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衔接失衡成因和补偿措施

时间:2014-08-21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8900字
论文摘要

  针对1985到2010年25年间学生体质连续下降问题,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旨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到2020年国家将无法实现人才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对于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这一问题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卢元镇先生在《中国学校体育必须走出困境》一文中指出中国青年体质陷入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社会的、也有体育教育本身的[1].增强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体质下降,14年甚至更多时间的体育教学难辞其咎.当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体育教学影响了体育教学整体性开展,大学补中学、中学补小学还债式体育课程教学的现象仍然严重.

  体育教学衔接失衡是当前体育教育大环境下的必然表现,学生体质下降是最终反映.要达到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衔接,建立体育教学补偿机制是当务之急.为此,笔者沿着"体育教学衔接问题形态→困境剖析→补偿机制"的框架,通过分析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形态、失衡成因,最后构建体育教学的衔接补偿机制,旨在体育课程的有效落实,促进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

  1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呈现形态及分类

  衔接即相互连接.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学校体育教学问题划分标准的多元性,故而将学校体育教学问题分类的标准界定在性质、范围、主体、原因、程度等[3]几个方面.体育教学衔接问题呈现一定复杂性,有局部问题和全局问题的复杂性,有表面问题呈现,又有深层次问题挖掘.因此,课题组按照以上学校体育教学问题分类标准,将体育教学衔接失衡问题呈现分为六类.

  1.1狭义层面的体育教学衔接失衡

  根据毛振明先生所指体育教学涵义的八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2],从狭义层面而言主要是指体育教学系统内部相互衔接.

  1.2 广义层面的体育教学衔接失衡

  广义的体育教学衔接就是把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突破课程认知障碍、地区障碍等,在体育教育相关部门统筹规划体育教育发展、统筹设计体育教育政策、统筹配置体育教学资源,确保每位学生享受公平的体育教育权益,实现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均衡地可持续发展.体育教学衔接应该在空间形态上衔接,也包括在时间维度上衔接.

  1.3主体性体育教学衔接失衡

  从认识论角度讲,主体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体育教学主体一般指体育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其中任何一个主体的自身原因都可能妨碍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均阻碍体育教学的整体衔接.

  1.4非主体性体育教学衔接失衡

  由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缺乏、气候条件等外部体育教学环境因素导致的体育教学衔接失衡.

  1.5内因性体育教学衔接失衡

  内因性体育教学衔接失衡是指由体育教学系统内部因素引发体育教学有效性难以实现的问题,上文已有阐述.主要呈现在:体育教材研发滞后导致体育教学内容雷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缺失导致高中体育课程形同虚设;各学段相衔接体育教学模式没有达成等因素均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导致大中小学各学段体育目标难以达成等等.

  1.6 外因性体育教学衔接失衡

  体育教学系统外部因素所影响的体育教学衔接,比如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地区经济差异、城乡差异造成的"体育教育质量地区不均衡化"等等,导致体育教学质量水平差距明显,体育教育不公现象依然存在.

  2体育教学衔接失衡成因探析

  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失衡不是某一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多个因素相互影响造成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明确指出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育教学有效衔接也是如此.

  笔者认为微观层面上,体育教学系统内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体育教学缺乏有效衔接的内因,而国家宏观层面上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是影响体育教学有效衔接的外因.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失衡,如果只从体育教学系统内部找原因,衔接失衡的现状将难以改善,那么导致体育教学衔接失衡有哪些具体成因呢?

  2.1系统内部完善是体育教学有效衔接的出发点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内因作用加速或延缓其发展进程.体育教学衔接失衡的内因是体育教学系统内部本身所固有的,笔者通过对新课改后安徽省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现状调查,认为制约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失衡的内因主要体现在:教改认知不清晰、教学评价虚化、各学段体育课程能否有效实施、场地设施短缺等几个方面,其中新课改后课程能否有效实施是影响体育教学衔接的核心要素.[4]

  课程能否有效实施是检验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新课改后课程无法有效实施导致大中小学体育教学难以有效开展,最终导致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失衡.新课改后普遍存在对课改理念的认知模糊状况,比如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在理论上一直没有辨析清楚,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教师、学生上课积极性下降,新时期体育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技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内因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部原因,只有体育教师师德水平提高、领导重视等体育教学系统内部条件优化组合,才能使大中小体育教学这项系统工程得以系统化进行.

