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管理学论文

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不足之处与拓展

时间:2014-08-23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2290字
论文摘要

  0、 引言

  我国体育管理学是刚兴起不久的一门新学科,但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发展迅速,传统的管理学不能满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培养我国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服务于我国体育事业,必须细化和多样性地发展我国体育管理学课程设置,拓展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

  1、 体育管理学发展背景

  1820 年以后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高校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和优秀的体育管理人才,体育管理学学科也随着社会的需要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几大热门学科之一。2000 年,由 300 名体育管理学科的专家针对当今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一套科学全面的体育管理学培养方案,让学生课程学习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体育管理,为以后的体育管理工作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2、 体育管理学的概念

  体育管理学是体育学科之一,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协调体育组织,更好地完成体育目标。研究对象有管理者和作为被管理者的人、财、物、时间、信息以及管理形式和方法等。内容包括: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体育管理的发展历史;体育管理体制;体育管理的职能;体育管理的过程和方法;各类体育的管理形式和方法等。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在中观和行政管理领域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在微观和经营管理领域发展相对较落后。

  3、 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不足之处

  3.1 我国体育管理学课程设置单一、落后

  我国 1985 年开设体育管理学课程,近 30 年的发展改进,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管理学内容也在相对调整,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管理人才。但我国体育管理学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开发质量和更新速度相对落后,不能及时满足社会的需求,造成我国体育管理人才的思想意识落后,使整个体育管理领域落后。

  3.2 我国体育管理学课程设置重复,衔接不紧密,实践性差

  1985 年,武汉体育学院成立体育管理学本科专业和本科课程,随后,又在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设立;随着本科课程完善和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体育管理学成为硕士及博士学位的专业。但体育管理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的课程设置重复、衔接不紧密;各个层次课程设置的专业化程度和针对性不强,不能整体把握课程设置,培养课程缺乏流畅性和不完善。我国体育管理学课程培养方案中不太重视实践课程比例,且不考核学生的实践课程,学生实践性差。

  3.3 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和体育管理学人才培养落后

  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速度不断地加快,体育管理的实践领域和体育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已落后于我国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要求。现今,我国体育院校培养的体育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人数多、竞争激烈,毕业后就业难,很多人从事与体育无关的工作。体育产业作为 21 世纪我国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生产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体育管理学专业毕业的体育人才不能很好地胜任社会的需求,定位不清、方向不明是其关键原因。

  4、 拓展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管理人才

  4.1 细化和多样性发展体育管理学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

  我国体育管理学应设置多种多样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使我国体育管理学人才思路开阔,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其次,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体育管理学课程内容也应随体育事业的发展而细化,真实的实践指导可以更好地应对以后竞争激烈的职场工作。我国本科选修体育管理学课程设置成硕士必修课程,精简课程内容的同时拓展深度,控制重复课的比例,虚化博士课程,提高主体科研能力,深层次提升博士研究生全面的的综合能力。

  4.2 理论结合实践

  我国体育管理学的课程设置可慢慢减少基础理论课的分量,有效结合管理学和教育学理论,逐渐把其基本原理与职能融入到体育事业的管理里面。划分为管理学和教育学,相互融会贯通,加强其实践应用性。

  4.3 拓展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重新定位体育管理学人才

  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属于体育学下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二级学科的子学科,教育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知识面过于狭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把市场营销学、经济学、财政学、体育法学、组织行为学等内容加入其中,拓展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全民健身运动带动了我国社区体育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应持续地扩展我国的体育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保障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推动体育管理学飞速健康的发展。

  今天,体育主体和体育意义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们不能仅将体育管理学置于教育学与社会学领域中来慢慢培养,就业的倾向集中于教育学之中,不转变学生就业倾向,使体育管理学人才就业难。所以,应重新定位我国体育管理人才,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专项体育管理人才。

  5、 结语

  我国体育管理学是刚兴起不久的一门新学科,但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发展迅速,传统的管理学不能满足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应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本国国情的融合贯通,杜绝生搬硬套,立足于我国国情实际的需要,优化培养方案,细化和多样性发展我国体育管理学课程设置,系统化,结合实践,拓展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为培养我国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旦《.美国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评介[J].体育文化导刊,2003(1):68-70.
  [2]康建伟.对中国体育管理学状况的回顾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S1):7-9.
  [3]郇昌店,孙国方,李长勇.中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存在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8(4):70-72.
  [4]王学实.我国体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6):92-95.
  [5]陈林祥.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建立的战略转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32-35.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