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餐礼仪论文:
《外事中餐礼仪中的主客体文化策略的运用》
[摘 要]本文在跨文化传通理论的指导下,对外事活动中中餐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同西方用餐礼仪文化上和实践上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一套从座次安排、点餐到敬酒一系列的合理做法,以指导外事活动中的用餐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传通 主客体文化 座次安排 点餐 敬酒。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事活动空前活跃起来。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所以餐桌也就成为外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舞台。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如何在餐桌上举止能不失礼仪之邦的风范,值得认真探讨。本文中所讲的餐桌礼仪,主要是讲在外事国际背景下的中餐礼仪,采取跨文化研究中的主客体文化的方法,从中国文化的内部去观察餐桌礼仪。
1. 餐桌礼仪所采用的跨文化传通总体原则。
跨文化的传通(传播和沟通)要从某一文化情景中进行,由此形成对某一文化相对有利和不有利的情况。在本族跨文化情境中的跨文化传通对于其交际者而言乃是“主文化(host culture)”,相反则是“客文化(guest culture)”.一般说来,作为主文化一方在跨文化传通中往往居于有利地位,及“客随主便”,但在主文化较弱而客文化较强的特殊环境下,则会产生相反的交际效果。即“反客为主”.(王宏印,1995)。
中国文化无论是从历史角度上还是从经济角度上来讲,都是一个有着重要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文化。所以在中国国内的外国友人,一般会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由此产生更多的“客随主便”的情况。但同时国人的礼让的传统,则会同时十分照顾来客的家乡文化。于是,餐桌变成了以中国文化为主,主客文化交替表演的舞台。
2. 中外座次思想的异同及其在座次的安排中的运用。
2.1 中西方不同的座次观念。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国人对座次有着较强的观念。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人的不同座次是有明确规定的。现在,中国的大型餐桌多为圆形,主陪坐在面对门的位置,以便招待到来的客人。主陪的对面是副主陪的位置,负责帮助主陪招待客人。主陪的左右两边分别是第二客人和第一客人的位置。副主陪左右两边分别是第四客人和第三客人的位置。有时为了使客人吃喝尽兴,会在第一客人的右面安排第三主陪。熟谙中国餐桌文化的人会通过对自己角色的衡量,可以熟练确定应当属于自己的座次,因为他有很强的级别意识和尊老爱幼的观念等传通中国文化指导。
由于受人人平等,天赋人权观念的长期熏陶,西方人的上下级观念较为薄弱,加上对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推崇和餐桌形状(西方的餐桌一般为长方形)的影响,座次安排较为灵活。只有在非常传统的家庭中,可能会这样进行安排:主人夫妇坐两端,客人一般坐两边。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面的座位上是第一宾席,一般是一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是第四主宾席。所以。在西方家庭宴会的安排中,夫妻的座位是分开的,这与我国的安排不一样。但是,外事就餐一般属于公务活动,在西方商务餐桌礼仪中,一般是采用比较灵活的座次。西方人对客人的尊敬主要表现在把客人安排在方便观看风景的座位上和男士帮助女士入座的细节之中。
2.2 外事餐桌座次的安排。
在作为主体文化的中国文化中对安排座次有较多规则的境况下,我们可以采取“客随主便”的策略,按中国的座次方法安排座次。但是为了弱化等级关系和方面外国客人入座,我们可以把事先打印好的座签放在相应的座位上。若客人较多,可以分开多使用几张桌子,但是为了方便客人之间及客人与主人之间的交流,我们应尽量把同级别、有共同语言的客人安排在一张桌子上,并根据需要配备翻译人员。若用餐双方级别不是很高且非重大政治场合,主人可以安排翻译人员就坐用餐,这样做会使气氛更加轻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