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家族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由于国内外经济政策及文化的差异,家族企业的概念可分为国外家族企业概念界定和国内家族企业概念界定。
1.国外家族企业概念界定。
家族企业是人类古老的组织,也是最具生命力的现代组织之一。目前在西方,世界上有 80%的企业都存在着家族企业的的色彩。美国有九成企业是家族企业管理控制的,并且上市的企业当中有 40%为家族企业控制。家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
(1)企业资本所有权拥有的角度。
管理学家钱德勒(1987)提出这样的定义:企业初创人及其合伙人一直掌握大多数股权,他们与经理人保持密切的私人关系,且保留对财务政策、资源分配与高级人员选拔的重要决策权。Lansberg.Perrow 和 Pogolsky(1988)认为家族企业是家族成员拥有对企业的所有权而能对企业实现合法控制的企业,企业所有权为家族成员所有的经济体都能定义为家族企业;美国家族企业研究专家盖尔西克(1997)[38]认为家族企业的既定标准是家族企业对公司所有权拥有的多少。建设性地提出"家族参与管理、家族所有、家族管理、代际传承、多种条件"这五类,其围绕所有权、经营权和代际传承这几个条件进行的。
(2)以家族成员的参与程度来界定。
Handler(1989)[39]认为家族企业可以从家族在企业中所占比重、家族是否掌握经营权与所有权、下一代传承的问题等定义;Astrachan 和 Shanker(2003)[40]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分三个方面,较广的定义是家族企业发展方向的控制权仍掌控在家族成员手中,中庸的定义是在此基础又加上参与企业的日常运作,相对狭义的定义是企业不仅保留企业自身控制权外还要多参与企业运作。
(3)以行为角度来界定。
Chua, Chrisman & Sharma(1999)认为,家族企业的行为有别于其他非家族企业,这种行为源于对家族愿景的追求。因此得出家族企业即为以家族为主导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的企业,这是由于强势主脑去达成和造就家族的期盼,同时在心底期待公司可以平稳地长久发展。
(4)委托代理成本的角度来界定。
Andres(2011)认为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所有企业管理形式里效率最高且最节省成本的,是因为家族成员们形成一种家族式组织,外聘经理人数量就会减少,使得外聘成本降低;另一个原因是在家族企业中,虽然为了使家族内部的利益关系协调而需要付出一部分委托代理成本,但这部分远低于其他企业且企业无需支付权衡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代理费用。家族企业为外部投资者提供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低于其他企业,这也降低了企业成本并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11].
2.国内家族企业概念界定。
国内家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界定:
(1)企业资本所有权拥有的角度。
潘必胜(1998)认为: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拥有企业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时,则称之为家族企业。并认可把家族企业分为三种类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由一个家族成员掌握的;掌握着部分所有权且仍掌握主要经营权的;掌握部分所有权而基本不掌握经营权的[17].
(2)以经营控制权为核心来界定。
金祥荣和余立智(2002)根据以创业家族是否掌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作为区分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识别标准。虽然这种以经营控制权为核心来界定家族企业不那么准确,但企业内部的经营控制权的配置却是研究家族企业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3)以家族成员的参与程度来界定。
台湾学者叶银华(1999)认为[19]:以临界控制持股比率将个别公司的股权结构的差异性与家族的控制程度纳入家族控股集团的认定,家族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家族成员或具有二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家族成员或其三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公司席位超过公司全部董事席位的一半以上;家族的持股比率大于临界持股比率。
(4)企业的形态分类。
于立(2003)等人认为家族企业由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家族所有型、家庭经营性和混合型。由此来看,中国许多民营企业都可以归属于家族企业范畴。
家族企业是人类古老的组织,也是最具生命力的现代组织之一。我国大量的民营企业属于家族企业。关于家族企业的定义,国内外还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概念界定。家族,是指由同一个父系祖宗的后代家庭所构成的家庭组合,即一个家族包含若干个具有血缘关系但经济与生活上各自独立的家庭,其特征是同居共食、财产共有,拥有独立的核算单位。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家族企业概念进行定义:家族企业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亲情第一为首要原则,以追求家族利益为首要目标,实际控制权为基本手段,企业为组织的经济体系。
3.家族企业的特征。
家文化盛行。指家长权威和家族亲情关系的文化,存在着家长的绝对权威和相互宽容的组织,也是老有所养的依靠。家文化表现为权威、独断、事必亲恭。
家就是企业,企业就是家[19].子承父业的继承制度。以家长为中心,以嫡长子继承为基本原则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中国把以血缘关系作为亲近疏远的基本原则,要延续家族企业,就要子承父业,发扬光大。如果权力落入旁人或是企业没落,则自身会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是把祖宗的家业败落在自己手上。
血缘关系以外的低信任度。在家族企业中,信任普遍存在于血缘关系中,无血缘关系会形成难以跨越的障碍。家族企业的管理人员通常为创建公司的人或是其继承人担任,企业的主要岗位由血缘、亲缘关系的近亲组成,一般岗位由远亲和朋友等组成[30].
2.1.2 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
(1)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企业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内部控制的发展和演变,经过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和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内部控制包含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管理、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和监督。
(2)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它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督,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26].
