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越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不仅体现在政治制度、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节日习俗亦然。越南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不仅节日名称与中国传统节日一致,来历缘由、习俗活动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一些节日的节俗内涵、举办重点与中国有所差别;随着时代的变迁,越南的节日习俗也出现了今昔差异。本文以清明节为例,试图通过比较中越两国清明节传说和习俗,探讨中越节日文化的交融状况、越南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变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越南的本土化与在地化等问题。
一、清明节的来历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历史久远,大概始于周代,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三源归一的结果,即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与上巳节融汇而成。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运用晷测量日影的办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秦汉时确立为包括清明节气在内的二十四节气。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间大约在公历4月5日前后,时值阳春三月初,草木吐绿,一派清明景象,于是人们便把这个节气称为清明节。
清明之所以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古代在清明之前形成的寒食节有密切关联。关于寒食节的源头,认为当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灾害,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祭火。各家所祭之火,每年要熄灭一次,然后重新燃起新火,这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之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之后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介子推。[1]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其主要习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以备好的熟食、冷食等充饥。古人经常将寒食节习俗活动延至清明,到了唐代,寒食便和清明合二为一。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魏晋之后,定为农历三月初三。先秦至汉,上巳节俗有三种:到水边举行祓除祭祀仪式,洗除人的污秽之气;到野外或水边召唤亲人亡魂及自己的魂魄;野外踏青嬉戏,自由择偶、交合。[2]
上巳和清明时间邻近,都属于野外活动,后来上巳节的踏青习俗便被整合到清明节俗中。到了唐代,清明节便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习俗,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入越南。[3]
由于清明节的时间接近寒食节,越南许多地方就将清明节与寒食节合在一起,统一定在农历三月初三。[4]207成书于越南维新戊申二年(1908)的《安南风俗册》曾记载:“三月初三日为寒食节,亦号清明节,作浮水饼,具酒馔告家先,北人记介子推火化日也,亦有因而省扫坟墓云,民间亦多不用。”[5]310相对于中国对清明节的重视,越南则将“寒食”“清明”混在一起,即便也有扫墓之说,但多存于宫廷、富有人家,在民间较为少见,民众多在腊月祀祖,“民间认为,这样才好接祖先回家过年”[6]。由中国传入的清明节,在越南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本地化的趋向。
二、中越清明节的传说
