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鬼节文化论文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鬼节”的文化价值差异
摘 要: 文章通过对中国和美国“鬼节”的起源、历史发展和风俗的分析,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和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入手,探求在中美“鬼节”中反映出的两国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差异。“鬼节”对于中美两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节日最初时的祭祀仪式是相似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国的过节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如今,每逢“鬼节”中国依然是以祭祀祖先为主,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却已把万圣节看作是欢快娱乐、尽情玩闹的节日。
关键词: 中美; 鬼节; 文化价值维度; 差异。
1 引言
所谓“鬼节”就是指鬼过的节日,是悼念死者,缅怀先人的节日,是与祭祀神的节日相对的。“鬼节”是全世界传统的节日,中国和美国也有各自的“鬼节”.中国有三大“鬼节”,即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美国的“鬼节”是万圣节前夜( Halloween) .中美两国的“鬼节”有各自的起源、历史发展和风俗习惯,从中也反映了各自国家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本文详细对比了中美“鬼节”的起源及风俗,并用霍夫斯泰德( Hofstede) 的文化维度理论和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 Kluckhohn & Strodtbeck) 的价值取向理论分析了它们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差异。
2 中国三大“鬼节”的起源及风俗
2. 1 清明节
每年的四月五日或六日是清明节,又称扫墓节、踏青节。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经过时间的推移,加之寒食节的并入,让清明节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祭祖的活动始于唐宋时期。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在中国家喻户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到了宋朝时期,清明节正式成为人们扫墓祭祖的节日。
到了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出行到陵园或家乡祭祖扫墓。清明扫墓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带着鲜花、糕点等在墓前为死去的亲人焚香烧纸; 另外一种是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在树枝上挂些纸条,进行简单的祭祀仪式。因为民间认为坟墓是死者的住所,应该细心照料。在中国,祭祖扫墓既是为了缅怀先祖,又是为了家族间的团结。这一风俗习惯延续至今,只是在现代社会,清明节的内容和形式已有了些许不同,例如: 现代人除了纪念自己的亲人之外,还会去纪念中华名族共同的祖先---黄帝,或者人们还会去烈士陵园扫墓踏青,敬上花圈,以表达人们的怀念与崇敬之情。
2. 2 中元节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重要的传统宗教节日---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七月半或祭祖节等。中元节原本是道教的祭祖节日。道教认为,三官大帝掌握着人间的命运,即上元天官为人间赐福、中元地官为人间赦罪、下元水官为人间解厄。相传,地官生于七月十五,在这一天,他会降临人间,判定善恶。同时,他还主宰地狱,在那一天也会打开地狱之门,让已故祖先与家人团聚。然而,一些孤魂野鬼也会趁机来到人间作恶,带来疾病与灾难。所以民间要设置道场,举行祭祀活动,超度亡灵。
中元节是中国最大的“鬼节”,届时,家家户户都会上坟扫墓,祭拜祖先。人们用酒肉、水果、糖饼等祭品来举行祭祀仪式,从而宽慰在人间游玩的亡魂,也祈求自己和家人全年健康平安。同时,人们也会将供品撒进田地,焚香烧纸,用于祭祀土地。之后,人们会把五色纸剪成碎条缠绕在农作物上,据说这样可以避免自然灾害,来年取得好收成。还有一些地方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活动。在定襄县,还有将谷物悬挂门首的习俗。到了七月十五的晚上,还有放河灯的习俗,人们点燃河灯,普渡其他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祸害人间。
2. 3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即冥阴节,又称十月朝,是中国的第三个“鬼节”.在中国农历十月份,各地气温不断下降,中国大部分地区即将进入冬季,人们会制做御寒的衣服,送给亲人。而对于那些已故的先人,家人会用彩色的纸,剪成棉衣、棉裤、鞋帽等样子,在坟前焚烧,用这种方式,给那些在冥间的亲人送去寒衣,使他们不至于受寒挨冻,从而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在山西晋南地区,还讲究把棉花夹在剪好的五色纸里充当“棉衣裤”,甚至还会制作一套门窗具备的纸房子,烧给先人。而且在焚烧衣帽、冥币等祭品时,必须要烧尽,只有这样才能够转化成可以在阴间使用的衣物、钱币等。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在十字路口焚烧五色纸的习俗,把祭品烧给孤魂野鬼,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亡魂,以免他们去抢夺给亲人过冬用的物品。
3 美国“鬼节”的起源及风俗---万圣节
3. 1 万圣节的起源
每年 10 月 31 日是美国的万圣节前夜( Hallow-een) ,是“All Hallows'Evening”的缩写。该节日主要流行于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诸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人们认为在节日当晚,已故的鬼魂会返回人间,所以在西方国家万圣节又被称之为“鬼节”.
