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怀柔区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章】怀柔区小学生体质状况调查研究前言
【第二章】北京市怀柔区小学生体质水平的研究方法
【3.1 3.2】怀柔区小学生体质水平的状况分析及评分情况
【3.3 3.4】怀柔区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5】改善小学生体质状况的学校体育教学应对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怀柔区小学体育教学优化分析结论及参考文献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少年强则强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体质健康的强弱关系到国家和整个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青少年体质问题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关于加强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等一系列旨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政策、措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要将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2007 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在全国大中小学实施,将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到国家层面,为指导和推动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质水平扫除了障碍。然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仍令人担忧,青少年群体暴露出来的体质普遍下降的问题依然未得到有效的改观,反而有每况愈下之势。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整体上依然处于下降趋势,集中表现在: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不断攀升,身体机能持续下滑,耐力素质普遍不足,近视率持续攀升。改善青少年的体质是时代呼声。
在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中,青少年体质水平下降的现实问题既不符合时代发展对青少年体质水平的要求,也与国家政策及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相悖,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国内教育、体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分析制约和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下滑的深层原因,探讨有效对策,来促进青少年体质水平的改善,是一个全国性问题。教育界人士和专家一致认为,缺乏运动是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2].中小学体育教育作为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参加运动的情况,通过改善体育教学质量来提升青少年的体质水平是当前大环境中的最佳选择。实际上,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界都已经认识到了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显着作用,我国出台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小学加强体育教育改革,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显然,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青少年体质水平现状来反思体育教育的应对策略,这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北京市怀柔区部分小学为例,以 2007 年国家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根据对怀柔区小学生 2011-2012 年体质水平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对怀柔区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反思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针对性的改革策略,通过提升体育教育质量达到改善学生体质水平的目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北京市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最好的地区,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从 2008 年起每年都会通过抽样进行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系统的数据为我们分析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提供了基础。通过一系列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在持续下降,特别是肺活量、耐力、肌肉力量等与学生体质水平紧密相关的素质,不得不令人担忧。那么,怀柔区小学生的体质水平如何,现有的体育教学水平是否能满足学生体质健康增长的需要等,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怀柔区小学生 2011-2012 年体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在系统了解当前怀柔区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对怀柔区部分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善小学体育教学的对策,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体育政策的制定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2.2 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看,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研究视角、方法不断拓展,日益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改善青少年体质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及教育资源的地区性差异,不同地区青少年的体质水平也有显着差异,北京市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及教育中心,由于不同区县体育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学生的体质水平也有一定差异,整体上关于北京地区学生体质水平的研究不多,针对北京市某一区县体质水平的研究也不多。从理论上看,本研究能丰富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的研究体系,加深对该地区小学生体质水平的了解程度,为怀柔区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健康促进提供理论依据。
从实践上看,小学生的体质状况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小学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成果,同时也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在宏观政策对小学生体质问题愈发重视的当前,小学生体质水平非但没有提升却出现下降的问题显然值得反思,至少说明小学生体质问题仍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索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将对北京市怀柔区小学生的体质水平状况、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从体育教学的层面来理清问题产生的原因,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为怀柔区小学探寻适宜的体育教育方法和途径提供依据,推动学生体质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怀柔区小学生体质水平及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北京市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研究结果可以为北京市其它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1.3 研究任务
本文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从北京市怀柔区小学生体质水平现状与体育教学现状入手,从小学生体质水平的不足来探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及学生体质水平的改善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任务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分别为:
(1)根据北京市小学生 2011、2012 年体质监测数据,了解怀柔区小学生体质水平的现状,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等,总结小学生体质水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怀柔区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当前怀柔区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现状,总结体育教学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3)以小学生体质水平监测数据及体育教学现状为依托,从体育教学层面来探讨改善小学生体质水平的应对策略,提出相应的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体质”概念的界定
“体质”是贯穿研究始终的核心概念,在开展研究之前需要首先对这一概念及评价指标进行界定,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梳理。中国对体质的研究具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在古语中的含义即为“体也、实也、主也”.在西方,“体质”的英文单词为“Fitness”,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对于体质的理解有较大差别。同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体质”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人类学家认为,体质是人类健康状况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是人体的体格、环境适应力、疾病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医学界认为,体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基于先天禀赋(遗传性)和后天环境(获得性)所形成的同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特征,是一切生物学特征的总和,它表现为不同个体、不同群种在对外界刺激反应、功能代谢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些倾向性;就体育领域而言,普通认为体质是个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即体格、体型)、生理功能(主要是新陈代谢)、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是衡量人体质量高低的标准。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在体质的形成过程中遗传提供了一定的先天条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应被过分夸大。体质是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受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后天的社会因素,如生存环境、体育锻炼频率及营养摄入等因素都对体质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从体质所包含的范畴来看,主要涵盖了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及适应能力等等五个方面(表 1)。
当然,以上五方面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五方面事实上是互相关联并且互为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诸多方面之中,作为物质基础的是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各类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体质的外在综合反应。因而,体质的评价指标也与这几个方面紧密相关。那么身体形态发展水平是如何动态发展,进而积极或消极地影响到体质这个整体系统呢?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会通过一定的生理功能表现出来。体能又是人体内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在运动过程中的外在体现;通过发展和提高机能,将会相应引起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的一系列转变;当量变积累产生质变时,这种形态、生理和体能上的发展和提升,又会促使一定的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产生,从而为个人的心理发展提供条件。换言之,在评价体质时,除身体形态发育指标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之外,良好体质的养成更多还是有赖于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以及心理指标等后天因素的支持,也就是说,体育锻炼相比先天条件而言,更有助于改变一个人的体质。
1.4.2 国内、外关于青少年体质的研究
1.4.2.1 国外关于青少年体质的研究
国外学术界对于国民体质的研究较多,而且大部分的文献研究资料也都是针对青少年出发,体质研究的内容也相对丰富完整,研究方法和方案也各式各样,主要都是实证研究。但通过翻查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体质健康调研的只有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而且这些国家大部分的调研也都是间断进行的,其中又以美国和日本两国的理论研究更为系统。
马新东,刘波等的《美国青少年体质研究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指出,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为提升青少年体质都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美国在青少年体质方面的举措对于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认为,中美两国青少年日益严峻的体质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由于体育运动过少、生活习惯不良及过量饮食的摄入等三个主要因素造成的,相对而言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更加严重。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理念占有重要位置,中小学体育健康教育体系非常发达,但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不积极,他们的体育健康知识和健身知识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在高中向大学的转化阶段,青少年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一点国内情况与之完全相反,我们的青少年不但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和健身知识,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不高。
Welk G J, Meredith M D(2010)指出,美国德克萨斯州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监测问题,从 50 多年前就开始探索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当时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水平与欧洲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德克萨斯州已建立起完善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Texas Youth FitnessProject),并且建立了相关的配保法规,同时通过科研工作来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科学化。该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体质监测,结合质量管理工作对学生体质进行测量,分析学生体质监测的现状与特点,能确保与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与有效性,使监测更加科学,监测数据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出相应时间段各年龄学生的体质状况,从而使相关体质健康干预政策更加有针对性。
Welsh E(2014)一文指出,近年来美国各地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堪萨斯州采用 K-FIT 公司提供的健身信息跟踪系统对全州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对学生进行统一的体质测试并将体质测试结果交到州教育厅,主要测试内容包括基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有氧能力、俯卧撑等指标。作者对该州 2011-2012 年 152 所学校 17000 名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 K-FIT 公司的健康数据库来构建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体质监测结果显示,78%的学生有氧能力达到了 HFZ 标准,其中女性在有氧能力方面的不合格率明显高于男生,同时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6%.作者将堪萨斯州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与西班牙学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美国学生的有氧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超重、肥胖学生检出率要明显高于西班牙学生。