对于清明节的由来,中越两国民众有着自己的解释性传说。在我国,有这样一则关于寒食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后来身边只剩下几位忠心耿耿的人,其中一人名叫介子推,他割肉煮食救了重耳。重耳后来回国执政,史称晋文公。晋文公重赏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经人提醒后,数次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见介子推不来,晋文公亲自前往,介子推背着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让介子推自己走出来,不料介子推至死不愿见晋文公,他和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去。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放火烧山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烟火,只能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上山祭奠介子推,看到那棵老柳树长出新芽,便赐名为“清明柳”,定这天为清明节。从此,每逢介子推死的那天,人们禁止烟火以示纪念。寒食、清明于是成为全国民众的重大节日。
在越南,清明(寒食)节又叫汤圆节、汤团节,因那天人们要吃汤圆、汤团而得名。[4]207关于越南清明节(汤圆、汤团节)有三个传说:一是介子推的传说。在越南也流传着中国寒食节有关介子推的传说,情节基本一致,有一个不同的细节是,晋文公把放火烧山的日子定为寒食节(三月初三),初三至初五,全国禁烟火,只吃冷食。[7]二是貉龙君和瓯姬的传说。传说在很早以前,岭南有一个名叫禄续的国王,号称径阳王,国号赤鬼国。
径阳王娶了洞庭君的女儿,生子崇缆。崇缆长大后被封为貉龙君,统治整个貉越地区。貉龙君娶北国公主瓯姬,瓯姬怀孕生了一个卵包,卵包裂出一百个卵,百卵孵出百男。后来貉龙君和瓯姬二人分别到沿海和山地去居住,他们的长子留下来立国,号雄王,定国名为文郎国。文郎国是越南的第一个王朝,这是越南建国之开始。由此,貉龙君与瓯姬就是越南人的祖先。为纪念瓯姬生百卵,每到农历三月三日的寒食节,越南人要做汤圆、汤团祭貉龙君和瓯姬,一百个汤圆象征貉龙君与瓯姬的百卵。[4]217-220三是二征娘传说与喝门庙会。二征娘是征侧与征贰姐妹俩的共称,是越南两位民族英雄。传说癸卯年三月初六,二征娘出兵前,一位老大娘给她们送去两盘汤圆,以示自己的恭敬之情,二征娘开心地把汤圆吃完。二征娘后来投喝江(现河内市福寿县喝门乡)而死,人们就在喝门村建造二征娘庙,举办喝门庙会,于每年三月初六用汤圆祭祀二征娘,其俗保留至今。[4]220-221由以上传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清明节传入越南后,对于清明(寒食)节的由来,越南民众也附会了传说予以解释,除了继续沿用中国关于介子推的传说外,还有两个富于越南本土特色的传说,显示了越南民众对中国节日及其传说的采借与创新。
三、中越清明节俗
同是传统节日,中越清明节在节日确定时间、节日活动和饮食习俗有相同与相异之处。
(一)节日时间的确定
由上述可知,中国清明节在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形成至今时间并无改变。中国民众大多在4月5日前后的清明时节扫墓,有的地方则在冬至那天扫墓,部分地区、部分壮族、布依族、花头瑶等习惯于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扫墓,客家人扫墓时间为春节之后或重阳、中秋前后等,各地不同。而明代由越南涂山迁徙到中国广西东兴京族三岛上定居的京族人,不同村落扫墓时间有所不同,京岛上的山心、江龙两村于4月5日前后的清明扫墓,万尾、巫头两村则沿袭越南传统于腊月二十至三十日之间扫墓,称之为“腊墓”。越南清明节定于农历三月初三,节俗有扫墓和踏青等,如今越南人多在腊月扫墓。《安南风俗册》载:“近除夕,备芙酒省扫先坟,曰扫墓。”[5]334黎崱《安南志略》卷一“风俗”部分也有“腊月……杯盘祀祖”[8]的记载。
越南人认为祖先会在新年的午夜回家探望,因此人们会在腊月二十几为先人扫墓,请祖先回家吃团圆饭。有的地方则在元旦前后农闲时期扫墓祭祖。
(二)节日习俗活动
在中国,清明节作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历来受到国家和民众的重视,有很多节俗活动和仪式,如祭祖、踏青、举火等等。随着时代的演变,清明节习俗活动因时因地而呈现出差异性。周代时已有司炊之官,管理百姓用火,春秋之后有寒食禁火清明举火之俗,唐代时寒食、清明节均可扫墓祭祖,上巳节的踏青习俗亦并入清明节俗,如同《帝京景物略》中所记载的情形:“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9]
