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建议。
(一)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改善亲师关系。
1.充实教师专业知识:掌握不同家长知识。
苏爱秋(2001)提到教师应不断充实知识,展现个人的专业和魅力,与家长谈话时,侃侃而谈并举例说明,说出来的话才更有说服力。①有学者称学生知识为学生在兴趣、身心发展特征、认知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②那么相应的家长知识就是指有关家长在性格特征、文化水平、教养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之处。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特征,教师若想与所有学生家长建立良好关系,必须具备相应的交流技巧,比如:与素质较好的家长打交道时,可以尽量如实反应学生的在校表现,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综合两方的意见,商定下一步教育的措施。对待蛮不讲理的家长,应该以理服人,避免和家长争执,更不要言语讽刺学生,面对尴尬的场合时,微笑面对、耐心化解是最好的选择,也可以迂回做家庭其他成员的工作,赢得家长的好感和认同,体现教师的宽容大度,从而最终消除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误解和矛盾……总之,教师需要善于观察,掌握不同家长知识,重点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相互合作能力等相关方面的知识。知识的储备是为了更好的实践,教师在向家长介绍教学的新进展时,应当选择放弃运用晦涩的职业用语向家长作传达式的概说,需要智慧地寻找便于家长接受的各种有效途径。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以往的交往经验,并能够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寻找到可以高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2.培养教师专业情意:树立新型教师-家长观。
教师必须抛弃旧的教师-家长观,即家长是学校、教师工作的无条件的支持者,树立新的教师-家长关系观,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师与家长关系-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①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即教师必须先对自己的人格特质、与他人的关系有充分的了解,尤其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保持客观的交流立场。②同理心,就是要了解家长的思想和情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分析处理问题。③特别的尊重,即对家长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和文化的尊重,寻找适合家长个别需要的教育方式,平等的对待每位家长。①在实践新型亲师观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用心”,用心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位1年级学生的家长是这样说的:她就是帮我照顾得很好……很开心,很用心,不管什么原因,反正她都会帮你照顾得很好就对了,让你真的没有后顾之忧。教师的用心付出,自然能博得家长的信任,放心将孩子交托给家教师,同时愿意与教师配合。我觉得我跟教师他们的互动都还蛮好的,他们要我配合什么,我们大概都会配合。家长的正面回馈,让教师在工作中有成就感,以至于愿意更加用心,这对良好亲师关系的建立有重要的加分作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家长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亲师关系再密切,仍需双方掌握好良好的分寸,不能逾越彼此的界限,做到彼此尊重。
3.散发教师专业魅力:成为家长眼中的好教师。
大批卓有成就,深受家长欢迎的优秀教师身上,无不闪耀着动人的专业魅力。他们之中,有风趣幽默、机敏睿智的诙谐型,有深沉稳重、缜密深邃的思辨型,有舒展流畅、大方自如的潇洒型,有清新自然、亲切感人的情感型,有洋洋洒洒、涉笔成趣的作家型,有开渠引水、循循善诱的导师型,有勤勤恳恳、严谨踏实的治学型,有博闻强识、学富五车的才子型。
李影在硕士论文《好教师-基于家长视角的调查与分析》中,经过调查得出:在家长心目中“好教师”应该是这样的-具有责任感、对学生有耐心、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教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领悟、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重视其能力培养、知识讲解透彻明白、布置作业合理,批改作业认真、重视品德教育、善于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常给与学生各种鼓励等。①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使自身的教育教学与家长的需求处于与“求”俱进的状态。一方面要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做到专业够硬、教学灵活;另一方面又要具备责任心,关爱、帮助学生,进而成长为“好教师”.那么与家长建立友好关系自然是轻而易举的了。
