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相关理论
经济学理论认为,信息具有不对称性,为了族得信息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
在这种条件下,高的交易成本导致了小的交易规模。为了促进交易,西方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刻的研究,并认为发展第三方融资担保很有必要。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3.1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信息系统的局限性和市场参与者发布的虚假信息等客观因素将会导致信息无法有效的传递,信息收集也需要通过支付成本才能实现,这组成了交易成本的一部分。一方面,在信息传导机制不畅的情况下,交易规模、速度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市场参与者接受信息的能力、途径以及成本各有差异,而且不同经济领域所能够接受的信息覆盖范围不同,导致每一位市场参与者获得的信息不同,即产生信息不对称。在经济领域中信息不对称决定了在决策上的优劣势,这样会对信息劣势参与者的经济决策产生不利影响。
3.1.1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担保理论
韦斯和斯蒂格利茨认为,担保也没有办法避免信贷配给的存在,会导致“次品车问题”。在信贷市场上,贷款者为了使风险和收益相适应,会希望抵押担保能够具有更高的价值和安全性。因为风险厌恶者会放弃这种需要承担高风险的贷款,而风险偏好者愿意给出高担保并且接受贷款,最终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表现为:风险厌恶者被风险偏好者挤出信贷市场后,风险偏好者会给贷款人带来更大风险。担保机构的存在只是转移了大部分本应贷款人承担的风险,并未消除风险。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风险偏好者在投资时也会按照自己的偏好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由此可见,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存在会导致信贷市场具有更大的风险。
3.1.2关系贷款担保理论
关系贷款担保理论认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长期的重复博弈过程。随着博弈过程的进行,银行和企业越来越熟悉对方的状况,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少,银行在对企业发放贷款时贷款利率与担保要求可能更低一些。
本质上讲,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这种长期合作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担保。
Donald D.Hester(1979)认为,除市场利率外,银行往往会考虑诸如借款者与银行之间的关系这类非价格因素。对于借款者来说,与银行保持良好的关系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对于银行而言,这种长期的合作都降低了搜集企业信息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银行和企业多次和长时间的合作,从不信任不熟悉到了解和熟悉,企业为银行提供的担保和利率也从较高的水平逐渐降低,甚至到不需要任何的担保。此时,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互相信任的关系为贷款提供了隐形的担保。
3.2中小型金融机构理论
伯格和尤德尔认为,中小型金融机构在关系型贷款中更有优势。他们认为通过银行和中小企业的长期合作,银行能够获得更多关于该企业的隐性信息,即无法简单地通过公司财务报表获得的信息,这样就能够比较好的获得该企业的信用级别,降低两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发挥关系型贷款优势。'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由于信息传递的时间成本的影响,中小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中相对于大型银行来说更有优势。
3.3金融中介理论
融资担保机构作为中介结构,不仅具有一般中介的性质,还具有金融中介的特性。融资担保机构具有规模优势、专业优势,所以它能够更好的搜集信息来应对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能更加有效地降低借款方的道德风险。就金融中介的特性而言,市场经济中信用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资本,经济主体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能够形成自己的信誉,这种信誉可以看成经济主体的资产。所以,担保机构就可以把信用这种无形资产当做担保品。
3. 4市场失灵理论
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市场作用导向会使政府按照自己的偏好和利益回报考虑投资大项目或是大企业,而对中小企业支持不够。金融约束的作用也会使银行有较强的激励和动力去支持占实体经济主导的大企业。2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本质在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问题上的失灵,必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才能改善。信用担保具有经济杠杆作用,通过对资金流通过程的保障,实现担保服务对象融资总量的增长。总之,信用担保的杠杆作用要在优化配置中小企业金融资源过程中有所作为,就必须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