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终南地带是华夏民族文化最主要的发祥地,具有极为悠久的人文历史,不仅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主要源头和主要传承之地,而且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构成核心要素的汇聚融合之地。终南山地带具有得天独厚、适合远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鼓”,作为远古人类祭祀、祈福、求雨、征战等重大活动的重要道具,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一代代传承、演变、扩散开来,从终南山下走向神州大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流变,“鼓”逐渐发展为以鼓点音响节奏和各种肢体动作表现律动和韵律的艺术创作———“鼓舞”。“鼓舞”是力与美的组合,是劳动人民抒发情感、娱乐身心的民间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健身价值。
经过实地考察与汇总,陕西现有鼓种约 78 种,终南地带约有 38 种,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1 种,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37 种。《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秉承这一方针,既要保持传统血脉不断,还要在尊重原创群体的精神权利、标注产生该作品的群体或地区的前提下,允许对民间鼓舞进行改编和再创作,让民间鼓舞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社会需求和环境。而民间鼓舞中所蕴含的健身价值,必然会为民间鼓舞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导致民间鼓舞生存与延续的原生态发生了变化。这些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被推向了历史舞台的边缘,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充分挖掘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健身价值,更好地继承、弘扬、保护鼓舞健身资源,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提出了鼓舞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实践,寻求鼓舞健身的拓展,将民间鼓舞的传承创新引入大、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
二、终南民间鼓舞的文化内涵和健身价值
终南山地带流传的民间鼓舞,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创造和感情宣泄,是劳动人民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和向往。鼓舞是终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该地带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从现在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视角分析,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地域特征和健身价值。
1. 终南民间鼓舞的文化内涵
据考证,终南山地带鼓种有 38 种,最具代表性的鼓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韩城行鼓; 省级文化遗产的岐山转鼓、秦汉战鼓、蛟龙转鼓、花檐鼓、柞水渔鼓、安康小厂子等 37 个鼓种,每个鼓种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韩城行鼓源于古代蒙古兵乐队,流行于韩城一带,鼓风古朴、粗犷、豪放,具有陶醉其中、天人合一的气质和热烈喜庆、声情并茂的民俗特色,突显故土与子民的鱼水之情、和谐之意。
在全国首届“司马迁杯”锣鼓大赛中,闻名遐迩的韩城行鼓以千人的壮观场面登场,再现了中华第一鼓的威猛雄风。秦汉战鼓属陕西“非遗”项目,起源于秦朝时的咸阳,鼓调雄浑有力,具有秦军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的豪迈气势。相传此鼓种由秦军掌旗官带回村落,流传于民间,世代相传。
陕西省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上,在传承人黄建民的带领下,身着兵马俑战甲的士兵,擂响手中的秦汉战鼓,以气势恢宏的鼓调与刚健有力的舞蹈形式,将秦汉战鼓的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它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称其为千古文化的经典,地地道道的秦人之鼓。
终南山鼓舞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生生不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民间鼓舞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团结精神和保卫疆土勇于亮剑的英雄气概,是鼓舞传承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2. 终南民间鼓舞的健身价值
鼓在经历了由战争向民俗活动过渡的历史时期后,也实现了职能的根本转变,体现不同的层次和需求的价值取向。通过与他人的协作配合来充分体现群体的价值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参与者通过个体的觉醒和张扬,增强了自我肯定。
通过体能的释放而获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享受,强化了身体的机体功能。终南民间鼓舞的动作易学易记,优美明快,热情欢畅,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使参与者获得娱乐和健康。获得了充分融入群体和社会的满足感,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让参与者在鼓舞健身中体会人类团结、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人的心态变得积极健康,朝气蓬勃,从而促进人的健全发展。
鼓舞是一项能全面锻炼和健全体能的运动,鼓从动作结构上由跑、跳、扭、转、闪、摇、跨等要素构成,它以鼓舞的形式来表现舞蹈艺术,在多变的节奏中完成各种表演造型和难度动作。鼓舞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促进健康,提高人体的力量、柔韧性及灵敏等素质,特别是对人的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功能有所裨益。
鼓舞还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能够抵抗抑郁和困惑等消极心境,调节人的情绪和心态。由于鼓舞健身不受场地和人数的限定,因此,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交往、倾诉、宣泄的平台,使参与者锻炼时在重复的技术动作中,通过联想、思考等思维活动,促进思维的反省和脑力的恢复,有效地集中或转移了注意力,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根据研究发现,因鼓舞的动作特征,参与者在身体锻炼时会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内啡呔,它可降低抑郁、焦虑及其消极情绪程度,有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
三、民间鼓舞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2011 年陕西省教育厅下发有关文件,倡导用三年的时间,在大、中、小学开展普及民族传统体育艺术项目。将其作为一种特色内容引入校园,纳入教育的范畴,深入课堂、延伸课外、拓展社会。笔者在37 年的体育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将民间鼓舞推广到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独特的编排,完美的演绎,使得笔者在该领域的教育教学中成果丰硕。
我们教学团队将推广健身活动,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为己任,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教学改革探索的实践中,大胆创新、精心编排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和青少年特点的校园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培养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为体育教育的改革开辟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我们对终南民间鼓舞走进体育教学课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尝试
