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纺织服装是当前国际贸易中的大宗商品,纺织品和服装成为对外贸易中最主要的出口制成品,中国服装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已具有较高水准的成衣制造能力,并于 1994 年起成为世界服装第一生产大国。目前,中非之间的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纺织服装贸易大幅增长;伴随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研究中非纺织服装贸易发展的状况以及前景,分析了目前中非纺织服装贸易中存在的摩擦以及产生摩擦的原因,并最终给出了价值创造和价值链升级的建议。
1.2 研究意义
政治稳定是双边贸易得以持续的基础,中非之间有着悠久的政治友好传统,为中非之间贸易的发展与经济合作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本论文的研究,就是中非商贸关系稳定的前提下,做出的理论探讨,具有实践的借鉴意义。面对中非服装贸易的新形势,中国服装产业必须寻找对策积极应对。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服装贸易的深入分析,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探讨中国服装贸易企业应该如何在不利的国内外形势下,通过使贸易价值与企业生产成本之差最大化的途径,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完成中国服装贸易在世界服装产业价值链上的升级。这对于促进中国服装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升服装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在非洲,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但就对非洲一些国家而言,提升纺织工业整体实力的政治、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并未完全具备,纺织工业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目前,中非纺织服装贸易主要是以中国向非洲出口纺织品服装为主,在中国服装进出口市场上,非洲市场的比例占到 2.84%。
从 2005 年到 2011 年,中非之间的服装贸易额从五十亿美元增长到几百亿美元,每年平均增长幅度达到 28%,实现了快速平稳增长。不过,非洲人口总数超过 9.2 亿,相对于非洲的人口总数而言,非洲的服装市场并未得到有效开发,服装消费市场潜力仍然十分巨大,有待于中国企业进一步开发。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中非纺织服装贸易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非洲来华商人的状况研究以及中国在非洲的贸易情况研究。其中 AdamsBodomo(亚当斯·博多莫)的论文《African immigrants,gravitating to China》(《中国对非洲移民的吸引力》)对近些年来非洲来华商人进行了研究,包括对来华商人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他们来华的背景和原因等问题。Adama Gave(阿达玛盖伊)的论文《China-Africa:the dragon and the ostrich》(《中国——非洲:龙与鸵鸟》) 对中国近几年在非洲贸易情况做了总结。以上研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基本信息。
二是对服装产业的贸易模式的研究。格里芬(Gereffi Cz )在这方面的观点是:全球服装生产网络是由大型品牌制造商、品牌营销商、服装零售商主导的购买者驱动型网络。这三者既是全球服装生产网络的购买者也是全球服装生产网络的主导者,它们多来自发达国家;服装加工厂和供应商大多来自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利用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赚取微薄的利润;除以上两者以外,在购买者与供应商之间,一般情况下会存在中间贸易商,也叫做海外购买者,中间贸易商是接受购买者委托,从供应商处购买货物,通过自己的渠道发送到购买者手中,从而赚取费用或者从交易额中提成来获利的中介平台。
三是对服装产业升级的研究。Humphrey and Schmitz 认为,服装产业升级有三种模式: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以及功能升级。工艺流程升级是通过改造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准备、裁剪、车缝、整理、质量及成本管理等工艺与流程,以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升级是通过积极引进新产品、改造旧产品,以提高产品的更新换代能力,不断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功能升级要求进入产业的高附加值阶段,例如设计、研发和营销等知识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阶段,而不是停留在简单加工的劳动密集阶段。产业升级的一般过程先是流程升级,再到产品升级,然后到功能升级,最后到整个产业链升级;除非有突破性创新技术的出现,升级轨迹才可能有突破常规的跨越式的发展,否则产业升级将按照上述过程逐步进行。
1.3.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的而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一个研究方向是以刘德学为代表的,他所持的观点是,世界服装业实现产业转移与升级必然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这一过程的重要载体是全球服装生产网络。该观点是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出发,刘德学主张中国服装产业应该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当中去,引进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向先进的领导厂商靠近,最终提高中国服装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处于整个生产链的前端。
全球生产网络不仅是世界服装产业分工与升级的载体,也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融入服装生产全球分工体系提供了机会,并为发展中国家服装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服装加工贸易存在着特殊的升级机制,服装全球生产网络内部的升级包括产品升级、价值链升级以及企业能力和角色的升级,这些升级可在不同的水平上实现。
第二个研究方向是吸取亚洲一些已完成服装贸易产业升级的国家的有效经验,从产业组织与产业内贸易理论出发,提出的中国服装贸易产业的升级路径,即 OEM(原始设备制造)——ODM(自行设计制造)——OBM(自有品牌制造)模式,这一路径的关键是纺织服装企业制造有创意的差异化产品的能力。当然产业的升级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努力,研究者同时提出了对服饰人才缺口的担忧。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从贸易规模、出口市场和方式方面分析中非服装贸易的发展情况、特点及现状结构,然后指出中非服装贸易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贸易摩擦频繁、品牌规模缺乏、产品附加值低,贸易网络匮乏、贸易人才短缺等方面;根据这些问题,笔者采用SWOT 分析法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减少服装贸易摩擦、提高服装品牌规模、加强服装设计水平、提高服装产品附加值、完善营销策略、实施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实现中非服装贸易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1.4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目前可利用的文献,主要是印刷型文献和网络文献。印刷型文献主要指纸质文献,如专着、报纸、杂志,对于网络文献主要是利用 CNKI 数字图书馆全文数据库。
第二,历史分析法。服装行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非服装行业对于中国经济的促进和发展作用不同。
第三,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中国服装行业政府管制体制变迁的几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还原其发展的轨迹。
此外,还具体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
1.5 创新点和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路径创新。本文从服装入手研究中非两国的贸易价值。随着中国加入 WTO,对外经济交流日益增多,尤其是跟非洲的贸易往来在昔日的基础上更加地频繁。目前关于服装贸易价值链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分散的几个方面,例如原料、面料、品牌、设计以及研发等;而并未按照整个价值链流程来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系统化的改进意见。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一整条价值链的角度,将各分散点的研究整合起来,并以价值创造为衔接点,对中国服装贸易产业的升级改造提出了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第二,焦点创新。本文集中研究中非贸易价值的物化对象——服装,运用价值创造与企业竞争战略两大理论,以服装为载体,研究中非的贸易价值,并为中国服装贸易企业升级改造提供了新思路,也就是服装贸易企业升级只需要追求客户评价估值与成本之间的最大差,而不必追求最高的客户评价估值与最低的成本,同样能够获得巨大的企业竞争优势。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研究基础薄弱。由于一个国家服装贸易行业的起落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政策有紧密关系,本文仅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给出促进中非服装贸易转型、升级与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理论界研究中非贸易关系的论文很多,成果也很多,对于中非服装贸易的研究现状可以参考、借鉴;但是仅从服装的角度进行中非贸易价值分析的论文还不很多见,在具体的研究中,相关研究资源稀缺,对本研究极具挑战性,是本论文写作的一个不足。
第二,相关的数据统计困难。本文所涉及的定量分析局限于中非服装贸易现状的基础环境分析部分中,正文所构建的核心理论体系以数据为基础。由于贸易数据统计数字比较困难,不能面面俱到、细小入微,没有现成的可供直接引用和使用的权威数据,缺少强有力的数据支持,造成了本论文写作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