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内蒙古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内蒙古农村金融服务正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依然存在着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一些偏远的地区甚至存在着金融服务空白,为了清除内蒙古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进行的就是研究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3.1内蒙古农村金融需求抑制的原因。
从上面分析的结果中可以得出,对于内蒙古农村金融来说,其需求出现的主要缺陷有内源性资金不足、涉农贷款风险高以及负担重、涉农保险普及率低、生产性有效资金不足以及投资性资金需求不足,总结起来就是内蒙古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不足,下面就分析导致内蒙古农村金融需求不足的原因。
3.1.1农户消费结构抑制金融需求。
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农牧户来说,农牧民的人均收入比较少,一些收入比较低的农牧民家庭大部分的支出都被用来满足最基本的温饱需要,比如衣、食、住等,在其他地方则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据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在内蒙古农牧民的支出比例中,有三个方面所占的比例是最多的,那就是生产、生活消费以及其他消费。尤其是低收入农牧民在前两个方面的支出比例之和接近40%。这说明了低收入的农牧民在满足正常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剩余支出的大部分被用在农业生产上面。对于农户来说,他们主要从事的行业就是农业生产,也就是第一产业,因此,大部分农户并不是为了促进经济进步而贷款,而是为了生存需要而选择贷款,低收入农牧民没有用于其他方面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低收入农户想要贷款成功非常困难,首先,其不能减少资金支出的风险;其次,农户缺乏一定的资本积累,最后,贷款资金主要被用来满足基本生活费用,经营风险相对较大,在农村金融机构看来,贷款成功回收的可能性也就值得担忧[23]。
3.1.2农业自然风险加大农业贷款难度。
对于内蒙古来说,根据其地理位置,可以得出其属于典型的北方气候,这种气候会使得内蒙古每年的降雨量不能保持在同一范围内,以2011年一2016年内蒙古东西部地区全年降雨量分析农业面临的风险,进而分析引起农村金融问题的原因。由表3-1中可以看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全年降雨量要比西部地区多很多。另外,从年份上看,每一年的降雨量与其他年份也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整个内蒙古的多数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还处在落后的状态,建设水电站的乡村数量仅占乡村总数的40%,剩下的六成地区依然处在看天吃饭的状态,这就使得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存在比较大的风险。
同时,内蒙古爆发自然灾害的频率非常高,比如雪灾、旱灾、冰雹等时常发生,每一次的自然灾害都对农业生产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不但受害面积大而且损失惨重。从表3-2中可以看出,从2012年开始一直到2016年,这五年间,平均每年内蒙古的农业受灾面积达到了800万公顷以上,并且在2014年到2016年均达到了1000万公顷以上,这是因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出现了病虫害,分别为736.28万公顷、732.63万公顷和718.45万公顷。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也在逐年增加,农业风险的加剧使得农户收入起伏不定,而这也成为农村金融机构不愿开放农业贷款的原因之一。
3.1.3关系型借贷对契约型借贷的挤出。
首先,对于契约性借贷来说,关系型借贷会让农牧民选择前者的几率减少。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关系型借贷更加符合内蒙古地区农牧民家庭的固有思想。如果农牧民可以利用关系型借贷比如从亲戚、朋友等人手中借到资金的话,就不会去选择契约型借贷向正规的金融机构贷款获取资金,更不愿面对繁琐的正规金融机构审批手续,进而使得选择正规金融贷款途径的几率降低[24]。
其次,“互助保障”是关系型借贷经常具备的一个特点[25]。通过调查得出,多数受访者在有资金需求时都会选择向自身熟知的亲朋好友借款,并以口头约定的方式构成借贷契约。对于一些低收入农牧民来说,农资赊销是发生次数比较频繁的一种关系型借贷,它主要是指农资销售者在春耕的时候以赊销的形式向当地的农牧民提供种子、肥料、耕作设备以及农药等,这一关系型借贷的成立基础是以未来农牧民收入为依托构成的偿还能力。对于关系型借贷来说,其大多数的资金借贷都是在农村内部完成的,这样慢慢的发展下去,就形成了一个以农牧民家庭的亲朋好友为主体的关系型借贷的农村金融,它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对契约性借贷的一种排挤。
最后,对于关系型借贷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交易成本降低。当农牧民产生资金需求时,对于选择哪一种借贷类型,他们也是犹豫不决的,最后让他们做出选择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融资方式的可得性,另一个则是获取资金的方便性。正规金融机构所形成的契约性借贷所存在的“离农现象”在人们心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关系型契约需要多次对贷款审批资料进行准备,对相关风险进行严格评定,还要对所需抵押物进行价值评估和对担保人进行资格核准而关系型契约不但省去了繁琐的资料准备过程还让借贷的周期大大缩短,因此,后者既可以让农牧民的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或应急要求得到满足,也可以让借贷时间缩短,进而使交易成本降低,这其实也是对契约性借贷的一种排挤表现。