(二)完善亲师关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1.使亲师交流目的和内容多元化。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亲师交流的目的及内容太过单一,焦点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然而事实证明,亲师交流同样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出发点不应仅仅立足于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帮助教师快速成长,同样可以是教师与家长互动的初衷之一。另外,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亲师共同关注的核心,但教师同样能从亲师交流中得到提升,所以在与家长互动时,教师也可以积极主动向家长请教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家长的专长融入教学,教师举办的活动也可请家长帮忙。虽然家长不够专业,但换个视角看问题、解决问题,也许能获得不一样的进步。
2.做好亲师交流的准备工作。
有教师认为做好家长工作需要充足的时间、精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因而,出现了“亲师准备工作”中的多数教师不准备的现状,亲师交流的发生具有随意性、偶然性。然而,事实证明,事前的准备充足,是顺利实现目标的前提。教师要与家长建立友好关系,首先需要审视自己,判断自己是否真的愿意与家长合作,为什么。其次,教师要制定一个与家长交流的可行计划,有周到安排、持久的计划,不能无目的、无组织的进行,这正如美国着名的教育家杜威曾谈到“教育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在非正规的和正规的、偶然的和有意识的教育形式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②虽说要想做好家长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但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拓展亲师交流的深度。
调查发现教师与家长间的交往整体上表现为一种事务性互动。促使教师与家长开启互动行为的主要动因、主要内容-解决学生中突发事件、询问与汇报学生的成绩-是事务性的。他们之间的互动开启的意图主要是传递和接受,或者是改变和被改变。这种互动类型是一种假相倚互动,即互动行为主体在互动的过程中主要依据自己的想法行事,只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其目的都是为了坚持和实现自己的计划。他们很少考虑对方的意图,也不会根据对方的反应、需要放弃和调整自己的计划。巴克指出:“只要参加互动的人所从事的活动是他的角色所要求的,这种互动就是假相倚……”.③而我们所追求的是合作伙伴的亲师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属于彼此相倚型互动,即参与互动的主题双方既能够根据自己的计划发出施动行为和反馈行为,同时又能兼顾到对方的行为意义,酌情调整自己的计划与行为方式,以确保互动进行得顺畅。整个互动过程充分显示出了两个人主体控制能力与相互间的协调能力。教师与家长在互动过程中,不能仅依靠他们所承担的角色照章行事,较少顾及或是基本上忽视对方的情感体验,而应拓展交流深度,依据彼此的某种兴趣而相互交流、沟通,从而产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型互动,形成基于情感的互助合作伙伴关系。
(三)推进学校制度变革,促进教师成长与亲师关系和谐。
1.强化学校的制度支持:促进亲师交流。
学校需要提供多中途径促进亲师良性交流,尤其是普通学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相较于重点学校,普通小学不够重视亲师交流工作。所以,学校领导要改变观念,并积极推进亲师互动。比如:在学校开设“家长课堂”,以使他们更好地辅助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创办家长中心,推选“家长代言人”,学校可对代言人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之成为有效的决策人员。
另外,学校不应仅重视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味强调智育只会带来学生的畸形发展。那些形同虚设的副课对学生的发展同样重要,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副课”的培养。学校必要强调副课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副课的实施及考核措施。学校对副课的重视,必然会带来教师与家长对副课的关注,继而副课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由陌生到熟悉。这也起到了从整体上改善亲师关系的效果。
最后,学校在给学生减压的同时,应注意教师同样需要减压,众多教师反映教学时间、精力的不足,是阻碍亲师交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可能有教师自身缘由,但学校的施压也不可忽视,教师平时身兼太多与教学无关的工作。因而有关单位应该增加转任职员编制,以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才可减少教师工作压力,一方面有效提升教育绩效,另一方面,有足够的时间完善教师的人际关系。
2.强化学校教师培训:帮助教师专业发展。
研究证明培训机构在“如何指导教师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因此,教师资培训机构应利用多种形式,在各级各类的师资培训中,无论是在职前教育中还是在在职培训中,无论是在学历提升中还是在非学历提升中,都应开设有关教师与家长互动的课程,帮助教师了解家长知识,掌握沟通技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发展教师与家长相互作用的能力,增强教师与家长相互作用的艺术,提高教师与家长相互作用的质量,促使亲师关系友好发展。
同时,培训机构需要改变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而应积极关注家长对教师有怎样的需求,并参考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和需求,自下而上地制定培训内容,这不仅能够使培训内容来源于“需求”服务于“现实”,也能够为指引教师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唤起教师自我成长的愿望,使得教师在不断自我更新、交流学习活动过程中,在不断反思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的目的。