  2.2 从历史角度看,传统与现代博弈羁绊现代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制约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

  传统与现代是相对而言的,二者博弈是体育现代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课程实施是体育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有效验证.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从2001年改革之初到现在,围绕体育教学改革热点问题与争议、传统与变革的冲突问题从未停止过激烈讨论,改革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课程标准》中现代性技术理性的缺失,外加基层教师对课改理念理解的困惑导致教学热情消退,最终导致体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回顾60年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学校体育课程并没有经过真正现代性的"洗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都没有很好地成长,更没有形成教育上的独特力量.[5]

  不可否认,中国现代体育教学没有实现课改后体育课程的"返魅",第八次体育教学改革引起人们热烈的讨论,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一些争议从改革之初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第一,体育课程本身理论体系有待完善,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依然薄弱;第二,一线教师对课程改革认知存在障碍,教学异化现象时有发生;第三,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欠缺,影响了新课改后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2.3 从经济角度看,地区差异制约体育教学的整体衔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改的顺利进行、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物质基础是保障.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地区经济差异凸显,在地方负责制的教育财政制度下,农村、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经费严重不足,众多学校对体育教学的投入连最基本的"下限"都没有达到,众多学校存在教学场地紧张、教学设备陈旧现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经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难以达到体育运动的基本条件.体育教学物质环境亟待完善和优化,这种现象久而久之,教师对教学失去动力,学生对体育学习失去信心.近些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多,足以看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增加,但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其他学科发展,体育投入甚少.

  一个由五六十人组成的体育教学班难以有序实施体育教学,导致"僧多粥少"现象,体育教师纵使技艺再高,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差异,体育设施投入参差不齐,不同区域之间体育教学质量悬殊,最终导致地区之间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失衡.

  2.4 从法制角度看,体育政策规制失灵阻碍体育教学

  正确的政策导向是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外力机制之一.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是体育教学的活动准则.执行力是管理学领域的概念,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延伸到其他领域,并被赋予更多内涵.体育政策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现象仍然存在,地方在执行国家政策的过程中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现象,缺乏与之相应的监督机制.

  比如近些年,国家相继发布《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标准》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其中明确规定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在国家体育教学思想统一指导下,根据区域特色拥有教学自主制定权,即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指导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方案实施,季浏教授通过对实验区的调查对实验区"目标统领内容"做法也给予了高度评价.[6]但是通过田野调查,地方体育课程指导方案在欠发达地区缺乏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灵活性给地方体育教学自主性带来一定空间,但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引导下,制订地方体育课程指导方案有一定难度,一线教师从"教书匠"到"课程研制者"的转变仍需要长时间探索.据了解,江苏省2006年颁布了《江苏省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其中含体育课程),河南省相继颁布了《河南省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方案》,但是很多地方体育教学仍存在无章可循的局面.规制失灵导致大中小学体育目标难以达成,因此,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失衡有一定必然性.

  2.5 从教育环境看,体育教学边缘化现象依然严重

  传统的社会观念"学而优则仕"、"智育第一"在中国人思想里已经根深蒂固,这种教育观念督促着学生的成长.观念是先导,传统文化的心理积淀给中国造成一种稳定的心理价值取向,因此在中国人"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里,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似乎与体育没有多大联系.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进入一个"浮躁"时代,追求成功功利心,家长一门心思让学生考名牌大学,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语文、数学等课程上,以升学率作为学校办学好坏的主要指标,最终导致体育教学边缘化现象严重.虽然国家早些年出台了素质教育的政策,但是我们心知肚明,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针对体育边缘化现象和学生体质下降现象,有政协委员提出体育纳入高考政策,但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虽有责任为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服务,但仅凭体育一己之力,根本扛不起增强学生体质之大任[7].体育教学边缘化,何从谈起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衔接?

  3 体育教学衔接的补偿机制

  在中国这样发展差距极大的人口大国,必须同时使用"发展性"和"补偿性"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普及,增进教育公平[8].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在发展中完善.新课改后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是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系统工程提升的基础,合理的补偿机制能促进新课改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合理的体育教学衔接补偿不仅能够使体育教学质量提高,而且能促进教育公平.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机制,简单地说就是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补偿系统内部各种补偿形式的组合和实现问题。

    3.1 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机制内涵与外延.

  在阐述了体育教学衔接问题和形成机理之后,什么是体育教学衔接的补偿机制就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在"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机制"一词中,有三个关键词:教学衔接、补偿、机制."补偿"是指抵消(损失、消耗),补足(缺欠、差额)[9].因此,"补偿"有两个层面涵义,一是传统意义上对补偿主体损失的一种弥补;二是指对补偿主体缺欠、差额进行补助,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进步的产物,不以损害存在为必要.