3.1.4可抵押品少且交易成本高加大贷款难度。
现阶段,无论是农牧民个人还是数目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农牧区个体经营者及农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获得贷款的道路上有一个最大的阻碍,那就是抵押担保物的提供。首先,农户对可以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不具有所有权,拥有的只是经营权;其次,由于农村住房属于基本的生活资料,不符合抵押的条件;最后,除上面讲述的两个方面之外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因为缺乏抵押价值,所以也不可以被当作抵押物。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由于其具备逐利性的特征,所以要把自身的借贷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而符合条件的抵押物可以很好的降低风险。这样一来,在抵押物方面,农牧民的提供缺陷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必须提供这两者就会发生冲突且在短时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抵押担保难以提供就成了阻碍农牧民融资过程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农牧民的收入比较低,而且缺乏一定的资本积累,这些不足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就是偿还能力不足的表现,尤其是依据现代信贷制度的相关规定,农牧民的家养禽畜和家庭存粮都不具备抵押物的条件,因此,当他们有资金需求但是又无法提供足够的抵押物或出具有效的担保时,金融机构对他们提出的贷款申请就会不予受理。与此同时,由于内蒙古农牧区分布不集中,且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呈现种类少,数量小的特点,就使得农牧区的金融网点数量少,且规模都不大,在这种状况下,农牧民想要获得贷款不但要支付贷款利息还要担负交通费用和其他费用。这都是抑制内蒙古农牧民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原因。
3.1.5信息不对称抑制贷款需求。
对于农牧区来说,信用体制的不完善使得信息出现严重的失衡状态,正规金融机构在面对农牧民的贷款申请时首先要对贷款者的家庭收入消费状况和借款的实际用途等信息进行详细的了解,但是在信息失衡的状态下,想要获取到上面所讲的信息是非常不容易的,审批程序的严格使得放贷成本提高[26],因此,为了保证资金安全以及降低信息失衡所造成的道德风险,金融机构在面对借款者的贷款请求时就会提出让借款者提供有效抵押担保物的要求。然而,根据相关规定,自用住房、宅基地以及土地都不具备成为抵押物的条件,对于农牧区市场的特殊性,金融机构也没有给予足够的考虑。因此,资金提供方严格的审核标准对农牧民的资金需求进行了限制,进而使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减弱。
3.1.6逆向淘汰使农村金融需求动力严重不足。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推行城市化的过程中,所谓的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实际上就是把农业生产行业中的不具备生存能力且素质较低的劳动力排挤出去,这是市场进行有效竞争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在内蒙古城镇化的推行过程中却呈现出相反的结果,也就是说被排挤出去的对象变成了具备足够资本积累以及能力较强的农牧户,而那些本应面临排挤结局的低素质农牧户却被保留在农牧区内,农牧户的这种逆向淘汰局面会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行而不断加重,进而让农村金融逐渐暴露出需求型金融限制。
针对逆向淘汰的形成原因,从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因素;二是农业专业化分工和制度变革因素。相关制度在进行设计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牧区的实际状况,农牧区基层地方许多能力强的农牧户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就会放弃农牧业,进而离开农牧区,所以农牧民的行为选择和市场喜好都会受到制度变革的限制。同时,在农业专业化方面,专业化以及规模化是现代农业追求的发展方向,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还要对产业进行升级,实现专业化生产,而想要完成这些都是离不开资金支持,想要使这种对资金的需求具备有效性,就要让农户了解在结构完善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不菲的收益,进而利用提高收益来使贷款成本减少。综上所述,农村市场在制度变迁、农业专业化分工、人力资本这三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逆向淘汰的结果,最终使得农村金融的活力减弱。
3.1.7农民保险意识差抑制保险需求。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比较落后,对于农业保险,一部分农牧民认为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用不着保险,因为在灾祸发生的时候,政府基本上都会给予一定的帮助,所以一部分人就有了发生灾祸找政府的惯性思维,不必入保险;还有一部分虽然参保了,但是目的却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一旦这部分人在保险中没有得到自身预期的利益,比如政府没有补贴或保险公司赔付不及时等,他们就不会在进行参保。同时,认为保险公司不能及时的进行赔付,对其缺乏一定的信心,对于与保险有关的产品和服务不满意等都会让农牧民的保险意识减弱。
