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本文在简要梳理女性健美得以兴起的制度和文化条件的基础上,以女性健美的身体形象和社会形象两个剖面为线索,对女性健美兴起和传播的基本情况予以探讨,并以此为契机,简要剖析了"女性健美"从欧美传入中国,且能在中国传播开来的原因,女性健美运动的开展,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 世纪初的中国,新旧杂陈且兼容并包,国人的生活方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职业群体的出现,新的娱乐设施以及闲暇活动场所的建设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社交方式,着装打扮的变化也让社会风气换发了生命的活力,"生活革命"的出现使女性逐渐解除了对男性的人身依附,成为一支独立群体而登上历史的舞台。在女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女性废缠足、废束胸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被束缚的女性身体得到初步解放。20年代到 30 年代,"健美"一词漂洋过海传入中国,似乎一时间间中国大地为之一振,加之日本的侵华战争,更为"女性健美"注入了新的光彩和内涵,健康和美丽的女性才会为国之奋强,种之强盛延续出挽救民族危机的男儿,一时间"女性健美"热成为了时代的"新宠".
新闻媒介作为这场运动幕后的"推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健与力》、《健力美》等专业健美杂志的大量发行,《申报》、《北洋画报》、《玲珑》、《良友》、《妇女时报》等大型报纸的造势宣传,无不让"女性健美"成为时下的"热点";以"健美女性"为主题的电影不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健美女星",中小学以及各大高校的"健美皇后"的比赛更是甚嚣尘上,在香港、上海、津京、重庆、江浙等地区的创办的妇女健美协会、上海健身学院等健美团体也在渐次开展。这些无不为走出家庭空间的女性提供了健美运动绝佳便利条件。商家的炒作以及广告的宣传也都瞄准了"女性健美",以此大做文章,他们谋取丰厚的利润同时客观上又刺激了女性健美的进一步传播。
女性健美的兴起和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一,女性健美的兴起扭转了大众对女性的审美观念;第二,女性健美的兴起使得大众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第三,女性健美的推进也使得女性着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四,随着健美成为时尚,"女性健美"开始被商品化。其中最重要的影响便是社会对女性审美观念及审美趣味的变化,封建的残毒使得女性以"病"为美,越是"病"的楚楚可怜,越是让人心生爱怜。但随着"女性健美"观念的传播以及女性与强国保重联系起来时,国人逐渐抛弃原有不切实际的"病态式"审美,接受了健康的且有女性独特美的审美趣味;同时,随着女性健美运动的不断开展以及健美明星的示范效应,女性在公众场合裸露的部分身体也逐渐被社会所接受,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随着"女性健美"的传播而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但是女性健美的传播范围和普及人群都存在局限性,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以及教育的失衡,使得偏远地区无知识人群成了女性健美传播过程中的边缘地带和边缘群体。
参考文献:
一、报刊:
[1]《健与力》,1938年创刊号--1946年第6卷第10期。
[2]《健力美》,1941年第1卷第1期--1949年第5卷第2期。
[3]《健与美》,1940年第1期--1949年第21期。
[4]《北洋画报》,1927年2月19日,1928年第5卷第201期,1930年第10卷第453期,1931年第13卷第614期,1933年第21卷第1050期,1934年第22卷第1054期,1934年第24卷第1176期--1936年第29卷第1442期。
[5]《申报》,1911年6月22日,1920年3月22日,1928年9月16日,1933年11月27日--1947年10月24日。
[6]《玲珑》,1931年第1卷第12期--1931年第1卷第34期,1935年第5卷第5期,1936年第6卷第19期--第28期。
[7]《良友》,1933年第82期。
[8]《勤奋体育月报》,1934年第1卷第7期--1934年第2卷第1期。
[9]《妇女共鸣》,1931年第45期。
[10]《妇女时报》,1915年第16期,1932年第1卷第11期。
[11]《妇人画报》,1933年第13期。
[12]《临时政府公告》,1912年第45期。
[13]《内政公报》,1937年第10卷第2期。
[14]《察哈尔省政府公报》,1937年第1074期。
[15]《生活》,1925年第1卷第3期。
[16]《时务报》,1987年10月16日。
[17]《知新报》,1987年8月28日。
[18]《学蠡》,1928年第1期。
[19]《时兆月报》,1928年第23卷第9期。
[20]《天津特别市卫生局月刊》,1929年第1卷第2期。
[21]《卫生报》,1928年第12期。
[22]《医事公论》,1935年第3卷第2期。
[23]《广东省政府周报》,1927年第1期。
[24]《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7月23日。
[25]《十日谈》,1933年第13期。
[26]《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4年第1卷第1期--1936年第3卷第12期。
[27]《中国摄影学会画报》,1930年第6卷,第269期。
[28]《中华(上海)》,1940年第91期。
[29]《青青电影》,1939年第4卷第19期--1939年第4卷第25期,1940年第5卷第1期-1940年第5卷第25期。
[30]《新民报半月刊》,1941年第3卷第16期。
[31]《星华》,1936年第1卷第4期。
[32]《妇女新生活月刊》,1936年第1期--1937年第7期。
二、着作类:
[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肖学周。中国人的身体观念[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
[4]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5]李贞德。性别、身体与医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邓小南,王政,游鉴明。中国妇女史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游鉴明。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1895-1937)[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游鉴明主编。无声之声(Ⅱ):近代中国的妇女与社会(1600-1950)[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9]吕美颐。走出中世纪--近代中国妇女生活的变迁[M].广州:广东人民出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10]刘慧英。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1]董进霞。女性与体育:历史的透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2]乔素玲。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3]荒砂,孟燕垫,《上海妇女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妇女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4]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5]易存国。固着与超越中国审美文化论[M].合肥市: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16]杨恩寰。审美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文洁华。美学与性别冲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9]刘巨才。选美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20]万安培。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远古之西汉时期[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21]〔美〕MadameSylvia着,赵竹光。妇女的健康美[M].北京:中华书局,1937.