(3)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极为密切。早期的内部控制思想是以账簿之间的核对、账簿记录与财产的一致性以及财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为其核心内容。在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期间,迫使许多企业普遍加强了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内部控制活动日益丰富,超越了会计及财务范围,延续到了企业所有部门及整个业务活动。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和内容,是内部管理控制的基础,又处于核心地位。其中会计控制的目的是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管理控制的目的则是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2.2 相关的理论。
2.2.1 系统论。
20 世纪 30 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 Bertalanffy 在其著作中指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由于系统各要素之间具有相关性,每个要素都要通过结构这个桥梁和系统整体发生联系。只有各要素以合理的方式组合,才能够在系统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系统效应才能在整体功能发挥中实现效用最大化".
系统一般由三要素构成:系统的组成及其属性,制度环境的限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系统的组成是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以及之间联系的总称,其具有的特性能够反映出系统的属性。系统的工作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运行的,在这个过程中,系统的工作一定会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而系统也同时会对其环境施加影响,形成制度环境的限制。
系统因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目的性和最优性等特点,决定了系统能够不断发展、完善自己,形成最优体。系统理论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用总体思想、最优思想、组合思想、分解和协调思想以及反馈思想来解决问题。
2.2.2 控制论。
20 世纪 40 年代控制理论兴起,它最先被应用于理工科领域,强调控制系统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功能。20 世纪 60 年代,控制论的应用范围扩大,相继出现了管理控制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等衍生控制理论。
管理学中的控制论包含四个要素,即控制目标、控制标准、控制差异以及控制手段。控制理论包括决策、执行、记录和反馈四个流程。管理学中的控制论强调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控制活动与控制标准之间存在的控制差异,并针对控制偏差采取纠正措施。在进行控制过程中,依据实现目标与控制重点的不同将控制活动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控制活动对于企业生产经营都是意义重大的,完善的控制系统可以保障企业内部各项活动的有序运行,引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偏离企业既定的发展目标。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后,经济学家利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观点对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产生了委托代理理论。以委托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从事某些特定的、有授权的活动时,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11].当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目标不同时,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关系就会出现矛盾,而此时委托人由于条件所限不能得到相应的信息,从而出现了代理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家族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是由于企业的管理方法与组织结构不同于其他企业。委托代理在家族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高管层上并不明显。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委托代理问题也在逐步强化,在企业初期,管理层都是家族内部人员,往往家族内部的传递就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但当职业经理人被引入时,委托代理问题也就凸显出来。
2.3 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
2.3.1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目标与原则。
(1)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为提供全面可信的会计资料,使用会计活动监督和核算的权利,增强公司运营水准以此提供可信的会计资料同时表现其管理职能。当今的经济形势是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不断融合的过程,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也会随之不断变化与提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产生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其中财务信息可以通过会计核算和控制能够比较准确地提供给决策者,但是非财务信息却不能通过会计系统明确反映出来,如商誉问题的考虑。
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有以下三项:1.约束企业经济活动,确保会计信息全面可信。2.解决问题、修复漏洞,杜绝并督查是否有不公正行为的发生、及时解决此类问题,维护企业资产不受侵害。3.保障其行为符合国家统一规定法规并贯彻落实内部管理制度[3].
(2)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原则。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七个原则,制定该体系的原则应与内部会计控制目的相结合,并且应与最终目的相统一。企业应遵循以下原则:
适用性原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不仅需符合我国对财务管理的法律规范,同时还应照顾到公司本身的营运特色和管理理念以及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等实际情况,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全局性原则。内部控制应涵盖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所有职员,包含公司所有销售和管理活动在内,并融入进决策、执行、监管、反馈等所有流程中。
相互牵制原则。经过两个或超过两个相互制约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全部的经济销售活动。
协调配合原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部门或员工需要沟通合作,各项工作流程及时开展,各职位和环节协调同步,以确保公司营运过程中的管理活动能够及时、有效。
及时性、动态和适时管理的原则。设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为决策者及时提供动态、适时的管理信息,并在控制结果出现偏差时及时反馈信息,纠正偏差,预测未来。
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应在满足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更简明,更具实用性,需顾虑其生产与销售的成本与利润关系,达到成本和利润的完美组合。
岗位职责原则。内部控制规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处理程序,责任和权利是岗位责任制原则中的关键因素,岗位责任要明确,权力要清楚。
2.3.2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程序与方法。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程序。
根据控制论的原理,内部会计控制应采取闭环控制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确定控制目标;第二,衡量控制成效;第三,纠正偏差。
首先,确立标准。一是要确立目标。选择关键的业务活动、资源、费用或成本项目作为控制目标。二是要制定保证目标实现的各项制度。
其次,衡量控制成效。根据已经确立的标准,衡量所指定任务的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主要依赖于会计部门、统计部门及业务部门正确的记录,提供完整的执行数据。
最后,纠正偏差。根据标准衡量绩效,通过差异的分析,找出内外部原因,设计纠正的方法。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方法。
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主要介绍以下六种方法:
组织控制法。 企业组织机构有两个层面:一是法人的治理结构,涉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设置及相关问题;二是管理部门设置及其关系。
授权批准控制法。企业办理经济业务时,下级向上级寻求授权批准。要求企业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驶职权和承担责任,企业务必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
会计系统控制法。以体系为基准建立符合该企业的财务账簿、财务凭证、财务体系和报告形式的管理程序,建立会计从业者岗位责任制,将会计控制做到最严谨。
财产保全控制法。要求企业采取限制直接接触、定期盘点、记录保护、财产保险、财产记录监控等措施,确保各项财产安全完整。
风险防范控制。公司应具备风险意识,实施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利用风险测评、风险鉴定、风险预警和风险报告等方法,在公司财务和营运方面的风险加以控制和预防。
内部报告控制法。公司需实施内部管理报告制度,全方位体现资金活动,并给未销售活动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