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作为人类生存之本,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财富。但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土壤的保护重视不够,特别是无度地利用和过度地开发,致使大量土壤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影响人类的生存安全。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至少有1?300 万~ 1?600 万 km2的耕地受到污染。每年因土壤污染而造成的各种农业经济损失合计约 200 亿元。因此,保护和治理土壤污染已刻不容缓。
1污染途径
1.1 水质污染 主要表现为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地面水体等,以灌溉形式从地表进入土体造成的土壤污染。这类污染物一般集中于土壤表层,有时可到达地下水层,污染地下水体,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土壤污染。
1.2 大气污染 这类污染一方面是大气中的酸性氧化物通过雨水形式进入到土层,而引起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肥力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另一方面是各种大气飘尘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性散落物等落入土层造成土壤污染。这类污染在当前农业生产中也十分普遍。
1.3 固体废物堆积污染 主要是人们在土壤表面堆放或处理、处置固体废物、废渣,包括工矿业废物、污泥和城市垃圾等,经过雨雪的淋溶作用,可溶成分随水从地表向下渗透,并向土壤迁移转化,有害物质富集,使堆场附近土质酸化、碱化、硬化而造成的土壤污染。
1.4 农业生产自污染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不断使用化肥、农药、城市垃圾堆肥、污泥等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自污染。
1.5 综合污染 是同一区域的土壤因受地面水、大气、固体废物以及农药、化肥等多方面影响而造成的污染,其中尤以某一种污染或某两种污染为主。
2主要危害
根据污染物的不同,一般来说土壤危害主要有 3 类 :第一类为病原体的危害,是含病原体的人畜粪便、垃圾、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土壤后造成的危害 ;第二类为有毒物质危害,主要有重金属元素和残留农药污染土壤后造成的危害 ;第三类为放射性物质危害,是放射性物质污染土壤后造成的危害。
2.1 病原体的危害 病原体和带病菌等有害生物种群污染土壤,不仅会极大地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土壤质量下降,更会把大量传染性细菌、病毒、虫卵带入土壤,引起植物体各种细菌性病原体病害,进而引起人体患有各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的疾病,威胁人类生存。
2.2 重金属的危害 土壤受重金属或类金属毒物污染后,常常通过农作物和水进入人体,造成人体中毒。如铅、汞、镉、砷、铬和铊等污染后都会对人们健康造成各种危害,其中以重金属镉污染土壤引起的疼痛病最为典型。
2.3 残留农药的危害 长期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导致土壤严重酸化、地力衰竭,最终导致果品品质严重下降,甚至品种退化、变异,而且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约有 1/2 左右散落于农田,这部分农药被作物吸收后,在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危害到人体的健康,可引起人体癌变、肝脏衰竭和慢性中毒等。
2.4 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在放射性核素的污染中,90 锶和 137 铯是对人体危害较大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放射性锶的化学性质同元素钙类似,均参与骨组织的生长代谢,并在体内同一部位蓄积,对机体产生持续的照射,使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遭受破坏或变异。
3防治措施
3.1 土壤被污染或继续污染的防治措施。
3.1.1严控污染源,从源头上严防严治 要对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粪便、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直接作为肥料给作物施加。要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强制性要求工业企业加强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和综合利用,严防工业“三废”随意排放。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搞好农业种植培训,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同时还要积极发展高效、低毒、残留的农药,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保证。
3.1.2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污意识 要积极在农村开展对土壤污染危害的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健康意识,让人们不断增强土壤安全保护意识。要在国家层面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止、控制和治理的有关法规和政策措施,依法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壤不受污染。
3.1.3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实时关注污染状况 要尽快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标准,投入资金对土壤现状进行实时监测,建立土壤生态的实时数据,严防土壤过度污染。
3.2 已被污染土壤的防治措施
3.2.1 生物安全防治 在污染土壤中大量施用生物肥料,培育益菌群落,利用生物的吸收、富集、代谢等作用将土壤污染物转化或降解为无害物质甚至有用物质,从而去除或消除土壤污染。
3.2.2 施加土壤改良剂 对轻度污染的土壤,可适量施加石灰、石灰性物质、碱性物质如磷酸等改良剂,以改变土壤的 pH 及其他理化性质,可以使重金属在土壤中发生沉淀、螯合等反应,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减少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3.2.3增施有机肥 每年在污染土壤中施足有机肥料,让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质对污染土壤的农药、重金属成分进行吸附,以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