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扶持体育企业,改善市场环境
“打造自主品牌,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引导体育企业做强做精”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必然要求。当某一产业处于幼稚阶段时,对其加以扶持是必要的,政府购买服务对于增强本国产业实力、推动自主创新及扶持中小企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美国在 1993 年《购买美国货法案》中提出只要本国供应商的报价比外国供应商的报价高出幅度不超过 6%,项目必须优先交给本国供应商,并且要求 10 万美元以下的政府采购合同优先考虑小企业,成功地支持了本国产业及中小企业[19].2013 年全球体育产值为 7.5 万亿元,占 GDP 比重约为 2%,同期中国体育产业产值仅为 3 200 亿元,占 GDP 比重仅 0.56%[20],而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短板之一,即是缺乏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大部分都是轻资产的中小企业,而且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因此,有必要“推广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
2.4 引入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资源进行合理配备并设置,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宜的商品和劳务,市场机制能够使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状况,在公平竞争中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帕累托改进。政府购买服务利用市场竞争方式有利于促进供给需求平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激活社会资本。以政府采购资金节约率为例,这一指标体现了市场竞争度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12 年,我国政府采购节约资金 1 850.8 亿元,节约率为 11.7%,自 2003 年以来,节约率保持在 11%左右[15],属于正常水平,但服务类采购中大多局限于社会保障层面,体育类公共服务极少涉及。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把原先由政府直接生产的体育公共服务改由体育企业和体育社会组织承担生产责任,并由政府向其支付费用,这一方式放开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引入社会力量,形成多元竞争市场,有利于财力、物力、人力和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诸如我国体育场馆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开放度仅为 44%,利用率不足 30%,“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并且“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实践中,湖北省体育局 2014 年利用国内首家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去运动”APP 客户端与全省100 余家运动场馆签约,政府通过购买方式给予财政补贴,分时段免费、低收费对公众开放[21],这种方式深度整合了体育场馆资源,使全民健身的供需双方打破信息不对称的瓶颈,部分闲置的场馆得到充分利用,并且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优化资源配置。
3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推进策略
3.1 进一步明确操作流程
西方国家一般在“政府采购法”中,对政府购买服务流程加以明确,2015 年 1 月我国财政部发布《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对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内容、方式、程序、财务管理及绩效管理等做出了规定,2015 年 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正式发布,进一步明确政府采购的服务“包括政府自身需要的服务和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这些表明我国从法律层面对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予以明确规范,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一方式的效用。然而,具体到体育公共服务的操作层面,目前,江苏省出台《江苏省本级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暂行办法》,除此之外,大部分地方政府皆未就体育公共服务的具体购买流程加以规范,使得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行为难以依法有序运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地方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在统一的法律规范指导下,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制定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具体操作办法。
3.2 加强合同管理
库珀[22]提出:“为公众做个好交易不只是取决于是否要签个合同、合同给谁,而是取决于合同从头到尾整个过程的管理。”政府购买服务实质上是一种契约行为,政府由“直接生产者”变为“间接安排者”,必须提升合同管理能力,在购买行为中需要清楚买什么、找谁买、怎么买、买得是否划算、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目标等。合同管理的前提需要明确体育公共服务标的,即政府购买的体育服务是否是公众真正需求,是否适合采取政府购买方式,这就要求政府积极拓宽信息渠道,促进公众参与,通过提升信息搜寻能力尽可能准确把握公众需求、进行市场预测,科学制定购买服务目录。其后,合同管理主要涉及到合同规划、预算管理、运行监测和绩效评价等环节,需要政府积极开发合同管理人才,提升谈判能力、测评能力等,保证承接主体切实履行合同责任,维护公共利益。此外,由于政府本身是作为公众“代理人”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加强对政府契约行为本身的监督约束,建立第三方独立机构、公众、媒体等构成的监督机制,防止政府寻租和腐败。
3.3 积极培育多元竞争市场
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的资源配置功能在于竞争市场的存在,即体育企业和体育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构成的供方体系。目前,我国体育企业更多从事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未来应从投融资、人才、税收优惠上扶持体育培训中介、健身休闲等服务类企业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是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江苏省常州市 22 项体育公共服务项目、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系列赛基本都是委托给体育协会承接,这是由它们自身的公益和自治组织特性决定更适合生产体育公共服务。然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滞后,体育协会实体化进展缓慢,许多社团、协会面临人才和经费困境,根本无法开展工作,甚至许多民间社团组织无法获得合法化身份。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是发挥政府购买服务效能的主体基础,一是要从税收优惠、人才和准入政策层面予以扶持;二是在政府购买体育服务具体实施中积极培育和促进体育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提高,例如在进行购买服务招标中,主要面向体育社会组织,通过财政资金购买投入解决体育社会组织的资金问题并促进实体化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3.4 推进绩效测评
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是不是如设想的那样带来效率,需要一套测评,体系进行衡量,证实它确实能够增进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的绩效测评主要包括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测评,诸多规范性文本中都提出要对政府购买服务进行绩效测评,只是目前由于经验数据的缺乏以及相关制度的缺失,相关工作尚未有效开展。未来推进绩效测评主要分两大块,一是财政部门要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监控,纳入预算管理,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执行并接受内、外部审计;二是建立绩效管理系统,由体育行政部门、服务对象和第三方独立机构组成的测评主体对购买体育服务的数量、质量等进行评价,绩效测评的核心工作是建立绩效标准体系和绩效指标体系,政府部门应确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质量标准、技术标准、价格标准等作为绩效标准体系制定的参考依据,绩效指标体系要基于“4E”(经济、效率、效能、公平)及体育公共服务的属性进行设定,主要涉及政府成本、服务数量、质量及公众满意度等。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所具有的经济效应将有力繁荣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其对制度建设、竞争市场、政府能力和绩效管理的要求则是未来推进的方向。当我们将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并大力推广的同时,还需要时刻提防其中隐藏的风险,官僚政治对政府购买的影响,委托代理中的道德风险,承接方形成的垄断等等。全面理解这一方式所具有的价值及其局限,才能真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有力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 赖其军,郇昌店。 从政府投入到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创新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0(10):7-9.
[2] 戴俭慧,高斌。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行为分析[J]. 体育学刊,2013,20(2):35-38.
[3] 冯欣欣。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35(5):44-48,71.
[4] 张得让。 论政府采购的调控功能[J]. 中国政府采购,2004(9):30-33.
[5] 潘彬,罗新星,徐选华。 政府购买与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06(5):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