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苗族社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4-28 共348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苗族社区文化保护问题探析
  【绪论】小水井社区民族文化传承分析绪论
  【第一章】苗族社区文化的保护内涵
  【第二章】小水井社区文化的保护现状
  【第三章】小水井社区苗族文化的保护构想
  【结语/参考文献】苗族社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试图通过对小水井社区文化的内涵进行详细分析,从中找出在现有的保护体制和当前保护面临的困境中如何保护小水井社区文化。总而简之,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一些认识:
  
  社区文化本身是个内涵丰富、应用面宽广的文化系统。笔者从小水井社区的文化本体、社区主体以及文化空间来分析社区文化的保护内涵。富民县政府通过对小水井整体统筹规划,形成一套保护体制,这给小水井社区文化的保护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是,伴随着现代化的大浪潮,小水井社区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文化环境和文化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加上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小水井整个社区文化从整体上呈现出一个逐渐削弱的过程。小水井偏居一隅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成就了农民合唱团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和其他丰富的民俗文化,并伴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这就是小水井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可以发挥小水井社区文化的独特性,就是以农民合唱团为核心、以宗教文化为支持、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从而更有效地实施保护工作。当前,小水井社区文化承受着各种考验,保护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变得异常的艰难和重要,而小水井整个社区对这种保护的意识相当浅薄,当然,这样的情况不止发生在小水井。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保护与宣传措施,让整个社区居民都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让每个社区居民都参与其中,才能从源头上防止这些文化瑰宝的流失,小水井农民合唱团是小水井最知名的文化名片,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避免进入“头重脚轻”的误区,过分单一地把所有关注点都聚集在农民合唱团,这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小水井社区文化保护的好处,就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社区的整体性保护,以点带面,通过出名的合唱团带到其他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多渠道创收,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区文化保护的最有效方式。
  
  致  谢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此时我还依稀记得刚进学校的青涩模样。回望这段历程,感触良多。在这期间,有过难过和无奈,但更多的是欢笑和坚持,收获了珍贵的师生情谊和同门友谊,这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即将离开校园,此时的心情很复杂,太多的感动与不舍,此时,想感谢的人太多,真庆幸遇到你们每一个人,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感谢我的导师魏美仙老师三年来对我的教导、关心和培养。导师严谨的为人之道和治学精神使我终身受益,将鞭策我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踏步前行。初涉民族学、人类学的我感到无比的迷茫,幸得魏老师的耐心引导,才茅塞顿开。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论文的选题,写作框架,到后期的修订,魏老师都给了我细致的指导和关心,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真诚的向您说声感谢!
  
  感谢傅永寿老师,傅老师严谨的工作作风让我深受启发,在学习和生活上丝毫不敢怠慢。还有在几次的论文汇报中,提出了专业而又诚恳的建议,为我论文的写作理清了思路。感谢石裕祖、孙伟科、朱海鹰、侯云峰、陈劲松、苑利等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感谢您们对我热心的帮助和指导。
  
  感谢在一起度过研究生生活的王晋、魏惠琴、施蕾、李慧智、李政、梁建城、卢昱睿等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给我提供了许多帮助的富民县文体局、图书馆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是他们让我能够方便快捷地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为我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支持,你们给予了我极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感谢你们无私的奉献,感谢你们对我的宽容和理解,感谢你们陪着我一路走来!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德)斐迪斯·滕尼斯着,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苗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韩军学。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5](美)克利福德·吉尔兹着,王海龙、张家碹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6]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7]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8]刘正江。南关:一个民族商业社区的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9]鲁建彪。傈僳族社区发展研究--以云南省武定县插甸乡安乐德村为个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马戎、潘乃谷、周星编。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2]魏美仙。生活与舞台的互文--云南沐村旅游展演艺术的个案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13]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年
  
  [14]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5]王文章、张庆善、马盛德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6]熊玉有。苗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17]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8]颜恩泉。云南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二)期刊类
  
  [1]崔应令。回顾、反思与重构:近百年来中国社区研究[J].社会科技版,2011(1)
  
  [2]方李莉。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J].艺术评论,2006(6)
  
  [3]费孝通。关于人类学在中国[J].社会学研究,1994(2)
  
  [4]冯颖。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社区研究[J].社会研究,2011(2)
  
  [5]方明。社区研究述评[J].天津社会科学,1990(2)
  
  [6]高永久、朱军。试析民族社区的内涵[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1)
  
  [7]华慧娟。基督教赞美诗在滇北苗族地区的传播、演变与文化意义[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9)
  
  [8]李亚娟、陈田、王开泳、王婧。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3(10)
  
  [9]刘筏筏。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社区居民参与的视角[J].民族经济,2008(2)
  
  [10]齐群。社区与文化[J].浙江社会科学,2014(3)
  
  [11]舒萍。摩尔根是社区研究的开创者[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3)
  
  [12]陶犁。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以新平县南碱村调查研究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3)
  
  [13]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J].社会学研究,1997(1)
  
  [14]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社区方法论[J].民俗研究,1996(4)
  
  [15]王铭铭。民族学与社会学之战及其终结?--一位人类学家的札机与评论[J].思想战线,2010(3)
  
  [16]汪瑶、李磊、康建中。富民小水井苗族合唱团歌唱方法及文化初探[J].民族艺术研究,2010(2)
  
  [17]王良范。文化复兴与文化认同--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变迁与现代转型[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1)
  
  [18]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3)
  
  [19]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保护的经验--以融水苗族坡会群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1(12)
  
  [20]熊正义。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民族艺术研2010(5)
  
  [21]许化宁。费孝通社区研究方法考析[J].社会研究,2010(1)
  
  [22]杨丽华。基督教对小水井苗族唱诗班的影响[J].民族音乐,2008(4)
  
  [23]尹绍亭。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探析---以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1)
  
  [24]杨雪吟。生态人类学与文化空间保护--以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3)
  
  [25]杨东升。原生态苗族文化生存空间论[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4)
  
  [26]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
  
  [27]周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与基层社区[J].民族艺术,2004(2)
  
  [28]张新梅。浅议微型社区研究的代表性[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1)
  
  [29]曾芸。社区主导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模式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6)
  
  [30]张雍德、古文凤。云南苗族村寨基督教社会功能转换问题研究--“小水井现象”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3(4)
  
  (三)地方文献类
  
  [1]富民县政协编。富民文史资料丛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M].昆明:云南新闻出版社,2012
  
  [2]富民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云南省地方志丛书。富民县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