  综上所述,教学衔接补偿包括两个基本要义:一个是"衔接损坏"的补偿,即政府和学校等相关部门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受损进行的利益弥补;二是"教学衔接维护",即政府和学校等相关部门为保障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而对其进行的额外维护.这两层涵义理论上有明显区别,但在实践过程中,二者交叉联系不能分开,具有内在一致性.

  从制度学的角度看,"机制"是为实现某一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机制"是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利益相关者,按照制度设计者的意图积极行动所设计的一套规范体系,所反映的是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补偿机制是经济学概念,近些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其被引用到工商管理以外的多个领域.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机制就是建立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的补偿主体,以行之有效的补偿方式,通过对补偿对象的合理补偿,促进新课改后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机制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体育教学衔接补偿主体:补偿主体主要包括体育相关政府部门、地方大中小学、学校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政府主要制定体育教学补偿的相关政策、规定补偿方式等,同时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大中小学以及学校社团俱乐部等在国家补偿政策的指导下执行补偿制度.

  (2)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方式:分为有形补偿和无形补偿,有形补偿即现实补偿和实物补偿,无形补偿主要包括政策补偿、技术补偿、智力补偿等方式.技术智力补偿通过提供无偿的技术咨询和指导.

  (3)体育教学衔接补偿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其他的体育教学主体,补偿对象能够得到补偿,关键看体育教学能否按计划实施.

  (4)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标准:以体育教学目标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指导标准》为基本标准.

  (5)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战略目标:体育教学改革后新课程有效实施,大中小学体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外延是指概念对象所覆盖的范围,外延问题决定着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机制的适用边界.外延太小,解决不了现实中遇到的同质性问题;外延太大,则会与现有的相关政策产生重叠或矛盾,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机制的外延相对更加宽泛,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机制的构建不能单纯追求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新课改后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功能有效结合,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体育教学衔接的补偿往往会体现于新课改后体育教学有效实施的补偿,着眼于体育教学系统内部的完善;但如果从长远看,形成体育教学衔接的长效机制还需要一些其他的补偿方式,比如政策补偿、意识形态补偿等.

  3.2 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是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系统工程提升的基础.如图1所示,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机制构建主要包括形成机制、表达机制、实现机制、保障机制四个环节,各个环节彼此相连,相互联系.

  3.2.1以政府为主体建立体育教学衔接补偿形成机制

  体育教学整体衔接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整体推进,必须以政府为推手.体育教学衔接失衡是政治、经济、教育系统内部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产物,但其中政策是关键性的.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的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近几年,国家发布的体育政策法规不少,如1999年6月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2002年颁布了实验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我国普通高校体课程育教学指导纲要》等体育教学制度;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针对近年来青少年体质下降状况,2007年颁发了中央7号文件《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体育教学政策法规;2012年10月22日国办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等学校体育制度,旨在提高学校体育地位.国家的重要政策法规也为地方指明了方向,但完善的政策法规实行的过程包括制定、执行、检测和评估,政策法规的执行监控力度变得至关重要.

  国家的规章制度将对学校教育资源和教学机会的公平起主导性作用,但是地方政府配套政策不完善,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因地制宜建立地方体育课程指导方案仍然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主要任务;虽然新课改制定了新的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但是地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并没有发生适应性变化;学校或地区的教育水平,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当中,没有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这一评价指标;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有效落实,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将体育纳入学校政绩考核指标.

  论文摘要

  3.2.2以价值观复位为重心建立体育教学有效衔接反馈机制

  价值是行为的追求,研究体育教学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体育教学价值的最大实现.价值观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一切问题所持有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 "我应如此做,人生才有价值"精神引导.体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关键在于价值认同,因此追求体育的人文价值是我们体育人面临的主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功利化"社会,人际关系普遍带有一种功利色彩,对幸福的关注越来越少,为了自身成功,没有时间照顾家庭、父母妻儿,没有时间参加亲戚朋友的聚会,在过于注重自己的成就的同时忽视身边人的权利和自己应尽的义务.然而体育实质上是人用来创造幸福的生活的工具,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自由的提高生活质量的生活方式,中国体育特别缺少这种人文价值观[10].只有追逐功利的价值取向得以扭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中小学衔接问题,解决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当前,体育的价值被低估,我们必须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规,转变传统观念,恢复体育的地位.体育不仅仅停留在为国争光的层面,体育的核心价值与民生息息相关.高校是体育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价值传授至关重要.健身能力、锻炼习惯、身体素质、体育知识、顽强意志、合作意识、竞争精神等应是学校体育价值的基本内容[11].

