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综述
2.1国内融资理论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相关的融资理论体系逐步开始形成,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对于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比如,张昌彩(1999)在研究企业融资时根据资金的不同来源渠道将全部融资方式分为5种,即银行融资、财政融资、证券融资、商业融资和国际融资方式,在研究过程中重点研究了企业不同融资方式的特征及其实施绩效。林毅夫(2000)提出要加大地方中小机构的融资发展,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徐洪水(2001)认为,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融资信息不对称,双方之间的融资活动存在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弃,如果能够建立一套完善的信贷支持系统和高效的政策法规,对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成本能够有效的降低,从而实现双方的盈利,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会加剧中小企业融资缺口。陈晓红等(2005)认为中小企业可以依靠互助担保联盟,或者通过委托专业化担保机构运作,或由中小银行直接参与互助担保机构的运行等几方面来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方面。张元(2007)在《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企业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健全和企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的,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还很低,但正在逐渐增加,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依然很大,融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结构失衡;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失衡;债权融资和权益融资结构失衡。在融资决策理论方面,伊升(2008)在分析企业融资时以企业融资的需求增量为突破口,并且结合实例研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形式,并且最后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以外部融资为主、内部融资为辅,并以负债融资、利润积累、股权融资为先后顺序的融资特征。林艳琴(2010)指出,法律法规不完善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她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并且参考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法律规定,提出了现行法律修订及完善,增加法律法规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的法律环境建设。张静(2010)在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应对措施时以企业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为线索,并简述了国外中小企业比较重视内部积累,并且以银行信贷为主的外源融资的特征,然后通过对中小企业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融资策略进行了不同的分析,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不同阶段的融资角度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业融资政策环境的优化以及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中部分学者在探讨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时结合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他们认为企业在选择与其相配的融资方式时要充分分析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资金需求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满足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部分学者在分析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即企业各种融资方式的组合状况时结合投资决策、资本结构领域的理论,他们认为企业在确定最优资本结构时应考虑各种融资方式互相补充,进而通过对企业的治理效益、企业融资成本来影响企业的绩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其独特的特点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其中有两个特点需要在研究时特别关注:一是我国地域广阔,企业发展的水平会根据地区之间差异凸现出来,企业数量大且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对于所有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没办法也没有必要全部满足。二是在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类似企业规模小、担保能力差等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固有因素。这对于大部分的学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会因其作用面太广泛致使难以达到解决的效果,对于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本人认为目前中小企业主要存在融资困境的原因是:
企业本身竞争力的缺乏、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金融政策的“偏爱”等,对于中小企业要想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从企业内部着手,挖潜融资潜能、进行融资创新。具体包括融资渠道创新、融资产品及融资方式创新三个方面,但归根结底还要从企业自身内部找突破。
2. 2国外融资理论研究
国外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有不同的理论研究,具体如下。
(1)均衡信贷配给理论。信贷市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信贷配给,信贷配给是基于市场道德风险特征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契约.信贷配给具体是指借款人通过支付一定的利率在信贷市场取得一定的借款,但总有一批边际借款人未得到信贷满总的现象.早在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出版的《通论》就提到银行和企业信贷配给关系的研究,凯恩斯在该着名中首次提出了信贷配给的概念.随后,Hodgman和Donald(1960, 1962)、Jafee和Modigliano(1969)都从不同角度进一步研究了信贷配给理论,并认为贷款人不是完全依靠利率机制来平衡风险和利润,而是更多依靠信贷市场配给的关系来满足整个信贷市场供求的均衡。
(2)生命周期理论。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不同的学者就围绕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来分析企业,而且不同的研究企业对于生命周期划分的标准也不一样,但基本上都是以Creiner(1972)的理论为核心,从围绕着企业诞生、成长、成熟直至死亡这一主线确定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世纪70年代,Weston和Brigham将生命周期与融资结合,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命周期理论逐渐将信息作为重要因素纳入到分析企业融资渠道变化中来。Berger和Udell (1998)认为中小企业对于财务的需求及融资选择权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信息的逐渐透明变化而变化。而且还具有金融周期性。
(3)信息不对称理论。20世纪60、70年代信息不对称理论逐渐诞生,到80年代之后,该理论的研究逐渐用于对金融市场中信贷市场的研究。其主要的内容是双方交易过程中,一方掌握着足够的信息,而另一方没有掌握相关的信息,或者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的信息。导致信息掌握方在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信息缺少方处于不利的位置。
(4)其他理论。Jaffee和Modilian(l%9)认为,银行对于信贷的供给如同企业的产品利润一样按照最大化的原则来分配。Dewatripant和Maskin (1995)认为银行对企业的信贷偏向大企业主要是由于银行内部的预算考核机制决定的,预算的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
另外,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西方国家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美国在融资问题方面对于高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比较重视,日本在融资问题方面比较鼓励中小企业引进技术,意大利对于制造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比较注重,法国对于就业潜力比较大的服务型中小企业重点扶持,瑞士和西班牙则对社区方面有服务的中小企业比较关注。不同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措施的特征不同.比如,政府部门与民间金融机构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是美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突出特点。在美国,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有以下三种重要渠道;一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采取的是配合金融体系中其他机构的战略。虽然他们在提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时并不主动为没有外部融资资源的中小企业提供,但却在某种意义上对其他金融机构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时提供了参考。二是私募股权融资。在美国,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起到了带头作用。三是上市,是指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通过政府来适当引导是欧洲一些国家对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促进方式。政府在主要引导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时是通过相关制度政策,比如通过积极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自身补贴安排等。
国外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措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融资是通过法律和制度变革促进。比如美国于1953年通过了《小企业法案》,是世界上最早制定中小企业基本法的国家。日本早在1963年就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除此之外,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时,德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都通过了立法。二是政府或相关部门对中小企业提供直接的融资支持。三是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间接融资支持,例如利率优惠、税收激励等等。四是担保体系的改革,降低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的难度。比如建立政府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公司、放宽贷款抵押物的范围,如允许无形资产抵押等;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的观点一致,总结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第一,中小企业自身实力的加强以及素质的全面提升。第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争取得到多方面的融资支持。第三,中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