发展到后来,清明节主要习俗活动有扫墓、踏青、插柳、戴柳、折柳、植树、蹴鞠、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扫墓那天,人们携带酒肉果蔬和纸钱等物品,前往亲人墓地祭拜,点香烧钱,修整坟墓,在上边压些纸钱,或将纸钱挂在树枝插于坟头,叩头行礼祭拜,之后大家围坐聚餐饮酒后回家。这是大致情况,各地习俗略有不同。踏青之俗古已有之,如《旧唐书》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宋代时踏青习俗甚为流行。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热闹的活动场景。清明时节人们有插柳、戴柳、折柳习俗。一种说法是插柳戴柳可以辟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有这样的描述:“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在被视为鬼节的清明插柳戴柳以祈避灾便在情理之中了。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据说晋文公祭介子推,将复活的柳树赐为“清明柳”,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此后群臣百姓效仿,相沿成风。第三种说法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此外,人们还在清明时节植树,举行蹴鞠、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各种娱乐活动,因此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祭祀日子,也是踏青游乐、亲近自然的春季仪式。
同中国一样,越南人也借清明之际祭祖扫墓和踏青。完成于19世纪末的越南地理学古籍《同庆地舆志》记载:“清明则设馔扫墓。…… 三 月 初 三 日,各 家 童 妇 女 包 黑 糯 米 饭,衣 服 整 齐 …… 男 女 互 相 唱 和 为乐。”[10]473“清明踏青扫墓。”[10]480那天人们一般携带酒肉、蜡烛、铁锹、水果、鲜花等到墓地,其中猪肉、糯米饭、纸钱和香是必备之物。清除亲人坟上的杂草,给坟墓添些新土,插几枝树枝于坟上,在亲人墓前供祭食物,上香祈祷,烧纸钱,献花,叩首祭拜,大家把祭祀食品吃掉后回家。有很多地方还有扫墓时燃放爆竹的习俗。人们除了到野外扫墓外,还须在家中祭拜列祖列宗,在香案上摆放供品,寓意是请所有的祖先回家享用。另外还要祭祀土地神。很多地方因在元旦、腊月、春节已经祭祀过祖先,清明那天就不一定扫墓,而是外出踏青游玩。
(三)清明食俗差异
中越清明节的饮食有所不同,但这些食俗都有着共同的纪念意义。就节日来源而论,两国清明节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发展到了后来,清明节祭祀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对烈士的敬仰,节日期间相聚、会餐还能加强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
我国各地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清明节食品,有些地方在清明节习惯吃凉食,如煮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清明粑、干粥、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枣饼、春酒、红藕、嫩柳叶拌豆腐等等。综观这些清明节食品,共同特色是就地取材,可吃,可入药,可热食冷食。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清明食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北方,人们用面粉制作成蒸饼,上附红枣的“子推馍”;有的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还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以此纪念介子推。江南一带清明吃一种用糯米粉拌艾叶汁制成的青团子,豆沙馅;也吃“松花糍团”,即舂溶糯米饭,包芝麻馅,搓成团,外裹松树花粉。在闽西,人们沿袭早在宋朝就已形成的吃艾粑习俗,据说吃了有清凉解毒、祛病强身之功效,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吃芥菜。在山东,泰安地区食冷煎饼卷生苦菜,即墨一带吃鸡蛋、冷饽饽,而在长岛、莱阳、招远等地,鸡蛋、冷高粱米饭成了人们的清明食品。在山西,晋北习惯吃以黑豆芽作馅的玉米面,晋西北食黍米饼,晋南吃“子福”,即白面蒸馍,其中夹有枣、核桃和豆,外形为龙样,龙身镶有鸡蛋。四川成都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名曰“欢喜团”。浙江各地清明时吃螺蛳。
壮族要吃五色糯米饭。土家族则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清明节要上山采艾蒿,与糯米、腊肉、蒜苗、五香、盐等混合蒸熟,称为“清明粑”。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物产不同,造成了清明节食俗的差异。越南清明(寒食)节亦源于介子推的故事,节日让人们缅怀介子推的忠诚,也为人们提供了祭奠自己祖先的机会。除有个别古文献记载清明节禁举火,如《谅山省文渊州仁里总俗例》载:“仍伊日一切禁不得何人举火。”《龙环县西甲券例》有“寒食十磁”的冷食祭拜记载[11],未有其他文献记载越南清明禁火的习俗。越南人在清明(寒食)节不禁忌烟火,不吃凉食,农历三月初三始以元宵和汤圆祭祀祖先。[12]