  3.2.3以"现代性反思"为引领建立体育教学衔接实现机制

  我国正处于以传统文化为残留、以现代性文化为主导、以后现代文化为辅的多种文化形态的共存状况.现代性文化的理性缺位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状况.新课改后现代化体育教学在现代化推动下,体育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研究依然薄弱,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越来越剧烈,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中国处于对现代性文化理性缺乏、后现代文化认识不清晰的现状,最终导致体育教学中的一线教师面临种种困境.

  "现代"语意内涵并非仅是相对于过去而言的时间概念,其内涵核心要素是指某一人或事物"现代化"进程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现代性"是一西方概念,以数学和物理为基础的科学理论,其核心理念是理性,启蒙运动所确定的理性、工具性、主体性和世俗性是其主要标志.我国课程改革的初衷之一就是解决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问题,然而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及其出路只能是走和合之路,走辩证统一之路.

  坚持和完善现代性是当下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点,后现代主义对于体育课程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和排毒作用[12]."理性缺位"是当前体育教学面临的现代困境.马克思·韦伯把理性区分区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是体,工具理性为用.工具理性基于目的的合理性,它把功利目的、效用视为唯一目的,漠视人的精神价值.而价值理性则恰恰相反,它重视人文价值,注重人的精神需求.因此,新课改后的课程实施要做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不能急于求成,既要注重课改目的性、成效性,也要注重实施过程推广的人性化理念,注重推广理念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一线教师因认知差异对课改理念理解偏差而导致的困扰,减轻他们的额外工作量.

  3.2.4以实效性为指针,建立体育教学衔接补偿保障机制

  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还需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学校须把体育教学质量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建立大中小学衔接的体育考评机制.

  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有效实施的当务之急.教学环境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的总和,细分来讲主要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管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

  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区域体育文化、主体参与态度、主体间关系等人性化的环境,应试教育下的体育教学人文环境难言乐观.管理环境主要体育教学规章制度、管理者决策等,前文所言规制失灵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有效开展.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地方体育课程指导方案的制订预留了空间,但是习惯于中央集权制管理模式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同时也面临一定困境,地方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方案在区域文化基础之上如何制定仍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体育很难建立大中小学相衔接考试制度,但有效建立大中小相衔接的评价体制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国内体育考试主要按中学(体育中考)---高中---大学(体质测试)顺序进行,中考体育提高了体育在学校中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高中作为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文化课高考的冲击,学生锻炼时间因此受到限制,大学时期主要以体育课达标和体质测试作为考核方式,但由于场地、器材等的影响,很多学校体质测试工作难以有效进行,上报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质测试数据可信度令人担忧.综上所述,只有加大体育教学质量监督反馈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比如建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基础运动技能测试,才能缓解学生体质下降,体育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局面.

  4结语

  体育教学衔接补偿机制主要由形成机制、引导机制、实现机制和保障机制四方面组成,四者彼此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

  新课改后体育教学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正常的,甚至我们也可以说其中有些问题是中国特有的.短时期的体育教学衔接失衡是合理的,正如先允许部分人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失衡现状长期持续下去,将会引起学生体质下降、体育课程持续边缘化等一系列问题.体育教学有效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改革进程中势必会遇到阻力,犹如舟行于江,达到体育教学整体衔接必然需要克服重重障碍,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补偿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层面,更主要的是实践层面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学校体育必须走出困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1-2.

  [2]石欧.教学病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57.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7

  [4]王建.新课改后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现状、制因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1):107-108.

  [5]于伟.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与新路径问题研究初探[J].教育研究,2005(3):51-57.

  [6]季浏,汪晓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后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5):76-80.

  [7]唐炎.体育与高考---体育在线学术论坛网友讨论摘登[J].体育学刊,2013(3):1-2.

  [8]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53.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 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100.

  [10]于德山.追寻体育的人文精神价值---胡小明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3(3):15-16.

  [11]练志宁,谢冬兴.高校体育课程演进的冲突论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6):96-100.
  [12]何劲鹏,吴畏,姜立嘉.后现代主义语境中我国体育课程研究的现代性焦虑与应答[J].体育学刊,2010(10):67-68.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