万圣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当时,在爱尔兰居住的凯尔特人把每年的 10 月 31日定为夏末,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黑暗和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他们认为在新旧年岁交替的前夕,阴间的大门会在此开启,传说时空会暂停,并且当年过世的恶灵会利用这次机会造访人间,寻找替身,借此以获得重生的机会。活着的人害怕被鬼魂附身,所以当晚人们会熄灭家中的灯和炉火,装成家中无人的样子。同时用动物的骨头和皮毛把自己装扮成鬼怪的模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 因当时西欧没有南瓜,故不是南瓜灯) ,上街游行,营造出喧闹的气氛,吓走那些鬼魂。在避免恶灵附体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先以祈求平安渡过寒冬。公元 100 年,罗马人入侵了英国,占领了凯尔特人部落,吸纳了当地的这一习俗,并把它传播到更多的地方。这也就是当今人们会穿着古怪的服装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灵魂找替身的说法被人们渐渐遗忘,只剩下喜悦的庆祝仪式。
3. 2 万圣节的风俗
如今的万圣节已成为孩子们和年轻人的节日。当晚,孩子们会穿上精灵古怪的服装,戴上面具,提上南瓜灯( Jack - O'- Lanterns) ,挨家挨户敲门要糖吃,并喊着“Trick or treat( 不给糖就捣乱) ”,这时大人们会拿出糖果招待这些小孩儿。青年人也会举办化妆舞会,来庆祝万圣节。
4 中美“鬼节”反映的文化价值取向差异
分析模式是人们认知与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其中包括社会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人类学家,交际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已经提出许多文化分析理论,用于分析不同国家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其中,社会人文学博士吉尔特·霍夫斯泰德( Geert Hofstede) 和人类学家佛萝伦丝·克拉克洪( Florence Kluckhohn) 与弗雷德·斯多特贝克( Fred Strodtbeck) 所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和价值取向理论使用最为广泛。
1967 年至 1973 年,荷兰马城大学国际管理系教授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负责主管 IBM 欧洲分公司的人事调查工作。在此期间,他先后两次共计对 66 个国家和地区的70 个 IBM 分公司共 11. 6 万名员工进行了文化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1980 年,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他发表了自己的学术专着《文化的重要地位》( Culture's Consequences) ,提出了跨文化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文化维度理论。该理论由四个文化维度构成,分别为: 不确定性规避( Uncertainty A-voidance)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 Individualism andCollectivism) 、权势距离( Power Distance) 以及男性化与女性化(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
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 Kluckhohn & Strodt-beck) 也是较早提出文化价值维度理论的美国研究学者。1961 年,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专着《价值取向的变奏》( 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中。书中提出了五种价值取向模式: 人性取向( Human? Na-ture? Orientation) 、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 ( Relation-ship of Humankind to Nature) 、时间取向( Time? Ori-entation) 、活动取向 ( Activity Orientation) 和关系取向( Relational Orientation) .