越南的元宵和汤圆都是用糯米做成,但味道和吃法却不一样,同中国的元宵和汤圆也有所区别。越南元宵是以冰糖为馅,个儿比中国的元宵要小。汤圆以绿豆为馅,煮熟放在碗里,倒上糖水吃。过去越南人不在三月初三以前吃元宵和汤圆,因为从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才开始用元宵和汤圆祭祖先。本着对神灵和祖先的祟敬,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上供的食品,在没有上供之前,人们不能自己先吃这种食品。[13]越南清明用于礼神供佛的祭品有雄鸡、柔米、酒、槟榔芙叶、青蕉、生猪肉、生豆饼、清水、蔬菜、汤圆(汤饼)等。
四、越南清明节:中国清明节俗的传承与在地化
“甲文化之所以接受乙文化,当然不仅仅是外力的作用,还主要在于其内部存在着可以容纳异文化的特殊结构,而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在陌生环境里生存下来,也并不只是因为有强有力的支持,而是此异文化采取了‘适应’的策略。”[14]越南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使其接受了域外文化的有益养分,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形式和内涵。中国清明节传入越南后,采取了“适应”的策略,经历了一个在地化的过程。所谓在地化是指异质文化传入某地时,经过移植、嵌合等过程,在两种或多种异质文化的合力作用下,实现本地文化的适应性改造以及再构,而不是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从越南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清明节在越南的传播过程中,节日时间、传说内容与节俗活动都发生了适应性的改变,以满足越南人生产、生活所需之诉求。如今越南的清明节在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之外,呈现出鲜明的越南本土特色,这是不同文化互动的结果。
(一)节日时间的适应性变更
中国的祭祖扫墓时间因各地、各民族而不同,包括清明时节、春节之后、三月初三、中元节、中秋前后、重阳前后、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冬至、腊月等等,清明节扫墓为大多数人所为。越南的祭祖扫墓时间就整体而言,多集中在十二月到来年的三月清明节期间,尤其是元旦节前后的农闲时节,人们一般于这段时间在家祭祖,或出外扫墓。越南气候较中国温暖,农历一月时已透出春天的气息,此时适合出外扫墓兼踏青,而农历三月越南人忙于春种,无暇顾及其他事务,若在此时祭祖扫坟会对农事有所耽误,因而人们多在腊月祭祖。中国和越南都存在一种广泛而普通的祖先崇拜,越南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因而祭祖扫墓历来都为中越两国民众所重视。越南人视祭祀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同时又兼顾生产生活之需求,祭祖扫墓时间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忙闲时刻、气候情况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相结合而发生变更,显而易见,“越南的祭扫活动已在地理环境、气候特色、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越南当地的节俗文化特质”[11]。
(二)清明节传说的本地化
关于清明节的来由,越南有三个传说,其中有关介子推的传说与中国的传说情节基本一致。另两个传说则与越南人的祖先和越南史上的英雄相关。越南人称自己为“龙子仙孙”、“龙仙子孙”,意即他们都是龙与仙的后人。神话《鸿庞氏》(《龙子仙孙》《貉龙君的故事》)解释了他们祖先的来历:在中国三皇五帝时期,神农的三世孙帝明南游至五岭,遇见一位仙女,两人结合生了个儿子取名禄续。其后人雄王建立文郎国(越南第一个王朝)。雄王被尊为越南人的祖先,每年农历三月初十为雄王节,这天也被视作越南的国礼日,人们在丰州(富寿)举行各种活动,纪念祖先雄王的丰功伟绩和越南“龙仙子孙”的根源。越南清明吃汤圆以纪念貉龙君、瓯姬生百卵的传说应当是在这则《龙子仙孙》神话的基础上演变的,使越南清明节传说在透出悠远的中国古老文化的韵味之余,闪耀着越南本土文化之光。征侧与征贰是汉代交趾郡(包括今天越南北部及广西南部的一部分)反抗汉潮统治的历史人物,越南民众给这两位英雄人物附会上了清明节吃汤圆习俗的传说。由上述可看出,越南清明节传说中,有沿袭中国传说祭祀介子推,也有把祭祀的人物置换成越南人的祖先和越南历史上的英雄,越南清明节传说的内容显然已和越南当地的人文、历史紧密结合,形成有别于中国清明节传说的话语体系,逐渐赋予越南本土的色彩。越南清明节传说的不断丰富和本土化,也彰显了清明节不断在地化的历程。
(三)祭祀习俗的变异
