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正在进行,但在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我们有义务去找到不足之处,努力去改正,从而促进体育事业更好地发展。下面我们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加以分析,然后研讨一下如何改进这些不足之处。
1 调查学生课程认知度,提高体育课程认知率
高校体育课程是国家要求的必修课程,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通过学生选课计算出课程设置的结构。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都采用选课制度,高职体育课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课,这种情况出发点是好的,但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部分传统难学的体育项目,因为选课的人太少,不能成班而停开,而一些流行的体育项目,由于选课人太多,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如愿以偿。
选课之后,由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熟悉的程度不同,运动的能力也不一样,有的可能对这门课程已经很熟悉了,就是所谓的特长生,有的只是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想要学,是零起点,这样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压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很大。掌握好的学生可能认为老师只教些皮毛,而那些门外汉的学生又感觉老师上课的节奏有些快,有时感觉跟不上,这样给教师教学带来不小的麻烦。在一个教学班里,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体质状况、运动能力、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学习心态也存在着差异性,如果将他们统一在一起进行教学的话,就会过分强调了共性而无法满足个性的需求,这样的授课方式显然不太理想,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组教学方法,把一些体育特长生分成一组,单独训练,一些零起点的学生在一组,从头学起。
2 根据学生反馈,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笼统,学的很多,掌握程度不好。课程项目仍以竞技类居多,其它保健课、娱乐类课程、传统体育所占比例太小,内容设置过于集中化和大众化。同时,理论课内容还缺乏对锻炼方法、体育理论、卫生保健方面知识的教学,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比如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解如何去锻炼才能不至于损伤自己。
在最近几年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大部分院校开设的体育选修课仍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这就导致当前高职体育没有跟上高职体育改革的步伐,课程内容突出体能训练,忽视了社会发展对体育项目需求的变更,缺乏体育本身应有的实用性和时代性。此外课程内容大部分是以单项运动教学和训练为主,忽视了群体活动项目的作用。群体活动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群体活动项目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
课程内容设置的时候忽视了学生特长和兴趣的培养,现在体育教学模式大多从竞技体育中演化而来,它的特点是强化训练,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让体能发挥到极致,为了名次而进行训练,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各方面的其他条件。这种做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思想,不仅使教学成绩差,还会使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度降低,从而影响了体质的强化。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体质下滑仍然持续,大学生群体总爆发力、耐力等体质指标都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因此要求课程设置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增强职业竞技意识。
3 建立学生自主模式,突破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具体化的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我们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按照学生的兴趣建立新的模式,学生自主模式的建立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也是一项新的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建立的,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定性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灌输式的教授给学生,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基的学习与掌握,这种模式强调基础而不是选择,重秩序而不是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习惯地认为体育就是身体教育、体质教育,是枯燥、乏味的身体操练。[1]
那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各家说法不一。我们认为教师教授的课程要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实用性是指课程一方面要考虑学生专业,选择与学生今后从事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为终身体育观念打下坚实基础,选择对学生来讲实用的课程。既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需要,又考虑其走向工作岗位的身心需求;既有民族传统课程,又有流行、时尚课程;既选好实践课程,又选好理论课程。
体育项目是一个竞技的项目,往往上课的时候气氛过于紧张,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现代化的元素会让课程更加充实。体育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正确的动作认识和运动兴趣。采用性别分组、技术分组、自由搭配等分组练习,学生在练习时有目标、有竞争、有帮助、有快乐。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也是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体育教师安排学生游戏,既可以安排和主教材有关的体育游戏,也可以安排新游戏。但根本的前提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
教师可以制定游戏的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现有的体育器材或者不用器材,让学生自由创设游戏;也可以让学生自编游戏,对自编游戏最新颖、最科学的小组提出表扬。并对每个游戏给予鼓励和评价,提出改进方案,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和热情。[2]
提高课堂气氛,让师生感情更融洽。教师这种分层教学和娱乐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大学生体育课程丰富多彩。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目的性去看,不是泛泛地看。所谓教学的趣味性在此也可以充分体现。教师在授课过程要充分发挥当下教学改革的作用,尤其是在体育课程中完全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体育教学的特点,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目标,达到教学目的。现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不能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教师最先说一下课程内容,然后进行简单动作示范,学生在接收动作指令后,根据教师所做示范将动作依次模仿。这种固有教学模式只考虑到将课程内容完成,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会因此产生厌倦感,最终并没有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注意要达到使学生终身锻炼的目标,而不是填鸭式教学。
做好体育教学改革,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的年龄层偏小,本身就是好动的时候,就体育课程来讲,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积极引导学生。不能按照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每一节课的课程设置标准进行安排,积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本身是让学生达到锻炼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引导者作用,搞好体育教学。
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自我锻炼创造条件,营造气氛,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行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我们要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自我锻炼能力,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体会到体育的无穷魅力。[3]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关系到能使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 根据学生自主教学模式,合理选择授课资料
伴随着体育改革的呼声,很多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具有新理念的教材,但这些教材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基本内容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很多教师感觉没有一本符合自己教学改革的好书,大部分的教材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首先,大部分高职体育教材是按竞技体育的目标编写的,内容突出体能训练,忽视了社会发展对体育项目需求的变更,缺乏体育教材应有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其次,教材的编排是以单项运动学和训练为主,没有过多群体项目的描述,比如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交际舞等。再有教材的内容没有职业院校的特色,项目内容没有对学生今后职业有帮助的内容。
如何改变高职体育教材落后的现象呢?高职教育中体育教材的编写除了借鉴其他学科教材的编写经验,还应该充分考虑体育这门学科独有的特点、体育学习规律以及学生的体育学习心理,并且要结合当前的体育教学要求和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体育教材的编写既要兼顾其工具性、科学性、教育性、教学性、实践性以及发展性,还要考虑到本身的社会价值和媒介性,学生对体育理论学习的兴趣,学生体育锻炼的参考书,学生运动拉伤等问题处理。高职体育教材的改革思想,要充分体现以健身课程为主,培养学生兴趣和终身体育理念为目的,最终建立一个全新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冯爱绒,邓玉云.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青春岁月,2010,(18).
[2]管丽芳.浅谈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J].神州, 2011,(4).
[3] 尉庆伟.试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J].学周刊 B 版,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