本文用权势距离,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时间取向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解释中美两国“鬼节”的历史发展和风俗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差异。
4. 1 高权势距离与低权势距离
权势距离是指“在社会组织机构或群体成员( 包括社区、学校和家庭) 中,掌握权力较少的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衡这一现象的接受程度( Hofst-ede,1991: 28) .”高权势距离是指社会组织机构中的成员容易接受权力和等级之分。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也有所不同。相反,生活在低权势距离环境中的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获得权力的机会是均衡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死后要到阴间,生前的用品和金钱也要一起被带走。生前地位显赫的人,在阴间也将会继续享受荣华。每逢“鬼节”,家人为其准备的祭品也很丰厚。而普通老百姓只是烧些纸钱。同时,人们认为主宰阴间世界的是阎罗王。死者来到阴间,要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得服从阎罗王,有时还需要贿赂他身边的小鬼。这都反映出中国人不相信人人平等,中国文化中的权势距离较高。
然而,美国文化有所不同。无论死者生前地位显赫与否,死后的安葬与普通人一样,并不存在太大的等级之分。在面对上帝的“最后的审判”时,不管生前尊卑贵贱,上帝都会一视同仁,根据其生前的行为来平等地决定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所以,美国文化中的权势距离较低。
4. 2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是指在社会组织机构中,人们重视个人的价值和需求,认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来获得个人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并不依附于某个组织。集体主义是指在社会组织机构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人与人的关系紧密结合,人们注重维护群内关系,期望得到其他成员的照顾,同时个人必须要对该族群忠诚。
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儒家认为生命是祖宗、父母所授,故“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认为孝是世间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具有永恒性。所以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家族观念,崇敬祖宗。每逢“鬼节”,家人们会聚在一起,为自己的祖先扫墓、烧纸钱,希望他们能在阴间生活舒适。除此之外,也会为先人烧香,祈求保佑家族平安。因此中国是属于集体主义文化的社会。
根据基督教的教义,每个人生来就有罪,这种原罪是父母给予的,而善良的灵魂是上帝赐予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今的万圣节美国人不去纪念祖先的原因。相反,在万圣节时,人们会穿上庆祝节日的装束,参见化装舞会,玩游戏,搞恶作剧等。这也体现出美国人没有义务为自己的祖辈负责。因此美国文化是属于个人主义文化。
4. 3 过去时间取向与未来时间取向
根据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 ( Kluckhohn &Strodtbeck) 的研究,时间取向分为过去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在过去时间取向的文化中,人们注重过去发生的事情,面对新事物时不愿做出改变,在生活中,更加尊重长者,听从他们的意见。相反,在未来时间取向的文化中,人们更加关注即将要发生的事情,他们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并且人们能很快适应改变的社会生活环境,喜欢创新,在生活中,年轻人是社会的主体。
中国“鬼节”文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鬼节”的习俗代代相传,基本上从未改变,譬如,扫墓、烧纸等祭祀活动。同时,人们对“鬼节”的态度和看法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一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传承了这一文化传统,无论老少仍然还会祭拜祖先。而且,在祭祀祖先时,家庭中的长辈通常都是主要的参与者,他们负责主持祭祀仪式。在仪式上,他们率先向祖先烧香,点蜡,倒酒,磕头,祷告,其他家族人员按照辈分依次进行。这也反映出对长者的尊重。因此,中国文化属于过去时间取向文化。
相反,美国等西方国家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易做出改变。最初在万圣节时,人们会准备一些祭品供奉先人,一直是一个悲伤的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活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欢乐的庆祝方式,如化妆舞会、恶作剧等娱乐活动,全然没有了最初的鬼魅恐怖色彩。而且,节日的主角变成了以青年人和小孩儿为主。因此,美国文化属于未来时间取向文化。
5 结语
“鬼节”对于中美两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节日最初时的祭祀仪式是相似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国的过节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如今,每逢“鬼节”中国依然是以祭祀祖先为主,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却已把万圣节看作是欢快娱乐、尽情玩闹的节日。通过用霍夫斯泰德( Hofstede) 和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 Kluck-hohn & Strodtbeck) 的文化价值维度理论对中美两国“鬼节”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以此提高两国间文化的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Hofstede,G. Cultures'Consequences: Software of the mind[M]. London: Norfolk: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UK) Limited,1991.
[2] Kluckhohn,F. R. and Strodbeck,F. L. Variations in valueorientations[M]. Evanston,Illinois: Row,Peterson andCompany,1961.
[3] 高洪兴。 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 从清明节和中元节说起[J].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4) :35 -139.
[4]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张志勇,刘金。 西方人的鬼节---万圣节[J]. 英语自学,2003( 11)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