另外,农牧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缺乏对保险知识的了解,对于事先预防还要花钱这件事存在不舍和不理解的心态[27]。因此,内蒙古的农牧民对于风险的预防观念淡薄,很难达到积极主动去参保的局面。
3.1.8较高的赔付比率挫伤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现阶段,由于内蒙古的农业具备较高的风险性,因此,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一直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造成农业风险增加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家养禽畜疫病的爆发、风险的不可预知性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等。农业保险的较高赔付率使得保险公司的风险增大,进而降低了其推行农业保险产品的主动性。另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让内蒙古的农业生产遭受到了很惨重的损失,进而让农业保险业务的风险加大,从表3-3和图3-1中可以看出,对于内蒙古的农业保险来说,虽然每年的保费在不断提升,历年来内蒙古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在逐渐减少,但是每年的保险赔付率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从2007年到2016年的保险赔付率一直都处于50%以上。较高的赔付率降低了农业保险业务范围的扩展。农村牧区,其开展业务的成本也比较高。
3.1.9政策的弊端加大农业保险的风险。
首先,对于农业保险来说,上级政府给予的补贴不能及时的下拨到基层,降低了农业保险基金的到位率,进而让基层管理机构在制定相关的保障措施和执行规划时存在过于保守的情况[28]。其次,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以及农户这三者针对农业保险的保费展开了博弈,从而阻碍了农户对农业保险信任度的重新建立。最后,推行对特定险种进行补贴的政策,不但没有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对内蒙古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进而阻碍了整个内蒙古农村经济的向前进步。第四,农业保险的结余过少,没有可用的大灾基金。
3.2内蒙古农村金融供给不合理的原因。
3.2.1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协调性不高。
这里所指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以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为例,两者所面对的客户市场规模比较小而且具有分散性,所推行的金融业务都是以农村地区的农户以及乡镇企业等为主要对象。然而两者在运营思想和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尽管选择的客户群体大体相同但是也有一定区别[29]。
首先,对于村镇银行来说,现阶段通常使用的经营模式是多户联保,这种模式使贷款的针对性更强,银行当前推行的各种涉农贷款比如农业贷款主要是通过担保的方式来获取的,涉及的客户群体比较广,但同时银行存在的放贷风险也比较大,成本更多。
其次,对于小额贷款机构来说,它在接受贷款者的贷款申请之前会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来对贷款者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而在贷款利率上,银行的利率较为低一些,一般来说,只有农户或乡镇企业急需资金时才会选择后者,客户群体具备不稳定性,所以小额贷款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那些短时间内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或者处在创立之初的小企业。从现阶段内蒙古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现状来看,两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还缺乏一定的协调性。
3.2.2正规金融机构的资源供给被非正规金融机构挤出。
家庭所处的收入层次不同,借贷的覆盖率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表3-4中可以得出,借贷覆盖率最高的家庭处在低收入的层次范围之内,而借贷率最低的家庭则属于中等收入家庭。无论哪一层次的收入家庭,正规金融的覆盖率都比较低,在10%左右浮动。高收入和低收入两个层次的家庭的非正规金融借贷率都在50%以上,处在比较活跃的阶段,虽然中等收入家庭的非正规金融覆盖率只有31.2%,但是在总的借贷覆盖率中所占的比例却达到了77.81%,这说明了它的活跃性也比较好。
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他们的收入具备不确定性,缺乏足够的应对突发急需资金事件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向亲朋好友借款或民间小数额的贷款之后,资金主要用于基本生活消费、子女上学、农业生产等,因为低收入家庭很难提供符合条件的抵押担保物,所以想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有也是有相关政策的扶持。
