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中非服装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02 共361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的前景与挑战
【第2部分】中非服装贸易中的摩擦分析绪论
【第3部分】中非服装贸易关系发展概述
【第4部分】 中非服装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
【第5部分】中非服装贸易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6部分】中非服装贸易价值创造的对策
【第7部分】中非服装贸易发展研究结论、展望及参考文献

  第 3 章 中非服装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服装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第一:世界第一的“服装制造大国”以及世界第一的“服装出口大国”。因此中国服装对外贸易的现状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中国人造一亿条裤子换欧洲的一架飞机。这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的服装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世界上有许多出口服装和纺织品的国家和地区,进口国有时会给某些出口国提供一定的优惠,而中国由于产品价格低廉在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上经常受到一些发达进口国最严格的配额限制,甚至贸易壁垒,更不用说享受任何优惠条件。因此,中国企业只能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完善一系列服务等方面入手,打入海外市场,增强自身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中非之间的贸易额虽然在快速增长,但相对于各自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额来说规模还是很小的,还不能起到经济互补的作用。除规模较小以外,中非服装贸易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例如中非之间了解不足、合作领域狭窄、企业缺乏长期战略目标以及西方国家的竞争与干扰等。

  3.1 中非服装贸易投资规模较小

  尽管中非服装对外贸易逐年增加,但与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规模相对较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2006 年,中非服装贸易额约为 200 亿美元,而非洲服装对外贸易总额高达 1025 亿美元,中非服装贸易仅占到总额的 8.5%。而在同年,美国对非洲的服装贸易额为 320 亿美元,占到总额的 15%;欧盟对非洲的服装贸易额为 1140亿美元,占总额比例高达 38%。

  3.2 中国对非服装贸易不平衡

  据 2013 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与非洲的前十大贸易伙伴南非、安哥拉、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利比亚、刚果共和国、摩洛哥和贝宁的贸易额占中非贸易总额的78%,与前五大贸易伙伴贸南非、安哥拉、尼日利亚、埃及和阿尔及利亚贸易额占中非贸易总额的 63.3%。中国对非贸易主要集中在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例如与安哥拉、苏丹、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刚果共和国的石油贸易。这些国家由于向中国出口石油,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出现较大的顺差,而一些其他国家则出现了较大逆差。逆差国通常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此外,非成员国的非洲国家也容易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这一点可从中国与尼日利亚的贸易关系得到印证:中国对尼日利亚的贸易一直保持顺差且持续扩大,致使尼日利亚对中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尼日利亚于 2013 年 4 月单方面宣布:禁止进口中国生产的包括纺织品、箱包、男鞋等在内的 41 种产品,超过中国对尼日利亚出口额的 20%,导致中国对尼日利亚的出口出现了 3.7%的负增长。中国对非贸易也存在地区不平衡性,这无疑不利于中非经贸关系的长期合作与发展。

  3.3 中国服装企业缺乏长期战略目标

  历史上中非之间的关系主要源于政治需求,近些年来,随着中非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双边经济合作的需求。在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和投资越来越热的背景下,很多中国企业开始将眼光投向市场潜力巨大的非洲,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开始打入非洲市场。但是国家对这些服装企业在非洲的运作未能有效规范,而服装企业本身也缺乏“非洲通”式的人才,对非洲文化、宗教、习俗了解不足。再加上有些服装企业缺乏长期战略目标,不重视长期利益,忽略产品的质量,少数不法商人贩卖劣质服装,售后服务没有保障等;损害了中国服装企业和中国服装产品的形象。另外,非洲也缺乏发展经济的良好政治环境:一些国家战争、冲突不断;多数国家政局不稳,政府腐败,官民关系紧张;在利益分配上存在严重不公平现象,普通居民普遍贫困,购买力低;这也是中国服装企业在非贸易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3.4 服装产品附加值低

  中国外贸服装总体来说在世界上还是占有很重分量的,这种分量完全是指“量”的堆积,而在“质”的层面上还远远不够,也就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甚至有的服装几乎没有附加值。

  服装的“三料”指面料、辅料、配料,是服装生产的原料和基础,也是服装行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中国生产的面料品位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三料的质量达不到国际品牌要求的高度,因此中国服装品牌在国际服装市场中没有强大的竞争力。目前,国内品牌使用中国 “面料”生产的服装大约占 10%-15%,主要用于国内销售;中国出口的服装多采取的是来料加工的贸易方式,使用的绝大部分都是进口面料,其中高级女装使用进口面料达 70%以上。