从越南古代 文献 中可看出中国 清明 节 对越 南 清明 节 的影响。《同 庆 地舆 志》记 载:“清明 踏 青 扫墓。”[10]480“三月初三日,各家童妇女包黑糯米饭……男女互相唱和为乐。”[10]473可见越南清明节这天,人们会携带代表冷食的黑糯米饭扫墓、踏青,男女在郊野对唱歌谣,是中国寒食禁火、清明扫墓、上巳踏青多重节俗活动的融合。《谅山省文渊州仁里总俗例》载:“仍伊日一切禁不得何人举火。”[11]谅山省为越南东北部与中国边境相连的一个省份,属于中国文化传入越南的第一个门户,从地理位置上即可推估其必受汉文化相当程度的影响。但如今,越南多在腊月祭祀,过清明节的气氛已不大浓厚,而且也没有禁烟冷食的习俗了,祭祀活动及食俗体现出越南本国历史文化的民俗特质。越南清明食俗与中国明显的差异是吃汤圆、汤团。为什么越南一定要在这一天吃汤圆呢?越南学者解释:农历三月是越南的收稻时节,和中国不少地方的“尝新节”习俗活动相似,越南人做汤圆和汤团以庆祝丰收。在越南传统观念中,人要对神灵、祖先尊重、知恩,所以刚收获的水果、食品,如果未祭祀是不可以吃的。
每年三月初三收稻之后,家家户户都要先做汤圆和汤团祭天地、祭祖先。[4]207由此看来,越南用汤圆和汤团祭祀祖先、貉龙君和瓯姬以及二征娘的风俗,反映了越南的农业文化内涵和信仰观念。越南有关汤圆来源的传说体现出越南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为越南食俗注入鲜明的地方性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在越南南部的一些地区,清明节供奉祖先的祭品,除水果、鲜花外,还出现了法式面包等带有明显西方色彩的食品。[12]
历史上越南曾为法国殖民地,越南文化受到法国等西方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在越南清明节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越南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杂糅及融合之风貌。越南的清明节气氛因不同地区而有所不同。和中国广西、云南接壤的越南北部,因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刻,清明节气氛至今依然较浓,而越南中部和南部比较淡化,正逐渐被遗忘。“由于时代的发展,来自城市的青年一代比较淡化清明节,也很少参加清明节的活动,所以许多年轻人并不是很了解,而父辈或年纪大的人才注重清明节祭祖。”[15]
由此观之,原本受中国汉文化深刻影响的越南,在历史与政治的变迁之下,本土意识抬头,脱离中国影响而自成在地文化;本土意识渐成气候之后,对于中国的清明节已捐弃不用或只具其形式,至今早已不再是他们一年中的重大节日。[11]
五、结论
清明节是中越两国民众祭祖扫墓、缅怀祖先和踏青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礼俗。上文对中越两国清明节的由来、传说与节俗作了梳理、钩沉与比较,我们发现越南清明节传说、节日时间、祭祀活动、食俗等与中国清明节有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看出清明节由我国传入越南后,经历了一个逐步在地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祭祖扫墓时间因要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忙闲情况、天气条件、风俗习惯而发生变更;越南清明节传说在沿袭中国传说祭祀介子推的基础上,增加了越南人的祖先和越南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传说,不断地丰富传说的内容并将其本土化;由于越南祭祖时间多在腊月,清明节的气氛大为减弱,也无禁烟冷食之俗,用汤团和汤圆来祭奠祖先、貉龙君和瓯姬以及二征娘的风习,实为适应越南当地农耕文化和信仰之结果;越南北部地区与中国相连,受中国文化影响相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清明氛围依旧较为浓厚,中部和南部已经淡化,并显示西方文化影响之痕迹。可见,清明节在越南的传播、传承过程中,与地域文化传统结缘,成为适应越南当地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越南化了的清明节。在越南古文献有关清明节记载中,还可看出越南清明节明显受到中国清明节俗影响的痕迹,之后它们不断地被在地化,融入本土地域文化,体现出越南本国历史文化的民俗特质,加之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演变到后来,越南清明节便呈现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相辉映、东西方文化杂糅融汇之斑驳面貌。
[参考文献]
[1]丛超.清明节[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12.
[2]张建华.中华传统节日清明节[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18.
[3]肖宪,夏艳.越南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