Minematsu K, Kawabuchi R(2014)对日本官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举措进行了系统分析,特别是对预防和改善肥胖儿童的问题进行了介绍。作者指出,为了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如《学校营养午餐法》、饮食教育》基本法、《体育振兴法》、《体育振兴计划》、《关于增进国民健康和体力对策》等,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政府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措施包括:开展全国性增强学生体质的宣传和研讨。此外,在日本的教育体系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同时重视运动部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建立综合型地域体育俱乐部为学生的锻炼提供指导。
Sugiyama K, Hamlin M J.(2013)采用测量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日本、新西兰两个国家 11-12 岁儿童的体质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测试指标包括 20 米折返跑、耐力跑、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敏捷性测试,通过上述五个健身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检验来比较两个国家学生的体质水平。测试结果显示,在超重、肥胖检出率方面新西兰儿童显着高于日本儿童,但体重偏轻检出率日本女孩显着高于新西兰女孩。不同测试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检验显示,虽然两个国家文化、种族不同,但在单个体质因素的测试结果方面有一些相同之处,提示我们不同的国家可以分享他们在预防和减少儿童超重肥胖问题方面的经验。从这两个国家的做法中作者认为,促进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需要将增强学生体质目标纳入到国家体育发展计划中,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同时要鼓励儿童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
Ortega F B, Artero E G(2008)指出,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是任何国家发展中都必须重视的问题,但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趋势给各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探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青少年的体质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作者以欧洲 123 名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男性 69 人,女性 54 人)为例,通过体质健康测试来了解他们的体质水平,同时根据测试结果来制定一套健康的体能测试标准,试图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结果显示,欧洲青少年的体质水平整体上可以接受,但是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偏高,还有部分青少年体重偏轻,这提示我们必须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作者根据体质测试结果重点设计了耐力训练、灵活性训练,并将这些训练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提示我们长期的系统锻炼才能改善体质。
综上,国外关于青少年体质的研究是比较丰富的,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验探索和实证研究,虽然结果表明这些国家的学生体质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们在改善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的很多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1.4.2.2 国内关于青少年体质的研究
长期以来青少年体质与健康有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 CNKI 数字图书馆及校图书馆进行了文献的查询,结果也发现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现将在查阅到的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李何玲、任弘的《当代城市青少年儿童体质与健康状况研究》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选择采用身高、体重、胸围和 50 米跑成绩等测试指标,对在校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了测试,指出当前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存在诸多问题,如营养不良、体重偏轻,以及 50 米跑的成绩低于全区水平等。造成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堪忧的因素主要有营养缺乏、健康教育不足、缺少身体锻炼以及升学压力等。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中存在的问题,帮助青少年儿童改善饮食规律,倡导健康饮食;要加强健康教育,积极开展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的参与率,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刘朝明、张龙等的《贵州省中学生体质状况动态对比分析》利用 2000 年和2005 年贵州体质监测数据库,对贵州省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进行了监测,对近 5 年来贵州省中学生体质健康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并就如何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结果显示,虽然贵州省政府、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课外锻炼与课余训练得到加强,但近年来中学生的体质指标中除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指标有明显改善之外,肺活量、维尔维克指数等身体机能指标与 50m、立定跳远、长跑等身体素质指标皆有显着下滑。建议当地政府正对中学生体质健康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干预采取科学的对策,以遏制中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态势。
姚小燕的《黑龙江省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根据黑龙江省中学规模、性质及分布等因素遴选了部分中小学为调查对象,结合 2013 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客观分析,以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等提高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认识与了解。结果显示,学生体质状况令人堪忧,身高、体重和胸围呈逐年增加趋势,近视发生率、肥胖率等持续增长,速度、力量与耐力素质等体能素质指标呈下降趋势。导致黑龙江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校体育教育日趋孱弱、家长对体育锻炼缺不够重视及社会层面的影响,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可采取的对策有:
改革中高考制度,加大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营造体育健身的校园氛围,切实改革体育课程等。张圣海、胡庆华等的《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中小学生 2000 年与 2007 年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选取 13 项指标和 3 项派生指标数据对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体质进行了测试,了解该区域内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特点与趋势,就该阶段学生体质健康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析,并就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提出了看法。从 2000 年测试结果和 2007 年测试结果的比较看,7 年间该地区中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发育水平都有显着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该地区中小学生中仍存在较为突出的体质水平偏低的问题,超重肥胖检出率居高不下。作者认为,改善中小学生体质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改革,让体育教学成为中小学生锻炼的重要途径,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内容等,提高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通过锻炼来改善体质。
