源[J]. 闽江学院学报,2015,(01):1-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