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常熟市区高中生对体育的关注度较高,男生对体育的关注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常熟市区高中生关注体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和电视4.1.2 常熟市区高中生的闲暇时间普遍较少,而且闲暇时间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主要集中在欣赏音乐、上网聊天、游戏、阅读书报和看电影等方面。
4.1.3 常熟市区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选择的场所主要是在学校;常熟市区高中女生普遍选择的锻炼项目是羽毛球、田径、棋牌类和跳绳等,而男生普遍选择的是羽毛球、篮球、田径和棋牌类等。
4.1.4 常熟市区高中生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参与型与观赏型体育消费占的比例较少;常熟市区高中生的家庭月收入普遍较高,但是高中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
4.1.5 常熟市区高中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休闲娱乐和实物需要,强身健体、人际交往等心理需求明显较弱。
4.1.6 影响常熟市区高中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
4.2 建议。
4.2.1 要吸引高中生对体育的关注,一定要先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才会去关注体育。所以,学校应把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体育兴趣视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并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做到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统一。学校还应针对女生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激发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也要关注那些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也能参与进来,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只有高中生对体育的关注程度提高了,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体育,并促进体育消费。
4.2.2学校和家庭应给高中生减负,增加他们的闲暇时间,并对高中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认识到体育活动在缓解压力、社交沟通等方面的功能,并使他们形成合理、健康的体育习惯,让更多的高中生将自己的闲暇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更多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做到劳逸结合,同时又能扩大他们的体育消费。
4.2.3常熟市区高中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主要是在学校,所以可以将更多的体育消费项目引进学校,并利用寒暑假,针对学生展开优惠活动,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和舒适安全的运动环境吸引其参加。
4.2.4 针对高中生可支配经济相对有限这一状况,各级体育产业部门及赛事主办单位应考虑到这一特殊群体,适当降低他们的消费门槛,以吸引更多的高中生进行参与型、观赏型体育消费,使他们能够与家庭共同参与并享受体育文化带来的乐趣。
4.2.5 父母的体育消费观念对高中生的影响较大,父母作为家庭氛围的营造者,应以身作则,引导高中生建立合理的体育消费观,以利高中生健康的成长。
5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93-191
[2] 徐钟仁,论体育消费[J],体育论坛,1989(3):7-9
[3] 钟天朗,我国体育消费发展趋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4):15-18
[4] 苏志平,等。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5] 徐钟仁,论体育消费[M],岩林人民出版社,1990
[6] 杨永德,"体育消费"内涵试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1(1):13-15
[7] Meenghan T. Sponsorship- legitimizing the medium [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1,25(11):5-10 尹世杰,消费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5-97
[8] Stotlar DK. Sponsorship and Olympic games[J]. Sport Markeing Quarterly,1993,1(1):35-43
[9] 张岩,略论体育消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4):19-24
[10] 刘德佩等,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3):15-19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王业宇译,1995(4)
[13] 俞继英,体育产业知道[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6-46
[14] 朱柏宁、阮国定、李汉伟等,上海市居民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及思考[J],体育学刊,1998(2):22-24
[15] 于振峰、王庆伟、任圆春,我国现阶段大众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关系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4):6-9
[16] 刘志强,现阶段影响我国体育消费心理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1999(3):13-15
[17] Wann D L.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sport fan motivation scale [J]. 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Issues,1995,19:377-396
[18] Shank MD. Sports Marketing:A Strategic Perspective [M]. NewJersey:Prentice Hall,1999
[19] Milne G R,McDonald MA. Sport Marketing:Managing the Exchange Process Sudbury [M]. MA: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1999
[20] 栗开封,加深认识促进体育消费[J],体育文史,2000(2):13
[21] 鲍明晓着,体育产业[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2
[22] 刘志强,我国体育消费者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 (2):10-12
[23] 鲍明晓,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前景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2):1-5
[24] 骆秉全、樊心刚、徐振芳,对我国体育消费若干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18-22
[25] Trail G T,James J D. The motivation scale for sport consumption:Assessment of the scale'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J].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01,24(1):108-127
[26] Funk D C,Mahony D F,Nakazawa M,et al. Development of SportInterest Inventory (SII):Implications for measuring unique consumermotives at sporting ev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and Sponsorship,2001(3):291- 316
[27] 张西平、史兵、张鲲,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供求变动因素研究[J],体育科学,2001(3):23-25
[28] 王爱丰、陈勇军、胡乐咏,影响江苏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若干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11):38-42
[29] 欧阳柳青,《提高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
[30]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29
[31] 傅砚农、韩凤月、罗时铭,论体育消费水平[J],体育学刊,2002(2)13-15
[32] Hiscock J. The bigmatch[J].Marketing,2003:22-23
[33] 王津秋、闫淑芳、胡一平、张祯祥、刘新,济南、青岛市中学生体育意识、行为与体育消费状况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85-87
[34] 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35] 吴超林、杨晓生主编,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6]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7] 何敏学、都晓娟,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04(5):29-31
[38] 李朝辉,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J],四川体育科学,2004(2),8-10
[39] 何敏学、都晓娟,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04(5):29-31
[40] 涂志远,关于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870-873
[41] 李宗浩等,体育经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2] 杨敏,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6(5):10-11
[43] 薛林峰,浙江省中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水平、结构的调查研究[D],杭州:浙江示范大学,2005
[44] 孙宇,河北省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示范大学,2005
[45] 张虹,南通市高中生体育消费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46] 刘运祥、金健秋、李岳峰、袁秀芹,中学生体育行为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47] 高可丽,南昌市区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与市场预测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48] 王朋,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49] 倪步料、薛林峰,浙江省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
[50] 赵欣,女大学生群体消费选择差异性研究--以南京地区为例[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51] 程林林、胡承洪、张永韬,我国体育消费研究进展与前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9-12
[52] 奚红妹、魏农建、左鹏、游扬、俞文虎,中国城市消费者个体差异对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0(3):30-35
[53] 赵江鸿、刘志强、邱红军、海霖霏,现阶段影响我国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1)
[54] 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5] 代刚、仇军,市场与行为:基于理论建模的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体育消费市场研究-以北美地区为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1):42-48
[56]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7] 刘伟,山西省大同市高中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和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58] 江苏省体育局,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5-31
[59] 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Z],2011-02-15
[60]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4-01
[61] 孙文树、樊申元、闫松,后奥运时代青少年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2(6):37-39
[62] 代刚,体育消费的属性、概念体系及其边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7):340-349
[63] 程云峰,浙江省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与动因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2)
[64] 付轲轲,驻马店市城区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65] 刘宁,郑州市在校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66] 刘长江、严春辉、刘炜浩、赵江鸿、刘志强,我国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动机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6):10-13
[67] 侍崇艳,中学生体育消费特征研究--以南京市区中学生为例[J],贵州体育科技,2013(3):7-12
[68] 史国生、傅钢强,苏南富裕乡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与发展趋势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2):1-4、28
[69] 刘东升,论体育消费中的象征性行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6):37-42
[70] 张文静、郭剑平,青少年体育消费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探析[J],青少年体育,2015(1):10-11、47
[7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72]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73] 常熟体育信息网
[74] 常熟教育信息网
[75] 常熟市人民政府网
[76] 学生体质健康网
[77]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