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体育训练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因此在任何一个文明过度都对体育训练进行重点关注,如美国每年拨出的体育训练经费比教育经费还要高很多。随着今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人民日益渴求提升人民身体素质的远方,体育训练成为了热门。但是由于我国刚刚起步,条件有限,投入资金能力有限,导致体育训练常常面对训练器材短缺,训练场地无法满足训练要求的状态,但这是一个长期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在有限的条件内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以及解决途径,本文正是着眼于小场地的体育训练,展开相关理论分析。
一、以兴趣提升小场地训练的效果
小场地不能满足一些如跳高、体操、游泳等项目的训练,但这并不妨碍这些项目的体能训练,如跳高的身体平衡锻炼与腰腿肌肉锻炼都可以在小场地当中借助一定的训练器材进行训练,只是因为这些训练过程比较枯燥乏味,无法提升受训者的兴趣,所以常常被受训者忽视,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升受训者的兴趣爱好,帮助受训者在训练的过程中够享受训练带来的乐趣,从而减少小场地带来的影响,加强受训者机械重复训练的时间。但现在国内对如何提升兴趣并没有明确的研究效果,只是提出了“鼓励式、激发式、喜好式”等有限的模糊理论,具体作用在实践效果上的并不多见,所以作者结合自己训练学员的角度具体谈一下这个问题,我在训练学员的过程中较注重他们个人的感觉,将他们个人的情感放在第一位,因此尽量选择满足学员兴趣爱好的科目,配合他们训练,比如用打篮球的方式增加他们身体的协调性,用踢足球的方式增强他们的耐力和平衡感,每天都会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拒绝机械重复的训练模式,让体育带动体育,从而增强训练效果,但这样的方式只属于个人的浅见,实践性虽好但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系统。因此我们应当将理论和实践效果相集合,用“训练手段”培养学生的训练,这里的训练手段主要指因人制宜和因地制宜的方式,也就是针对不同人和不同环境进行的培养调整。
二、增强科学手段,增强小场地训练水平
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帮助受训者增强个人体能训练非常有效,运用现代化器材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场地有限带来的训练难度,增强学员训练与学习过程当中的速度,加快学员的成长。利用科学体育锻炼器材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自我协调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使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比如跑步机、臂力器、拉伸器等等体育训练器材,这些器材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空间小的限制,为学生打开了更宽阔的培训视野。但是这样的训练有两大弊端,第一是资金问题,好的体育器械是资金成本非常昂贵, 并且在训练的过程中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使用要求,因此只限于范围内的掌控和使用;第二对肌肉群组的训练较为死板,众所周知,用体育器材训练出来的肌肉群组较为僵硬,并不适合真正的体育运动,因此对特殊体育人才没有起到增进作用反而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并且在重复使用机械的过程中,由于单调反复的锻炼身体一个部位,导致训练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很容易对身体造成协调性障碍,因此想要利用机械解决小场地受限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我的解决方式是“组合利用”,并不完全依赖科学器械,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增强受训者自然的锻炼,让二者有机的结合,从而加强学习效果。
三、运用合理的训练方法,提高小场地的训练效果
众所周知,体育训练工作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培养工程。合理而有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保障训练工作出成效的基本保证。在训练中,教练员要遵循教学训练的一般规律,遵循运动员成长的生物学规律,树立科学的训练观,这对促进运动员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质量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训练中要注意以卜几点:(1)重视运动技术的指导。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需要一个过程,教练在指导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还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要让运动员在长时问的训练中,一步一步地适应并提高。
例如,八百米跑的训练,首次练习不能让运动员一次性跑完全程,可让其在跑与走的交替中,或用慢跑的形式逐步完成。随着训练的进行,再逐步提高要求,渗透运动技术。(2)避免大强度的训练厂大强度训练易使运动员产生疲惫感,也容易使关节韧带受伤,导致运动员对训练产生畏难发愁心理,这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对培养刻苦的训练作风都无益。科学的训练应该是强度小量大,运动量随训练时日的增加而增加,这样可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3)训练要有系统性。从基础做起,在运动技术上进行系统的指导,切不可为了一时的成绩和名次采取“握苗助长”式的训练方法,使一些有发展前途的运动苗子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学习而中途天折,这不利于体育人才的长期培养与输送,违背了训练的科学合理性。(4)还有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一些合理的训练方法,具体的训练方式为:
游戏法、竞赛法、定、模拟法、轮换法。总而言之,现如今体育已经成为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但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以培养人们超越自我的品质、勇敢顽强的性格、承担风险的能力和迎接挑战的意志,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协作精神、公平观念和竞争意识。
结语:
受训场地过小并不能成为阻碍学生训练发展的阻碍,我们可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整,但是在调整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努力的学会正视出现的问题,不能盲目的按照理论研究对学员进行训练。我认为任何训练方式都应当有一定的上限和下限,在这样的限制过程中如何有机的结合并且够运用到的全部的训练项目中这才是重点。因此作者提倡合理的利用场地和机械结合训练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林祥。我国运动训练基地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函授通,2008(1)。
[2]于滨。来自我国体育训练基地的最新报告,新闻周刊,2013.
[3]侯海波。体育强国大型训练基地的科研配置与科技服务[[J]体育科研,2013(3)。
[4]宋爱军。培养世界冠军的摇篮-青海省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J]青海政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