接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在周至县南集贤幼儿园尝试传授“集贤古乐”,经过示范和训练,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古乐的鼓调和技巧,而且很享受敲敲打打的乐趣。此后“集贤古乐”表演成为该幼儿园的特色品牌。在户县人民路小学,尝试将少先队鼓号与鼓舞结合,编排出独特的少先队鼓乐,获得了首届西安市鼓号、鼓舞表演的特等奖。
在西安后宰门小学成立了民族打击乐团,指导开展鼓乐艺术活动,与本校教师一起编排了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和儿童特点的鼓舞节目,在大型体育活动表演中广受好评。
在志丹中学推广“安塞腰鼓”; 在西安市三十一中开展鼓舞竞赛; 在西安市七十中尝试将体育艺术融入民间鼓舞……作为鼓舞文化之乡,陕西省各市、县、区的各中、小学将鼓舞引入体育课堂教学,创排了多样的模式和表演形式,并在各大赛事开幕式上展示鼓舞的风采。
2.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西安翻译学院地处终南山下翠华山山麓,数万名学子广受终南文化的熏陶。如何将终南鼓舞引入西译大学课堂,笔者也进行了有益尝试。陕西打击乐团团长安志顺先生,被誉为“东方第一鼓”,他将中国的鼓舞、鼓乐传遍了世界 2/3 的国家。2013 年5 月 16 日,安先生应我院之邀,在终南大讲堂进行了讲学和表演。气势磅礴的鼓乐《大唐六骏》把学生们带入了万马奔腾的古战场。雄壮威武的意境,鼓舞表演震撼了在场的所有师生,鼓舞文化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场热烈的气氛,高涨的热情,使得了解鼓舞、学习鼓舞、表演鼓舞成为众多学生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2013 年春,在西安翻译学院第八届运动会上,由后勤集团组成的气势磅礴的鼓队以《鼓震终南》表演拉开了运动会 “践行中国梦,放飞西译梦”的序幕。该鼓队还多次参与对外公益活动,受到各界的好评。
西北大学、延安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院校将鼓舞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一项特色内容,突出了办学特色,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学校运动会上、大型文艺演出中、对外交流活动中处处都展现了鼓舞的风采。
3. 鼓舞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
让鼓舞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回归大自然,扎根在民间,在学校的沃土中开花、结果,是我们共同的心愿。鼓舞已经在多所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学者对民间鼓舞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该方面论着较少,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这种民间艺术未得到教育政策上的支持,不利于鼓舞的可持续性传承和发展。因此,如何使陕西民间鼓舞融入到体育教育的范畴,应从青少年入手,并努力实现传统艺术的创新,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 1) 了解传统鼓舞的内涵和魅力
鼓舞是民族文化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实践。充分挖掘鼓舞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健身价值,更好地继承、弘扬、保护鼓舞健身资源,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置身于欢乐的鼓点律动,更要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鼓舞文化。深入挖掘鼓舞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现鼓舞魅力,是这一民族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根本。
( 2) 结合青年特点,给传统鼓舞注入现代元素
如今,关注民间鼓舞的多为中老年朋友,而年轻人对于鼓舞的认识和热情比较有限。但是,民族体育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最终将落在年轻人的肩上。所以,创新是民族体育焕发青春活力的法宝。将鼓舞文化的精髓与青年人的动感、活力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能够为民间鼓舞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3) 鼓舞技巧与健身相结合
将健身与鼓舞融合,使人们通过鼓舞的健身功能,既锻炼了身体,又对民间鼓舞有了一个崭新和清晰的认识,从而激发人们对民间鼓舞的喜爱和认同情感,使我们宝贵的鼓舞艺术得以发扬光大,能够以较强的生命力在现代化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同时推动全民健身时代的民族体育的发展。
( 4) 课堂与民俗表演相结合,推出鼓舞表演
鼓舞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各类活动中,宏大的鼓舞场面拉开了各大赛事的序幕; 热烈的鼓点声,往往能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鼓舞与现代歌舞的完美演绎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传统文化节时,鼓舞更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我们要让鼓舞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在舞台上,出现在群众欢乐的气氛中,让鼓舞成为表达心情、体现生活的重要形式。
( 5) 革新教育理念,探索教学方法,培育教育人才
创新的体育艺术教育更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观念,促进了教学改革,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形成有教材、方法、内容、竞赛规程,群众、学生参与的一整套教学实践模式,即内容充实、系统新颖、循序渐进、分解完整、口诀辅助、教学相融、注重练习、旋律节奏和谐的教学方法。其方法不仅使受教育者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气质。我们还需要通过一批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师资,把这种原生态的鼓舞带入大、中、小学的课堂,不仅传承和发展了民间鼓舞艺术,而且对发展民族体育运动,推广全民健身运动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鼓舞的开展,以人为本,不断更新其内容及相应的规则,让鼓舞走进课堂,延伸课外,拓展社会。鼓舞是我们的国粹,是真正的民族传统文化; 它的存在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且是民族传统艺术、健身活动的多重复合体,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思想,精彩的民族体育艺术,充分展示了民族精神之所在。
体育关系智育成败,运动决定民族盛衰,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所以充分挖掘鼓舞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健身价值,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我们呼吁国家和社会着力弘扬民族体育艺术文化,将其推向社会、引进学校、深入课堂、延伸课外,让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相结合,使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艺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赖伯年. 终南山地带是华夏民族文化最主要的发祥地[J]. 西安翻译学院学报,2011,( 2) : 59 -60.
[2]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 2005: 3.
[3] 谷玉梅,李开芳,梁挺. 陕西民间鼓舞博览[M]. 杭州:杭州出版社,美国华文出版社,201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