[22]赵竹光。健美之道--中国健美运动开山人赵竹光经验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3]赵竹光。怎样使你健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4]赵竹光。十五年来的体育生活[M].上海:上海健身学院,1948.
[25]赵竹光。体育史料(第一辑)[M].上海: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26]《孙中山选集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7]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28]罗萍。生活方式学概论[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9]朱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0]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31]宋素红。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2]罗时进。中国妇女生活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33]朱勇。中国法律通史:第9卷(清末·中华民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4]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文化寻踪[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5]姚灵犀。采菲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36]蒋介石。力行新生活·新生活运动[M].南京:正中书局,1935.
[37]傅岩。妇女的新生活[M].南京:正中书局,1935.
[38]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39]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40]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M].马海良。赵国新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41]黄金鳞。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的形(1895-1937)[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42]王晓丹。历史镜像---社会变迁与近代中国女性生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43]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文化寻踪[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4]郑永福。吕美颐和。中国妇女通史(民国卷)[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45]鲁迅。我之节烈观[C].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6]胡适。贞操问题[C].胡适文存第1卷。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三、论文类:
[1]卢晓文。中国现代健美运动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文化导刊,2003,(9)。
[2]刘淑娟,章华明。中国健美第一人--赵竹光[J].兰台世界,2012,(1)。
[3]宋卫华。浅说女性的健美与魅力[J].中环女子学院学报,1996,(3)。
[4]游鉴明。民国女健将[J].财经(视觉),2012,(3)。
[5]桑兵。近代中国女性史研究散论[J].近代史研究,1995,(3)。
[6]唐永霞。中国古代男子的审美意识对妇女服饰的影响[J].南通纺织职业术学院学报,2006,(3)。
[7]〔美〕简·托德。女子健美运动之父[J].体育文史,1990,(1)。
[8]汤景山,毛永新。中国健美运动的历史发展-来自文化社会学角度的窥视[J].体育文史,1994,(2)。
[9]龚建音。试述健力美运动的起源与发展[J].三明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
[10]赵一曼。女性与健身[J].绿色中国,2008,(14)。
[11]郭海文。20世纪中国女性美演变的文化阐释[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1)。
[12]方艳华,刘志鹏。近代中国女性运动的多维图景[J].妇女研究论丛,2013,(2)。
[13]杨斌,唐吉平。女性身体美及其时代特征[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14]肖学周。在抑制与发现之间--中国人的身体观念引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4)。
[15]杨世勇。中国健美史略[J].成都体院学报,1988,(3)。
[16]陈江。主编我国第一份健美杂志的编辑家[J].编辑学刊,1995,(4)。
[17]梁旭光。传统妇女观念与当代女性成才[J].理论学刊,1998,(3)。
[18]游鉴明。近代中国女子体育馆初探[J].新史学,1996,(4)。
[19]游鉴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近代中国妇?史研究[J].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6,(4)。
[20]游鉴明。近代华东的女球员(1927-1937):以报刊杂志为主的讨论[J].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9,(32)。
[21]姜卫玲。<玲珑>杂志新女性形象的建构[J].传媒观察,2013,(10)。
[22]李晶。女子健美的百年回叙[J].饭店现代化,1999,(1)。
[23]王彦。民国女子体育与女性意识研究[D].河北大学,2012.
[24]鞠萍。民国时期女子审美观与上海女性美容装饰[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5]康民强。民国女子日常生活与女性意识研究-以都市女性为主体[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6]曾繁花。晚晴女性身体问题研究--基于若干报刊的考察[D].暨南大学,2011.
[27]王云。近代中国女子体育(1843-1937)[D].南京大学,2011.
[28]杨斌。健身健美体育:女性身体美的理性回归[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9]周春燕。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D].政治大学,2010.
[30]何楠。玲珑杂志中的30年代都市女性生活[D].吉林大学,2010.
[31]刘国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影响新探[J].天中学刊,2010,(8)。
[32]陈玉。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D].河北师范大学,2006.
[33]姚霏。中国女性的身体形塑研究(1870-1950)--以"身体的近代化"为中心[J].甘肃社会科学,2012(3)
[34]黄强。从天乳运动到义乳流行:民国内衣的束放之争[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8,(18)。
[35]刘媛,刘合成。开历史先河的上海女子体育运动对社会风气的影响[J].兰台世界,2009,(17)。
[36]陈艳。"新女性的代表:从爱国女学生到女运动员-20世纪30年代《北洋画报》封面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9,(12)。
[37]柳迪善。新女性--《玲珑》中的明星文化及女性意识[J].贵州大学学报,2012(1)。
[38]段炜。晚晴至民国时期女性身体观念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9]程亚丽。从晚晴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
[40]吴茵。微观权利下的女性身体与自我认知建构[D].上海:复旦大学,2011.
[41]吴梦。从缠足看中国女性身体的社会建构[D].广州: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