对于中等收入家庭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资本积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消费,自身积累就可以满足,所以他们对于资金并没有太大的需求,即使把资金用于提高生活水平也不愿用于投资,这样一来,借贷的覆盖率就会减少。
最后是高收入家庭,他们借贷率比较高的原因是自身想要扩大生产规模、对产业化运营进行投资或开发新的运营项目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高收入家庭资金积累雄厚,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提出的提供有效抵押担保物的要求可以很好的完成,这就是在正规金融覆盖率上比低收入家庭高的原因[30]。
3.2.3利率市场化机制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定价机制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内蒙古许多农村地区的信用社没有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利率浮动管理实施办法和建立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而是联社拥有贷款利率浮动的相关权限,基层信用社则不具备这一方面的权限,不论农户经济经济效益、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如何,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没有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同时,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单一,而且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的微小变动都会对银行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单一的存款准备金利率没有考虑不同金融机构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银行资产规模的大小等等,从而制约了支农贷款的投放力度。
3.2.4相关信用配套机制建设明显滞后。
首先,风险补偿机制不能做到落实到位。由于农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处在劣势群体的地位上,因此对于涉农贷款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但是目前这些政策很难落实到位,这就使得涉农贷款在投放的过程中存在太多的忧虑。其次,信用风险分担体系不健全。在农村,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担保机构数量都比较少,特别是农业保险的扶农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保险种类少。
3.2.5农村担保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农牧民基本上可以用做担保的东西只有两类,一类是土地,另一类则是草场的承包经营权,但是现阶段这两类的产权体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农牧户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和房产,不能作为抵押担保物。为了使得农牧民能从正规金融机构取得所需数量的贷款,必须加快内蒙古自治区农村金融担保体系的建设,这样既可以让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又可以增强农牧民提供有效抵押担保物的供给能力。
3.2.6预防性需求导致金融资产单一。
长时间以来,我国农村的消费市场发展速度非常慢,对于农牧民来说,他们的消费需求除了保证正常的生活生产需要之外就几乎没有其他方面了,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把积累的资金进行储蓄处理,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未来可预见的资金需要,农牧民这种以预防性需求为依托的储蓄行为,会降低他们购买其他金融资产的意愿[31]。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调查发现,储蓄意识比较强的家庭处在中低收入层次的范围之内,对于中低收入层次的家庭来说,满足可预见的消费需求实际上就是储蓄的最终目的。然而,想要让他们把储蓄的资金用于投资,就必须要有高回报的项目做依托,否则让他们动用储蓄资金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除此之外,小农观念下的自给自足的运营方式使农牧民的收入具备稳定性和有限性的特征,对于农牧民来说,他们的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最优,在此时进行新的投资是很不容易的。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农牧户储蓄行为的进一步加深会使得他们对其他金融产品的需求减弱。
其次,除了基于预防性需求持有的现金资产或者储蓄以外,我们发现对牛羊等牲畜进行投资也是农牧民资金消费的一种方式,之所以会选择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一是牛羊等牲畜在养殖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进行变现和交易,并且收益比储蓄获得的利息要高;二是认为牛羊等牲畜具备保值增值的特征;三是农牧民对牛羊等牲畜的养殖具备一定的经验,进而可以让养殖过程中的风险降低,这也是其可以成为仅次于储蓄的资产构成的原因,因为他们会选择这种投资方式是建立在预防性和交易性的动机基础之上的,最后所的收益还是要用在维持日常生活、子女上学、治病等方面。总之,农民的预防性需求降低了农民购买金融资产或者产品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