  而中国服装中,生产没有形成创新开发体系,不具有文化特色及现代化,尤其是在技术上几乎完全受制于国外纺织服装科技界。中国服装注重面料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因此纺织及服装配件材料工业较落后,没有可承担领头作用的企业来带领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国服装的“三料”产业分工不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材料带动和技术带动,主要依靠市场拉动型企业主导。中国服装产业的技术方面的含量,没有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导致服装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3.5 服装贸易营销品络匮乏

  中国服装品牌设计能力不足,许多服装企业一味的增开店面,而配套的供应链、服装设计和企业管理等水平跟不上,限制了中国服装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鸿星尔克副总裁鲁小虎指出:“中们很多品牌开店的数量吓你一跳,6000 家,甚至目标是 1 万家,但是实际上这样一个目标是不能长久生存的。品牌竞争不是靠店的面积来取胜,真正的取胜还是靠供应链,整合全球最大的制造供应链,以及发展越来越强的物流供应链”[13]。这正是中国的服装贸易在营销方面所欠缺的。中国目前的服装品牌与国外先进品牌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供应链之间的区别。

  总而言之,中非贸易收支长期失衡问题,严重影响中非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关于中非贸易不平衡问题,实际情况是在总体上,中国出现了逆差,而不是非洲出现逆差。非洲有50 多个国家,各国自然禀赋、经济发展进程、产业结构和外贸政策不尽相同,因此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有的国家对华贸易会出现顺差,而另外一些国家可能会出现逆差,其实这是一种正常情况。目前,中国对非洲的商品贸易长期保持逆差。1980 年以前,中国从非洲进口贸易额大约相当于中国向非洲出口贸易额的 30%-40%。2000 年以后,尽管中国从发非洲的进口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增长的速度仍然慢于中国向非洲出口的增长速度,贸易逆差从2003 年的 3.24 亿美元增至 2009 年的 19.33 亿美元。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中非经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合理问题和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生存和发展。

  一些中国企业不熟悉国际质量标准,不严格遵照国际标准生产,而是偷工减料或粗制滥造;产品质量不合格,不仅有损公司的信誉,而且还会影响国家的信誉,对在非其他中国公司贸易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一些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管中国公司之间的谈判,减少订单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两败俱伤”,使其他国家的服装公司从中受益。

  3.6 服装贸易人才短缺

  首先,中国专业的服装教育院校较少。服装专业多属于美术类院校或轻工类院校下属的院系,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支持,很难实现有体系的发展。目前,全国专业服装类院校只有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大连服装艺术学院等少数几所, 亟待建设一批全面发展、系统化的服装类院校。

  其次,中国服装类院校的办学历史较短。因此,中国服装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建设还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阶段,招生工作、实验实习基地的开拓也有待进步。总之,服装学科体系还未完全理顺。

  第三,中国服装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不足。以国内服装类院校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为例,办学经费短缺,办学空间有限,每年政府教育拨款只有不到 100 万元,影响了服装教育事业发展的节奏,与国外同类院校的资助水平相比的差距甚大。

  第四,中国服装学科的设置不够注重社会性。在日本,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制作等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十分受重视;美国服装类院校的重点学科以服装营销、市场信息、国际贸易等经济类学科为主,十分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面。而中国服装院校较偏重服装画技法和服装工艺结构的结合,忽略了服装社会性的教育。

  服装学科是一门建立在众多基础学科土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集应用性、生产性、经济性、艺术性于一体,服装应该是文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由于人们认识到差异化的产品才能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过于重视服装设计,却忽视了其他基础学科。没有过硬的服装材料学、人体解剖学、服装机械、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人才,再好的设计也不能落实到一件衣服上。没有出色的服装销售市场学、商品学、广告学专业人才,也无法顺利的将高质量的服装推向市场,真正的转化为经济实力。

  3.7 服装设计水平低

  中国服装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低,主要体现在设计水平低。国内服装设计行业抄袭、剽窃成风,很多服装企业为尽快的回笼资本不愿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设计师进行创作,一些设计师也不愿花费时间、精力在创作上;实际上所谓的国内大品牌大多不过是加工型企业,生产规模足够大,但是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国内大牌抄袭国外大牌、热卖款互相抄袭的局面形成。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风格和品味,而是一味的进行价格大战,最终导致顾客的忠诚度很低,甚至几乎没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