李传美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指出,青少年健康状况和体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虽然这些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并出台了诸多措施旨在提高青少年的体质水平,但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的态势仍未得到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作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体育课程在升学中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校场地设施缺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负面影响、学生锻炼意识欠佳、体育课程可操作难度增加等因素是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因。
综上所述,诸多研究皆表明当前国内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堪忧,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改善这一现实,成为理论和实务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4.3 关于学生体质与体育教学的研究
青少年体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改善青少年体质水平的措施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诸多研究指出,体育锻炼是促进青少年体质水平提升的最有效的途径,围绕学生体质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体育教学的应对等的研究比较丰富。
Dobbins M, Husson H(2013)指出,超重或肥胖会引发一系列疾病,WHO估计最近几十年全球有 1.9 亿人因缺乏体育锻炼死亡,由 2.6 亿人因超重或肥胖引发的疾病死亡,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青少年建立终身体育锻炼习惯,降低或减少超重肥胖检出率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作者重点探讨了以学校体育活动为基础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措施,他们认为 6-18 岁儿童生活的重点区域就是学校,他们每天超过一半的时间用于学习,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情况及质量是决定他们体质水平的重要原因,从改善学校体育教育的角度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改善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作者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与体质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实测检验,结果显示良好的学校体育教育能够降低超重肥胖检出率,显着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Esmaeilzadeh S, Ebadollahzadeh K(2012)指出,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该阶段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他们体质水平的改善及心理健康的成长都至关重要,近年来少年儿童体质水平显着下降的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少年儿童的健康促进问题。有研究指出,超重肥胖和体育锻炼不足有直接关系,作者采用实验法来比较体育锻炼与久坐不动对 7-11 岁儿童体质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在体质水平上显着高于久坐不动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明显低于久坐不动的儿童,显示体育锻炼对改善儿童体质有良好的作用。作者建议,由于儿童多数时间是在家庭、学校中,以家庭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为主的体育锻炼应当是提升儿童体质水平的重要途径,尤其要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作用。
Drake K M, Beach M L(2012)采用电话调查法对新罕布什尔州和佛蒙特州1718 名家长及青少年进行了调查,以了解青少年不同体育锻炼活动与体质健康之间的相关情况,其中青少年的肥胖检出率、超重/肥胖比例是根据学生体质监测报告获得。结果显示,调查青少年的肥胖检出率为 13%,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9%,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与肥胖检出率、超重/肥胖检出率之间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归因分析的结果显示青少年每周参加四天以上的体育锻炼肥胖检出率将降低 26.1%.可见,体育锻炼与青少年的体质水平有显着相关关系,改善青少年的体质水平,预防和降低肥胖检出率的有效途径就是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而学校体育作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在预防和降低肥胖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国内,关于学生体质水平现状与体育教育应对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大多数研究都是在体质监测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教育的应对策略。
孙启凯的《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浙江农业大学部分学生为例,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对学生的体质水平进行了测试,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测试,以了解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质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质监测成绩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但身体素质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较高,但体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笔者认为,改革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及针对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是进一步改善学生体质的最有效的途径。
应当加强体质监测重要性的宣传,增加和完善体育场馆和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根据学生体质监测的成绩来改善教学内容,重点加强对偏弱体质因素的教学,提高学生体质。
凌金付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质下降的成因分析》指出,近年来为了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不断下降的现状,国家和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如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但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现有的政策及措施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显着,学生体质水平下降的现实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肥胖检出率显着提升,耐力及力量等身体素质下降严重。笔者认为,导致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除了学校和家长不重视之外,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及教师方面的因素也是重要的方面。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
此外,还有很多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在此不一一赘述。整体而言,国内外关于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教学的研究是比较丰富的,其中不乏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观点,为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由于我国教育、经济及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学生体质水平、体育教学都有显着差异,目前在关于学生体质与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中,尚没有学者结合北京市怀柔区小学实际情况来分析该地区小学生体质水平及体育教学的应对策略。因而,本文尝试对该地区小学生体质现状及体育教学的应对问题展开研究,为该地区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